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如意络

作者:晶岩 | 分类:女生 | 字数:67.1万字

第275章 姻之缘

书名:如意络 作者:晶岩 字数:2.4千字 更新时间:12-08 11:21

镇国东禅寺位于清源山东麓,寺院共十三进,依地势占据三岭,规模宏伟,蔚为壮观。

舒婵报明来意,以为顶多见到知客长老,将念珠移交便罢了,未曾想竟获得了方丈的亲自接见。方丈法号慧微,矮矮胖胖,慈眉善目,嘴角常挂着笑。

见到舒婵几人,老和尚的目光先是落在了东根身上,眯眼笑着点点头,后双手合十对舒婵行礼问候。

对于菩提念珠缘何到了舒婵手里,舒婵没有细说,只说是慧觉方丈所赠,老和尚也未多问。他接过念珠仔细端详抚摸,眼角隐现泪光,道:“当年师父将此珠赠给慧觉师兄时,贫僧还只如小施主这般大。师兄在东禅寺时,对贫僧多有照顾。他离开时……贫僧以为以后总有相见时,未料自他走后,几十年了,除了偶有书信往来,竟再未谋得一面。这串念珠于东禅寺、于贫僧意义非凡,贫僧感谢女施主馈赠。”

“记得当年慧觉方丈将此念珠赠予我时,祈愿它能助我慧六根,净六尘,明六识,保佑我逢凶化吉,平安顺遂。这么些年我漂泊在外,所历风浪劫难不知凡几,然而终能化险为夷,平安渡劫,想是得了这佛门圣物的庇佑。如今我将它物归原处,望它能传承下去,汲炼佛门之光,救助更多的人。”舒婵道。

“如此贫僧便明白师兄为何会将此念珠赠予女施主了。”慧微方丈了然笑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女施主历经沧桑,仍以慈悲为怀,善哉善哉!”

临别时,慧微方丈爱抚的摸了摸东根的脑袋,说他耳高于眼,颇具慧根,一见喜之,本想送一护身法物,然今日仓促,来不及准备,待过段时日再派人送去。

舒婵道了谢,在满天霞辉笼映下慢步出了山门,他们未急着赶回城中,而是歇宿于山脚客栈。

夜半时分,客栈外传来一阵嘈杂声,舒婵起身,看东根正熟睡,便轻开门走了出去。知雨迎面过来,将探听到的消息告知她。原来,入秋后天干物燥,据此二十里的山林几日前起了火,火势蔓延得很快,附近的村寨大多遭了灾,若不控制,不知要烧到何时方休,官府闻讯调派了驻军前来灭火。

原本火势波及不到清源山东麓,谁曾想就在今夜,风向突然转变,火浪朝此地滚滚而来。方才的嘈杂声,是居住在周围的村民还有东禅寺的僧人自发组织前去协助官军灭火。

舒婵打开后窗,遥望远方,未看见火光,想是离得还远,但已能闻见烟味,原本晴朗明澈的夜空中,飘来了成片的黑纱般的雾霭。

第二日,舒婵一行返程途中,草木燃烧后的灰烬纷纷扬扬,漫天遍野。问了从火场退下来的人方知火势虽已被控住,奈何起火点太多,官军连夜奋战至今仍在东奔西扑。好多参与救火的人被烧伤了,在前方河岸搭建的营帐里集中救治。

舒婵思虑片刻,吩咐车夫改道前往河岸。到了地方,眼前景象好似恶战后的沙场,地上歪七扭八的躺满了人,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谈话声、叫嚷声、哀嚎声混杂在一起,乱糟糟的。几名军医穿梭其中,忙得脚不沾地。

知雨上前找到一名冯姓队校,说明了来意。冯校尉朝马车望了望,欣然欢迎,忙命人清理出一顶营帐,把舒婵等人迎了进去。一上午,舒婵就在这简陋的营帐里,接诊了一个又一个伤患。军医们起初不信,对于那些烧伤严重的,连他们见了都发怵,这位舒娘子,瞧着柔柔弱弱,难道不害怕?围观了一会儿后,军医们不由得对舒娘子刮目相看,她非但不害怕,比他们都要镇定自若,且医术十分了得,有些诊疗方法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一直到午时过了,舒婵才清闲下来,扭头看向在角落里帮彩墨捣药的东根,喊他过来,将他搂在怀里,正想问他饿不饿,就听见他的肚子咕咕直叫。

“姑姑忙忘了!东根想吃什么?”

“想吃姑姑做的羊肉汤饼。”东根嘟着嘴答道。

舒婵笑了笑,让彩墨从马车里拿了些糕点先给东根垫肚子。恰好冯校尉一手提着水囊,一手拎着布袋走了进来,满面歉意的说道:“舒娘子忙活了一上午,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咱这如今也没啥可招待舒娘子的,舒娘子若不嫌弃,这米浆和烙饼先将就着果腹吧!”

“劳烦冯校尉了。我瞧着这次调派来灭火的官军少说也有上千人,伙食是如何解决的?”舒婵问道。

“前面几日都是吃干粮对付的,有时寺里的僧人还有附近的乡民会送来一些吃食。主要是咱们也没想到山火会持续烧这么久,将军见兄弟们吃不饱,便调了火头营来,昨个才搭了锅灶。这饼子便是方才出锅的,还热乎着呢!”冯校尉憨笑道。

“可否借锅灶一用?”

冯校尉以为舒婵吃不惯干粮,要借锅灶自己动手做,又不是什么大事,便大手一挥带他们去了火头营。然而,舒婵接下来的行动却让冯校尉惊掉了下巴。舒婵先是让跟车的随从买了几头羊回来,请火头营的伙夫帮着宰杀切割,然后在几口大锅里炖起了羊汤。浓郁的肉香味儿把众军士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出来了,大伙儿无不咽着口水眼巴巴的等着肉出锅。

日头偏西时,从山林里撤出了一队灭火的官军,人数约莫数十人,个个灰头土脸,黑不溜秋,身上散发着焦糊味。他们一下来,几个兵将就先后迎上前去,围着一位瘦高的将领,将军长将军短的问个不停。得知起火点已被悉数扑灭,他们可以好好休整一番了,众人不禁欢呼雀跃。

将军接过水囊,仰脖咕嘟咕嘟猛灌了一通,把剩下的水浇在头上,抹了把脸,长出一口气。他深麦色的面庞上胡子拉杂,人原本就瘦,再加上几日几夜的奔忙,此刻眼窝深陷,眼下泛着青黑,瞧着疲累至极,形容很是狼狈。

“可有吃的?兄弟们快饿死了!”将军身边的一个小将嚷道。

“有有有!冯大特意交代灶上,给兄弟们留了饭!”

一听灶上有饭,饿了大半天的兵士们嗷嗷叫着一窝蜂般跑去火头营了。将军笑了笑,捡了个阴凉地儿背靠着树而坐。灭火不比战场杀敌容易,夜以继日的转战各个火场,他忙得五脏六腑都麻木了,如今空闲下来,疲乏感如海潮般涌来,他呆呆的望着半空中漂浮的灰烬,眸中一片迷惘。

半年前,威武军大都督独孤成翼病逝,部将马为先私通海寇,趁机作乱,于出殡当日设下埋伏,一气儿将独孤成翼的两儿一孙射杀,威武军自此群龙无首,四分五裂。朝廷忙于应对北面的攻势,无暇顾及福建的乱局,几个部将各自割据,打来打去,百姓深受其害。

坐镇岭南的五府经略使奉朔奏请朝廷出兵平乱,朝廷明知平乱后福建必将成为奉家的势控范围,但为形势所逼,不得不准奏。北方的函谷防线能不能守得住还不一定,朝廷只得相信奉朔的忠心。不相信又能如何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