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彪悍的人生

作者:新丰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4章

书名:彪悍的人生 作者:新丰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1

关于第二次东渡的结果,《史记》中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意思是徐福到了一个大平原上,在那里称起王来。这一次,徐福真的一去不返了。

这个“平原广泽”到底在何处?有学者认为就是日本的本州,理由是东海各岛中,只有日本本州有平原广泽。神武天皇(传统中的日本开国之君)建国的檀原一带,有琵琶湖与远淡海二大泽,二泽周围有九处平原,正符合徐福称王之地的地理特征。

这段推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漏洞是,推论人是先认定日本的本州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平原广泽”,然后去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推理,符合条件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例如,中国大陆东部海域内的舟山群岛、刘公岛、台湾岛等等,都可以是徐福的隐居地。

我们不妨根据史书来个正推。

根据《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会稽海外有东澶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

根据这段记载,徐福最后到了澶洲。《后汉书》上说这个澶洲在会稽东冶县东海内。此处所说的会稽并非今天的浙江绍兴,而是指古会稽。汉代的会稽,辖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的一部分以及福建省的全部,东冶县在今天的福建福州。东冶临近海边,与旧交趾国有水上运通。交趾国相当大一部分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徐福一行说不定去了那里。

此外,在日本的称谓上也有漏洞。日本古称倭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以“东夷”的身份出现于历朝的官修史书中,是中国最悠久的东邻。倘若徐福到的澶洲是倭国的话,《后汉书》中更可能直说倭国,而不必把澶洲从倭国中分离出来。

除了地理位置上不确定外,有关徐福到了日本的事迹在史书中也找不到铁证。此传闻起于唐、宋时代,但那个时代的官修史书,如《新唐书·东夷传》《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外国传》中,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徐福与日本有关。更有趣的是,连《列异传》《列仙传》《搜神记》这一类记载奇闻异事的小说书都没有关于徐福的记载。日本的主要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先代旧事本纪》也没有徐福的名字。

既然所有的正史都没有提到徐福到过日本或时称的倭国,那么,说徐福到过日本,甚至还是日本的开国之君神武天皇,似乎毫无根据可言。

至于历史上有日本人尊徐福为他们的祖先,更可能是套近乎。上古、中古时代的日本一直很仰慕中国文化,他们的君臣也以能够与中国套上关系为荣。这一点有史料为证。

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倭人,……至魏时,有三十国通好。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悉黥面纹身。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纹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人好沉没、取鱼,亦纹身以获水禽。”

这段记载中提到,古代的日本人为了自高身份,自称是太伯之后,还学着夏朝太康之子,断发纹身。太伯是西周时代吴国的始祖。他本是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打算立幼子季历继承王位,长子太伯和二弟仲雍为了避嫌,远走蛮荒的江南。在那里,太伯等人跟随当地的风俗,断发纹身,成为当地的君长。但是,在这段记载中,古代的日本人自称是太伯之后,并没有说自己是徐福的后人。

徐福是否到了日本,其传说、事迹是否真实,现在看来,这还有待论证。

第四章 远嫁匈奴并非悲剧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朝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名列我国历史四大美人之一。

昭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无数文学,艺术作品,都以她作为主角。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从大汉族主义以及大男人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甚至还有文学作品称,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蛮荒,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而自杀。更有版本说,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尽了。

这些传说可能是中原人士一厢情愿的杜撰,真实情况可能是,王昭君自愿嫁入匈奴汗国,在那里所受到的是顶尖享受,终老于幸福之中。

我们来看一个流传最广的传说。

传说两千多年前在长江西陵峡秭归县宝坪村,住了个叫王忠的庄稼人,这个庄稼人因为一直没有孩子,便到附近的屈原庙进香许愿,祈求得到一个像屈原那样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后代。结果真的很灵验,八月十五夜里,他的妻子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便生下一个比天仙还标致的姑娘,这就是王昭君。昭君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心地善良,忧国忧民,特别喜欢望月吟唱,父母就为她建了一座楼,起名望月楼。

后来汉元帝挑选天下美女做后妃,昭君被选中。王昭君到京城长安后,和其他被选的秀女一样,先到画师毛延寿那儿画像。有的美女为了得到皇帝的青睐,重金贿赂毛画师,画师就将她们画得美貌非凡。王昭君不信这个邪,没有给毛画师金银财宝,毛画师就有意在王昭君眼睛下面点了一点,结果王昭君没能入汉元帝法眼,寂寞于后宫。

几年之后,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向汉廷求亲,汉元帝决定在不受宠的美女中物色几位,赏赐给他,并许诺谁愿意前往,就给予公主的身份。王昭君挺身而出。临行前,汉元帝召见昭君,一见面就惊呆了,如此美丽的美人,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一席谈话,更觉昭君才智过人,整个后宫无人可及。元帝深深后悔,两眼望着昭君,不忍离开。昭君进宫多年,第一次见到多情而又年轻的皇帝,却又要离他而去,也是心酸不已。可是为了国家利益,昭君不得不北上。

送走昭君后,元帝立即翻看美人画册,终于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细细一看,原来昭君眼下多了一个疵点,掩盖了昭君的美貌。皇帝大怒,下令将那个弄虚作假的画师毛延寿杀了。

昭君随呼韩邪来到塞外,在匈奴又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二人感情很深,但不久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久旱不雨,水草枯死,牧民饥饿混乱,朔漠飞沙中又夹着一股邪风。当地居民说这些灾难都是汉女王昭君带来的,只有用她的血来祭奠匈奴先灵,草原才能化险为夷。呼韩邪终日愁闷,惶惶不安,昭君也愁眉不展,忽然她想起父母在她进宫前曾送给她一个锦囊。昭君打开锦囊一看,原来里面装有庄稼种子、金剪子和一张黄纸。昭君百思不得其解,伤心地流下了一串串泪珠。这泪珠滴落在冰凉的沙子上,沙地上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一股蓝晶晶的小清泉。昭君又惊又喜,有了水,还要有牛羊、水草、庄稼。她拿起了金剪用黄纸剪了一只小羔羊,想不到刚剪成,小纸羊就变成了真羊。昭君又用黄纸剪牛羊、水草花瓣,顿时,身边出现大片的绿草香花,成群的牛羊在其中吃草、休息。最后昭君又将锦囊中的种子撒在沙地上,顷刻便长出了庄稼。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世代传送着昭君的恩德。昭君最后死在漠北,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南郊。呼和浩特是“青色之城”的意思,所以昭君墓也被称作青冢。

再说元帝,因为思念昭君,一病不起,五个月后就死了。

关于昭君的结局,除了上面这个圆满的结局外,还有自杀说、投水说等。无论什么版本,在大汉族主义者的眼中都是一个悲剧,理由是:王昭君被毛延寿这个小人所害,被迫远离故土,就算她赢得了单于和匈奴牧民的尊敬和爱戴,但一个聪慧的水乡女子怎么可能和野蛮人有共同语言呢?

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在这种心结中感叹着王昭君的悲惨命运。然而,我们不得不打断延续了千百年的一厢情愿式的意淫。

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中,一切“悲剧”的源头来自宫廷画师毛延寿这个“奸臣”。京剧上就有“骂一声毛延寿卖国奸臣”“你不该投番邦丧尽了良心”,并且认为他被杀是大快人心。然而,王昭君传说中的一个最大破绽正是毛延寿。查《汉书》《资治通鉴》均无毛延寿画宫女画以及被杀的记载。在历史上,汉宫是否存在皇帝按图召幸宫女的规矩,也未见正史记载。

《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对昭君出塞的记载是这样的: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向汉宣帝请求援助。因为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于是,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后,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同时送给他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即汉元帝即位。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意思是自愿当汉朝的女婿,以便有所依靠。汉元帝同意了。以前匈奴强大,汉朝和匈奴和亲,都是挑选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现在呼韩邪的匈奴已成了汉朝的附庸,于是元帝决定挑五个宫女给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