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弟子规/训蒙文

作者:李毓秀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章

书名:弟子规/训蒙文 作者:李毓秀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3:46

----------------------------------------------------------------

来奇网电子书 Www.LaiQi.Net 免费完结TXT电子书下载网站。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由网友本着交流学习的目的提供更新仅供读者预览,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强烈建议广大读者购买正版图书!本站所有电子书版权为原出版社和作者所有!

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送邮件至kpsanmao@hotmail.com,我们将立即删除!

-----------------------------------------------------------------

弟子规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概述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弟子规》的普适性

为文支持《弟子规》应该成为学童道德补助读物的人,可能是对现存的蒙学读本没有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比较。就如《桃花源记》里的避秦男女,因为不晓得时间的推移、外头的情况,产生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结果。

明清以降,如果蒙学读物有个龙虎榜的话,那么前三名应该是所谓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而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在2003年出版的一套《传统蒙学丛书》,全集共有十部,分别是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鉴、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和唐诗三百首。

有人认为《弟子规》没有上榜的原因,大概就是诗词所形容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外加很多封建糟粕。

有人这样称赞《千字文》:“只用一千个字,基本上不重复,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还要押韵,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到今天也还有其积极意义。”

而《弟子规》则恰恰相反,既不押韵也不讲求对仗,没有字斟句酌,是很粗糙的一些文字,内容活脱脱就像一本“纪律指导手册”,读后不会有任何美学上的收获。

可是深究其内容,正是这些很浅白的文字内容,让我们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依照一个公司是否收纳“弟子规”作为判断标准是有偏差的,我们不妨看看一些人的评价

不妨探讨各种可能性

评价一:说弟子规对文字拣择随便

“不难看出,《弟子规》作者对于文字的拣择是很随便的,所以文中出现很多语义不明的地方。如开首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没有人知道作者真正要说什么。“温”、“凊”、“省”、“定”,是指衣着、饮食、起居,还是要表明怎样的规范行为?

根据我在网上的一番搜索,各种白话解释,其中除了“省”字是比较一致地表示“探望”之外,其余都是靠猜。一般认为,这是“(要让父母)冬天穿得温暖,夏天穿得清凉。早起要探望父母,晚上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家,以免担心。”

可是,早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动向,这又同后文“出必告,反必面”造成重复了,一个意思,何必啰唆两次?”

正确观点:其实这不是重复,即使从字面解释,前面一句“晨则省,昏则定”可以理解为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用现在的话说,早请示,晚汇报。而后一句“出必告,反必面”可以理解为出远门要告诉父母,而回家后一定要当面向父母报平安。

这种看似语义不明之处,正是弟子规的高明之处,因为作者知道将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准确指出某个方式也许不合适,但是作者说的是一个实例,希望通过这个事例来说明“孝”,例如“冬则温”,也许在古代就是指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可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也许大家不住在一起了,怎么去温暖被窝?这是现代人没有“弟子规”的真谛,不会变通,也许在现代,我们可以做到冬天的时候,问问父母是否寒冷,暖气是否足,是否有防寒服等等。这样才是真确理解《弟子规》。而单从字面解释是不对的。

评价二:

再看《弟子规》所规范的行为,到今天到底有没有现实意义。如果照里头的文字去做,那么“弟子”就应该“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打恭作揖、正冠纳履,做什么事都明哲保身。

再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鞭打也不吭声,不要说现今的弟子受不了,连师长也受不起!

正确观点:打恭作揖、正冠纳履和明哲保身不是因果关系,这些文字里的内容即使在现在社会也有实际意义,例如“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而且这其中体现的是做人严谨,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即使有些规则我们现在不合适了,但是我们一定能找到和其类似的规则,我们可以变通,但是不能摒弃。例如“号泣随,挞无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不可能,可是却忘记了作者传达的是一种思想,当父母有错误时,对父母应该用情,以情为先,而不是直接说理。而不是简单从字面解释,说不能鞭打。现在社会许多人和父母天天讲道理,说不通就大声吵闹,说父母无理。我不知道这样的风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我们都能理解父母感受,以情为先,由情入理,相信这样的结果应该会很圆满。

还有认为这个读物文笔不美,大白话多。有这种观念的人真是应该看看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多少人还在贫困线,有多少人知识水平到什么程度?那种以大学者才读懂的文本给人民大众有什么普及意义?《弟子规》的好处就是在于其浅显易懂,无论父母是高级学者,还是刚刚认字的农民,都看得懂,才有普及意义。

很多人对古代的读本动不动就冠以过时,有封建糟粕等名头来打击,只不过都忘记了透过这些读本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例如“丧三年,常悲咽”难道要现代人守孝三年吗?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中心意思是你自己觉得心安了吗?心安了,三天也行。你做到心安了,就是孝。

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