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爸铺路,位极人臣不是梦

作者:钱升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8章

书名:重生爸铺路,位极人臣不是梦 作者:钱升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8:35

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宁戚了。宁戚是卫国人,祖上是卫国公族,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几乎比从前的管仲还落魄,后来他听说齐桓公正在大举招贤,于是替商旅赶车来到齐国,但苦无门路,只得流落街头,继续当他的“牛车司机”。

宁戚虽然得了管仲的推荐信,心里却压根儿不想用。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是这么一个习气,自觉才高八斗,所以满身傲气;明明不甘寂寞,却又极好摆谱。总之是不能一副急不可耐的猴样子,要君王猜谜般猜出自己的好才行。像管仲、毛遂这样厚着脸皮主动出击,甚至狮子大开口求官求爵的毕竟少。

于是宁戚把推荐信藏了起来,仍然一边喂牛一边儿等,一直等到晚上,终于等到了,但见齐桓公的车队烛火甚盛,从者甚众,浩浩荡荡,气势逼人,然而宁戚竟不避让,就在车队前面继续喂牛,还是老招数,敲着牛角唱歌,后世称之为《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歌声悲激,其辞多有针砭时弊之意,齐桓公闻之大惊,一把抓住旁边随从的手,激动地说道:“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赶紧命人把宁戚请到车上,立刻吩咐车队回头,不去求贤了,宁戚就是最大的贤!

回到宫中,齐桓公先让宁戚去洗澡换衣冠,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向他请教,第一天谈如何治齐国,第二天谈如何霸天下,到得第三天,齐桓公受不了了,他决定立刻给宁戚封大官儿。可这时群臣却争相表示:“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是啊,国之大政非小事儿,不能轻易下决定,不如先派人去地方上考察一下。

齐桓公断然拒绝道:“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这话说的真有水平。所谓人无完人,谁都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齐桓公自己不也有私生活不检点的问题吗?你看宁戚那副知识分子的臭脾气,平常肯定少不了得罪人,一问肯定毛病不少,一考察肯定考糊。何必这样呢?只要他有突出的优点,那就可以充分利用造福国家造福社会嘛!这,就是齐桓公一贯以来的用人态度:大处着眼,小处眯眼,不问黑白,只找好猫。

于是齐桓公力排众议,当即斋戒五日,同时命令给宁戚修建官邸,任命其为中大夫,参与国政。

读史至此(当然,此事出自《管子》与《吕氏春秋》,乃野史,非正史也),小生叹服矣。见过用人不疑的领导,却没见过如此不疑的,居然连人家的身家背景都不调查就委以重任,现在可是要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查个底儿掉的,何况等级森严的古代。齐桓公这个领导当得真是天下难寻。

齐桓公亲自主动求贤这个办法不错,但毕竟范围太窄,能求来的贤人有限,所以桓公后来又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建立起一个干部选拔机制,以大范围大规模选拔人才,这个制度叫做“三选之法”。

所谓三选,也就是三次选拔过程。第一选为乡选,由各乡乡长主持上报;第二选为官选,即将“乡选”出来的人才放到政府里去实习,实习期满,由政府部门长官写出实力鉴定书上报国君;第三选为君选,即由国君亲自面试“官选”出来的人才,如果的确有真才实干,便提拔为上卿的助手,这就等于是国家重点青年后备干部了,前途无量。

齐国的三选制度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最合理最严密的干部选拔制度。首先,它确立了进贤责任制,规定各乡每年进贤,有贤不举荐,就是避贤,就要被治罪。其次,它的选贤范围极大,不仅包括贵族,包括士,甚至包括平民,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周代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意义非常重大。

但即便如此,齐桓公仍然觉得自己招贤力度不够大范围不够广,因为这样充其量只是争取到了齐国的人才。天下那么大,人才还有很多,齐桓公一个都不想放过。于是他一口气派出了八十多个游士,让他们带上大量的车马、衣裘、财货,周游列国,引进天下贤士,为齐国所用。同时这些游士也可以作为亲善大使交好各国,必要时还可以充当间谍用,可谓一举三得。

齐桓公的种种招贤之举,使得齐国顿时人才鼎盛一时无两,管仲于是有了足够的人才资源组建他的“内阁”,齐国称霸的最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诞生了。

他们分别是:

上卿管仲,立为太宰,亦称为相;全面负责国家事务,统领各部门长官直接向国君负责。

下卿鲍叔牙,立为司空,管仲之佐,是为副相。

大夫隰朋,长于外交礼宾,立为大行,掌管齐国外交机构。

大夫宁戚,农业专家,经济专家,立为司田,掌管齐国经济部门。

王子城父,军事专家,长于行军布阵鼓振士气,立为大司马,掌管齐国军事机构。

大夫宾须无,法律专家,长于断狱审判,立为大理,掌管齐国司法机构。

大夫东郭牙,忠心耿耿,敢于直谏君主,不怕得罪齐桓公,更不怕得罪权臣显贵,立为大谏,掌管齐国监督机构。

另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因陈国(虞舜之后封国,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内乱逃到齐国来的陈国公子陈完,齐桓公将他任命为工正,掌管齐国工业生产,陈完正是战国时候代齐的田氏先祖。

以上这些人,也为齐国的霸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行隰朋上任后,向各国派出常驻使臣,如季劳专使鲁国;徐开封专使卫国;曹孙宿专使楚国;审友专使晋国;商荣专使宋国;晏尚专使燕国……以结好诸侯,钧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从而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司空鲍叔牙上任后,建立起了一整套官员考核制度,规定乡、县、属等郊内外官员一年一次来国都做述职报告,善者留用或提拔,不善者罢官或问罪。

大谏东郭牙上任后,设立了啧室(国家纳谏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信访办),允许并鼓励民众对国家政事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司田宁戚上任后,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那就是土地改革。齐国从前是井田制,也就是说农奴除了封建领主的私田之外,还必须在国家的公田上劳作,等于是双重剥削,严重打击了农奴的积极性,于是他们消极怠工,造成公田大片荒芜。基于此,齐国开始土地改革,实行均田制,即打破公田、私田的限制,把各种土地按照肥瘠程度进行折算后分给农奴,废除劳役地租,统一收取实物地租,做到包产到户,多劳多得,从而大大调动了农奴的种田积极性。

另据《管子》一书记载,齐国当时的农业税征收制度为“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即使用实物谷粟征税,两年征一次,而且丰收多征,荒年少征,甚至不征,从而大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

我们都知道,土地改革是影响最深彻的改革,于是,中国农奴开始了向农民的过渡,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变从此拉开序幕。

工正陈完上任后,开始大力发展军工生产,加强齐国军备建设。他派出大量采购人员,去各国收购先进的武器,带回来给武器专家研究,然后生产出更加先进的武器来,从此齐国的武器制造大大领先于国际水平。

司马王子城父上任后,则开始把提高齐国技击水平放在治兵的首要地位,大力提倡,不遗余力,并实施了“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而有不以告,谓之弊才,其罪五”等一系列方法,使得齐国全军都成了“武林高手”,搏击之术莫不强于天下。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军被称为“技击”,成为强大军队的代名词。

6 天下归心

经过齐桓公精英团队的不懈努力,齐国开始越来越强大了,然而正在此时,一个巨大的挫折给了他们一声当头棒喝。

齐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国为了报复去年鲁国助公子纠夺位的宿怨,就由鲍叔牙带队,率领大军来找鲁庄公麻烦。

齐国实力虽然比鲁国强一些,但毕竟管仲新政刚刚开始实施,底气尚不雄厚,此时对鲁国发动战争,实乃不智之举,看来年轻的齐桓公果然还是需要些挫折来好好磨砺一下,所以鲁庄公特意为他精心挑选了一位猛将兄,这位猛将兄就是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发表了“肉食者鄙”这句名言的曹刿。

于是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交战。齐军先鼓,冲锋,曹刿之鲁军岿然不动;齐军再鼓,冲锋,鲁军仍然不动;齐军三鼓,这时曹刿发飙了,他大喝一声脱掉上衣,露出一身钢筋铁骨,径直下车,推开鼓手,一面用力擂鼓,一面大声喊道:“兄弟们,冲啊……”

结果,齐军大败而逃。

事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之道,曹刿又发表了一通名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两军交战,有的时候就像两个人打架,先动手的不一定赢。何况齐军深入鲁境,士气本来就容易衰竭,曹刿抓住这个弱点后发制人痛殴鲍叔牙,一战名扬天下,从此荣登后世语文课本,成为我等少年共同的青涩回忆,同时也给青年齐桓公好好上了一课:

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