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崔氏玉华

作者:沈芳好 | 分类:奇幻 | 字数:6.9万字

17 大新闻

书名:崔氏玉华 作者:沈芳好 字数:3.8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5:06

永嘉坊东边的凤翎苑内,此时早已是张灯结彩、花团锦簇了,莺莺燕燕的好不热闹,虽然还未正式开席,因是郡公夫人顾氏的三十岁整寿辰,这长安城内有头有脸的夫人们倒是提早来了大半。

顾氏将席面设在了湖边的亭阁里,这亭阁据说是崔氏元娘崔玉林的主意,沿着水边,错落着修了三座,正中的宽敞端正,四面还垂了两重纱帘,桌椅齐备,可容数十人设宴,两边的亭阁却是精巧曲折,沿着水边修了条椅扶栏,零星放着角几案桌,备着鱼竿纸鸢等玩物,供客人席前休憩嬉戏。

此刻,正由顾氏带着两个女儿,还有新娶的嫡长媳李氏,将女客们引在两边的水阁里休息,东边是夫人们,而西边则都是小娘子,比起西侧水阁里的嘁嘁喳喳好不热闹,东侧的夫人们自然安怡端庄的多。

只不过,虽然看似一片祥的和自在,这些贵妇人们话语眉眼里的官司也是极为热闹的,现下长安城内最新鲜最热辣的话题,只有一个,那便是卓王府永兴坊了,这城内无论男女贵贱,只要是聚在一起,必定是要议论上几句的,而偏偏这话题的主角之一,卓王的继王妃顾氏,和今天的女主人顾氏是极为要好的堂姐妹,更让坐在这水阁里的夫人们多了几分压抑不住的兴奋。

王氏坐在离顾氏不远不近的位置,身旁也是两位五品大员的夫人,她自然不方便参与这闲话,见大家实在议论的热闹,忍不住抬眼看了看坐在主席上的顾氏,见她神情自若的与身旁的安王世子妃周氏说笑着,仿佛没注意到亭阁里越来越响的嗡嗡声,王氏生怕顾氏等下把平息这话题的担子交给自己,连忙装作与熟人寒暄的样子,起身走到了离顾氏更远些的地方去坐着了。

顾氏坐在那里,虽看似风轻云淡,却无时无刻不注意着四周的动静,今日这样的场面,她自然是早就预料到了的,眼下看着那太子詹事夫人卢氏第三次和身边的长史夫人用旁人恰好能听的到的声音,提到“那孩子”三个字时,顾氏便笑盈盈的放下了手中的茶盏,对坐在自己身边安王世子妃周氏说道:

“世子妃应该也听说了吧,卓王府家的纪哥儿,说是已经到军中任职了。”

顾氏这说的可就不是悄悄话了,水阁中顿时一静,原来看似若无其事都在闲聊的夫人们纷纷竖起了耳朵,更有年轻沉不住气的则毫不掩饰的盯着顾氏,只等着下文了。

安王世子妃周氏是个精明的,如今皇后崔泽芳一宫独大,作为安王李通这样过气王爷家里的女眷,能和永嘉坊亲近的机会,她自然不会放过,再说顾氏独独将她提出来说话,也是有道理的,讲起来先皇就三个儿子,除了圣上一脉,也就是安王府里算是那孩子的近亲了,作为嫂子,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和这些京中贵妇说些子自己可以说的□□,也无可厚非。

“是听说了,皇伯伯本要直接给个实职的,可被纪哥儿拒了,说是身无一功,无以立足,只挂了个游骑将军的散职,先跟在老将们的后面学习呢。”

周氏光明正大的说起这事,用的便都是亲属间的称谓了,众人也都摆出一副听家常的表情,听到李纪要从军,便有个年轻媳妇叫了出来:“现如今这个形式,皇伯爷竟然也舍得他去军中?”

说话的是宗亲里的远房,看来是知道最近北疆局势极为紧张,大军开拔不过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了,在座的十有八九都是各府当家做主的命妇,倒也多少都知道些。

周氏叹了一口气说道:“怎会舍得呢?当日纪哥儿进宫面圣,饶是太子殿下再三做了铺垫,皇伯伯见了那孩子如今的情景,当场便犯了心疾宣了太医,晚上还把纪哥儿留在了宫里,这么多天了,根本就没让他回府的意思,前阵子乍一听说他要从军,便直接申饬了太子一顿,怪太子撺掇他......”

众人一听,都知道圣上是真的生气了,当今圣上李盛是真菩萨,九五至尊之身,性子却绵软宽和,连惩治宫人的事情都罕有听说,对太子又最是看重,历来圣上教训太子,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在本朝,却成了新闻。

“那最后怎又舍得了呢?”那位性子活泼的宗亲小李氏继续替大家发问了。

“我是没见到纪哥儿,但听男人们说,那孩子身量模样,就连脾气性格,就完完全全是卓王转世,身上还学了功夫,卫老将军亲自考量过了,说是...天生将种......”

天生将种......

在座的夫人们,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夫人,脸上的神色不由都有些精彩了起来。

卓王李华幼时,在宗亲贵族的纨绔圈内,曾有一个十分不雅的绰号:马屁子。

李华生母是个养马婢,关于卓王的身世有好几个版本,最精彩的一个,便是说李华是当年先皇在与那养马婢策马共骑时留下的种,是在那马屁股上造出来的玩意儿,卓王从小便比同龄人高大健壮,到五六岁时,身量就快赶上十几岁的孩子了,宗亲中有刻薄的,就笑说他这倒是“家学渊源”呢,先皇是个文弱的,这话自然是指着他那曾经牵马砍柴的生母了,据说其人身形高大壮实,与男子无异。

因着先皇文治武功,德行彰显,在女色上又是极节制的,若不是子嗣实在艰难的紧,应该压根不会允许这三皇子落地,就算是生了李华,也只给他生母封了个才人了事,之后再没有被宠幸过一次,甚至常年闭宫不出,很少有人目睹过她的真容,这李华幼时在宫中的日子便可想而知了,什么被宗亲子弟调笑欺辱那可不是家常便饭吗。

而实际上,在先皇猝然离世的时候,只凭皇子们的资质而言,内阁大臣们若只摸着良心说话,李华才是继位的最好人选,昔日的“马屁子”,很早便显出了极佳的天分,亲娘的体魄、父亲的才智,且性情稳重老练,心胸气魄都明显高于两个哥哥,也早已没人敢随意轻辱于他了。

到了二皇兄李盛登基后不久,国体危难之时,李华在弱冠之年,自请领兵迎战,几年间便凭着赫赫战功、神勇谋略和一身大大小小的伤疤,终于叫朝野上下齐声赞一句:天生将种。

直到今天,朝中得用的战将,倒有一半曾是当年卓王的麾下,如今北疆南疆俱有异动,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又听到“天生将种”这几个字,实在不能不叫人浮想联翩啊。

半响,顾氏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安静,“听老爷说,后来还是纪哥儿说动了圣上?”

“是,外面知道的也并不详尽,只知爷俩个相谈了一夜,现在确实是允他去了,就跟在卫老将军麾下。”

“不愧是天家男儿啊......”顾氏深深的感叹了一句,就开始请大家试试她家元娘亲手泡制的玫瑰香露,各位夫人们也识趣的纷纷转移了话题。

这时偏偏一个声音出来捣乱,打破了大家的默契:“敢问世子妃一句,难不成这李纪回来直到现在都是住在宫里的吗?并没有回永兴坊去?他那脸上到底是如何弄的,难不成是被人害的吗?”

说话的正是刚才私下嘀咕的最起劲的太子詹事夫人卢氏,她此时脸上挂着微笑,目光烁烁的看着顾氏,丝毫不掩饰一副看好戏的意思。

亭阁里气氛顿时一窒,刚才顾氏不但不避忌,反而大大方方把话挑明了当家常一说,不但打破了自己的尬尴,还顺利转移了重点,可这卢氏这会子偏抓住不放,单把永兴坊点出来不说,又提起当年的疑案,大家顿时又来了兴趣,是啊,当年李纪好好的怎么会失踪,那葛丘山上发现的尸身又是谁的?李纪这些年是在哪里过的?脸上这骇人的伤疤又是如何来的?

要知道,当年卓王一死,嫡长子李纪就失踪了,这长安城内并不是没传出一些难听话的,只是当时城内一片混乱,人心惶惶,连皇上都重病不起,再加上卓王继妃顾氏平日里为人口碑甚佳,与继子的感情又是众所周知的亲厚,得知李纪被害后,顾氏甚至因为自愧没照顾好儿子而打算自裁,幸被下人发现才救了回来,这没凭没据的,当然不能只凭谣言给她定罪,后来卫将军等军中诸将也都站出来表态支持顾氏,这场风波也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弭了。

而现在李纪不但回来了,而且回来了不直接回府反去找了太子,现在又久留宫中不归,就不由不让人浮想联翩了,顾氏饶是城府再深,此时脸上也露出了三分不豫之色。

“唉,可不就是皇伯父不舍得吗?说是天天带在身边呢,连病中也是只肯让纪哥儿一个人伺疾的,连太子都要往后靠呢。”世子妃周氏连忙出来打了圆场。

话说到这个份上,来别人府里做客的卢氏便也不好再盯着不放了,否则自己反要落下个刻薄刁钻的名声,只见她抿嘴一笑,就和身边的夫人们闲扯起了别的,脸上笑意盈盈,显然十分得意。

顾氏也不再理她,继续若无其事的继续招呼着客人,她眼光又往几处看了看,王氏和几个崔泽厚下属的夫人也连忙纷纷开口与周围人说笑寒暄了起来,水阁内重新恢复了热闹气氛。

这王氏和几个夫人一边扯着些闲话,一边却不由多看了卢氏几眼,卢氏正与身边人说到什么有趣的事情,掩嘴而乐,她虽容貌普通,但衣着鲜亮、气色极好,再加上神态总是自若愉悦,这些年来似乎一点也没见老。

就在这一刻,王氏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是后悔了,曾几何时,自己和卢氏都是长安城内知名的氏族贵女,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只要报出名号,谁人不是高看几眼,而顾氏姐妹,彼时不过是落败世家的两个女儿,靠着卖弄才情和殷勤小意,才能偶尔进出氏族大户的内府。

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她也是一家女百家求的,就连卢氏现在的夫君,太子詹事狄成,也曾到自己家里问娶,父亲那时也是极为看好狄家的,狄父时任国子祭酒,正是清流里数的上的人物,只不过他家中相对难免清贫些,与家资雄厚的王家,正可谓门当户对、各取所需,可自己却一心挂着崔郎,丝毫也没把那脑袋大眼睛小的狄成放在眼里。可现如今,狄家作为清流之首在长安城内自是地位超然,狄成这个曾经的探花郎,也一路顺风顺水的做到了三品大员,今后太子继位,他拜相入阁想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王氏知道卢氏从来都不喜欢工于心计的顾氏姐妹,以前做姑娘的时候就没少给她们脸色看,直到今天,作为狄府的长媳,她依然有十足的底气敢当面给郡公夫人顾氏难堪,而自己,却成了在顾氏跟前伏低做小的人。

直到寿宴开席,满腹心思的王氏都有些神思不属,直到被顾氏看了好几眼,才醒了过来,强打起精神,帮顾氏一起招呼着各位女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