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彪悍的人生

作者:新丰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3章

书名:彪悍的人生 作者:新丰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21

第一件事是诛杀自己的亲兄弟,这对于血雨腥风的封建王朝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二是出兵统一天下。这件事则让人产生疑问。根据我们熟悉的历史,秦二世的爸爸秦始皇在前221年就已经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到的“六王毕,四海一”,更是深入人心。那么,胡亥又何来“统一天下”呢?

最后一个国家

事实上,秦始皇生前确实留下一个国家没有扫灭,它就是卫国。

卫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由于周公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他的哥哥管叔(文王第三子)、弟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这两个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所至,连成王、姜太公、召公奭等人都将信将疑。见时机似已成熟,管、蔡拉拢被分封于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联络淮夷,一举起兵反叛。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组织力量,出师东征,讨平叛乱。在平定叛乱的战役中,康叔始终坚定地支持四哥周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以后,论功行赏,周公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商遗民七族分封给康叔,成为当时的大国,为十二诸侯之一,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到了战国时期,卫国式微,沦为附庸,不在战国七雄之列。

说起来,卫国的命运真是曲折,在历史上两次被灭又两次被救了回来。第一次被灭发生在前660年,当时的国君是卫懿公。此公性喜养鹤,爱鹤胜过爱人,把最受宠爱的鹤全都封成“将军”,而不顾人民的生死,结果被狄(又作“翟”)族所灭。有趣的是,当狄族军队一拥而至时,卫懿公让手下的人出力杀贼,没想到,这些平时被他看得连鹤都不如的人来了个以牙还牙,让他去找那些鹤将军们出力。结果,懿公被杀,卫国被灭。

可能是天不灭卫,“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时候拉了卫国一把。他亲率大军,在谋臣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挥师北上,帮助卫国复了国。齐桓公回国时,新立的卫文公为表感激,送他一程,不知不觉走出了卫国国境,深入齐国国境三十里。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送他国国君有足不出境的规矩,齐桓公就立即把脚下的那块国土割给了卫国。卫国重新在楚丘(今河南渭县)建都。此是第一次复国。

后来卫国内乱不断,外忧不绝,渐渐衰败。四百多年后,即前25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了在马陵之败后重振雄风,攻打秦国陶郡,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卫国第二次被灭。如果没有意外,卫国该就此寿终正寝了,孰料,一向只肯弱肉强食的秦昭王竟然“仗义”帮助卫国复了国。事实上,秦昭王之所以帮助卫国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意借此打击魏国。卫国就这样第二次复国,自此卫国也成为秦王国的附庸国。

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争霸,卫国日渐式微,最后只剩下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前241年,秦国取了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已是名存实亡了,但毕竟不算灭国。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灭亡。

卧榻之侧何以安睡十三年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但卫国却偏偏在“少恩而虎狼心”、信奉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眼皮底下“安歇”了十几年,这其中有什么微妙的原因吗?

通常的看法是,嬴政之所以没有灭卫,是因为卫国太小了,而且已经称臣,根本不值得去灭。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卫国虽小,终究还是个国,虽然是附庸之国,仍非郡县可比。因此,它被忽略的可能性较小,有意不灭更可信一些。

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有意不灭卫呢?可能是因为卫国当年是乃祖帮助复国的,而且已成为秦王国的附庸,于是就放他一马。再说,留下一个附庸国或许也是有颜面的事吧?

民间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是商人吕不韦的儿子,而吕不韦的老家是卫国,所以,卫国是秦始皇的“祖国”。再说,让秦国崛起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因此,不灭卫国,是秦始皇对“祖国”的尊重。

以上说法仅是猜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有漏洞。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在前221年扫平了六国,却没有统一天下。而当四海归“一”时,秦王朝也走向了末路。

第三章 没有到过日本

徐福亦作徐巿,本名议,字君旁,齐国琅琊人(今江苏省赣榆县),是一个道家方士。据《史记》记载,徐福曾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和三十七年(前219和前210年),先后两次出海到三神山求仙药。在第二次出海时,秦始皇给他三千男女、五谷的种子以及各个工种的工匠一同前行。结果徐福到了“平原广泽”之地后,在那里称王,再也没有回来。这是我国史藉上有关徐福东渡的最早记录,之后在历代的史书中都有所记载,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人认为,三神山即日本三岛,所到的“平原广泽”就是纪伊半岛上的熊野川,其登陆的地方就在今新宫市东北数里的波多须浦。在日本也有不少关于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载,最早的记录出自11世纪源隆国的《今昔物语》。在日本当地还有不少关于徐福的传说,仅他的登陆地点就有九处之多,并且至今在日本还留有不少与徐福有关的史迹。

如果以上记录属实,那以徐福为首的几千人,便是我国最早有记录的移居日本的移民集团。然而,关于徐福是否去了日本,各界至今依然争论不休。

徐福东渡的传说

传说前221年,秦始皇做了中国第一位皇帝后,便幻想长生不死。他遍访高人传授不死之术,并让探险家寻求不死之药。齐人徐福、燕人卢生上书愿意效劳。徐福说燕齐东面的大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叫瀛洲、蓬莱、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出产不死的仙药。当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曾多次派人寻找,可是回来的人总是说,三座神山遥望如云,船到了跟前山就沉入海底,可望而不可即(今天看来,那可能是海市蜃楼)。卢生也说,燕人中有几位高人,他们能把灵魂从躯壳中解脱出来,可以和神仙直接对话,当初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福分浅,未能找到他们。秦始皇听了很高兴,立即委派卢生去寻找高人,派徐福下海寻找三座仙山和不老仙药。

徐福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他对秦始皇诈称:“船只难以靠近仙山,需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还要派一些有特殊技艺的工匠和有关人士去。”秦始皇相信了他的鬼话,于是再派徐福出去寻找仙药。

210年,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两千多人,乘着装满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的大船,入海去仙山求药。此时刚好发生焚书坑儒的事,徐福害怕寻“不死药”不得,难免一死,于是到了东瀛后,再也不回去了。

船上的男女都是秦国优秀儿女、专家人才,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东瀛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这个东瀛就是今天的日本。

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日本人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早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到中国取经的日本僧人义楚说:“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而不返,止于此。”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时也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遵宪等人,都参观过徐福墓,而且在诗文题记中称,徐福传说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人们为他建庙、祠、像,尊他为稻作、蚕桑、医药之神。

事实上,不但是日本人的肯定,日本的社会发展似乎也在证明徐福确实去了那里。日本有二千年之久停滞不前的状况,在前200年前后却突然进入稻作农耕的高度文明,同时在短期内进入高度文明的生活。

现代考古发现,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五十余处,登陆点二十余处,古书记载四十多项,传说故事三十余个,覆盖日本的十七个县。传说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基本都是说“徐福为避暴秦,别觅见乐土,遂率众东渡来日”。日本徐福会会长称:“徐福是日本民族之开国始祖。”而徐福在中国的赣榆故里被发现不久,日本新宫市市长即以徐福当日登陆定居“第二故国”的故乡人身份,代表当地人民要求与赣榆县结成友好城市,并请求该县用徐福故乡特产优质大理石,为他们塑一尊徐福立像,以备将像竖立于徐福在日“故里”的墓前,供人瞻仰,“并作永久的、历史友好的象征”。

看来,徐福确实去了日本,可是根据国内正史记载,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徐福第二次出海到了哪里?

据《史记》等中国正史的记载,徐福第一次寻仙未果,回来谎称,蓬莱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可是因为大鲛鱼捣乱,所以没有拿到。他请求秦始皇派善射者一起去射杀鲛鱼。一心追求寻访仙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的秦始皇再次相信了徐福的鬼话,又给了徐福男女三千人,以及五谷种子及百工匠人,让他再一次出海远行。至此,史书的记载与传说基本相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