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 分类:奇幻 | 字数:6.3万字

第2章

书名:孟子 作者:孟子的弟子们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1:55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下一页(与民同乐读解)

与民同乐「读解」

这一段记载很有点戏剧性。

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么样啊?你们也会以次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正确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挺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

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甚至包括我们每个个人,只需要把与民同乐的“民”字稍加替换,改成“与人同乐”,对于我们立身处世都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我们的确看到,有的人通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和奋斗,钱倒是挣了不少,可是晚景凄凉,并没有亲人乃至知心的人来与自己分享,结果是了无生趣,并不觉得人生有什么快乐可言。相反,是穷家小户,“人亲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也溶容。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像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谁有快乐不愿意与人分享呢?反过来说,只有人与你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这恐怕是我们都会有的体验罢。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与民同乐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一点,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所体会。

下一篇(父母官的职责)

父母官的职责「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安:乐意。?梃(ting):木棒。?庖(pao ):厨房。?厩(jiu ):马栏。?且人恶(wu)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读解」

现在已经不是孟子找梁惠王游说了,而是反过来,梁惠王主动向孟子请教。

孟子也就当仁不让,再一次对梁惠王来了一次关于父母官为人民的教育。

在孟子看来,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职责。

相反,如果自己过着丰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论并不深奥,道理也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问题还是出在实施上。

梁惠王固然是实施得不好,不然怎么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呢?但是,无论是与梁惠王同时代的其它国家统治者,还是后世若干年的当权执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实施得很好呢?

这的确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课题,或者说一大难题啊!

今天我们树立人民公仆的意识,反腐倡廉,为民办实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虑如何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吗?

所以,孟子的言论并不过时,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各级领导人起到警戒作用。

是啊,“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不也是孟子思想的翻版吗?

下一篇(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