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海盗王宝藏

作者:怀旧船长 | 分类:奇幻 | 字数:6.5万字

第9章

书名:海盗王宝藏 作者:怀旧船长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3:04

林一姝见教授面色凝重,料想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筹海图编》是一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的重要著作,记述明代中日关系、分省御倭和用兵、城防、剿抚、互市和沿海布防形势等,并附有详图,由当时的抗倭统帅胡宗宪主持编写,作者是其幕僚郑若曾。此书是明清两代海防重要文献,点燃了建立海上强国的希望,可惜没有引起统治者的足够重视。《筹海图编》最初的刻本,是嘉靖四十一年在杭州开雕的。这个版本因记述有误和文字仓促,官方逐渐弃之不用。而再刻本是在隆庆六年,此本传世极其罕见,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图书馆各藏一部,但我在李教授家中见到的,正是这个版本。”

“我越看越惊,不知他从哪里弄来这么多稀世之书。李教授见我大加称赞,很是高兴,当晚便在家中设宴款待。我那时酒量很好,渐渐他有些醉了,更是兴奋,说多年来难得遇到我这样对明代航海史感兴趣的学者,便滔滔不绝地讲他所知道的明代海事。”

“他从郑和讲到郑芝龙,其间一些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譬如他认为郑和宝船实际应为福船,而非在南京所造等。聊到深处,他便说起林道乾,断言林确有惊世宝藏未被发掘,而且与郑和宝藏、王直宝藏相联系。我越听越玄,心想你怎么会知道得那么清楚?他看出了我的意思,便进了房间,拿出一封密信向我展示。我一看,顿时傻了眼。”

“你们猜这封密信内容是什么?”费教授鹰眼放光,看了萧林二人一眼。见二人均摇头后接着说,“这是李教授祖上的一封密信,时间是万历元年三月十八日。这个时间,刚好是林道乾率众撤离潮州前夕。”

“这封信的内容是:军中事紧,悟梁焦灼,忌人侦伺,嘱吾善后三宝、五峰之藏宝,恐一时难以归家。若远赴海外,则必有回乡之日;若逢不测,望尽早举家远避,余事可询望公。具名是:男天雄谨禀。”

“从这封家书中可看出,写信人是向父母禀报他当时所处的情况。悟梁是林道乾的字,其时已经腹背受敌,心情烦躁,对谁想打探他的情况非常忌讳,密令李天雄去藏宝,作好远涉重洋后再卷土重来的准备。但李天雄在信尾说明,如果他遭受不测,就让家人尽快避祸,剩下的情况可以去找一个叫望公的人问清楚。这封家书,最重要的有两个信息:一是林道乾派他藏宝,而且是有关郑和和王直的宝藏,因为郑和名叫马三宝,王直号五峰船主;二是如果他死了,望公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望公可能知道宝藏在哪里或了解其中原委。”

“李教授展示这封信时,也向我说明了情况:原来他的祖上名叫李天雄,是林道乾最信任的兄弟。李家在福建泉州,李天雄有一个弟弟,一个幼子。但自那封信后,李天雄再也没有音讯,唯一知道的是李天雄在林道乾离开中国时藏了宝,但宝藏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李家唯一的线索就是去找望公。”

“望公名叫阮望,是从山东逃难到泉州的木匠,实际上是一个精通古代土木工程和机关消息的高手,李天雄从小跟着他学木工,再学造船,因技术出众,被林道乾看中,拉他入了伙。但等他们去找阮望时,阮望却失踪了。于是李家得到的关于李天雄的最后讯息,就是这封语焉不详的家书。后来李天雄的弟弟听说林道乾在北大年定居,便亲自去找兄长,这一去也没有回来。李家始终弄不清李天雄是死是活,不过有一点确信无疑,那就是林道乾在率众远航时的确命令李天雄埋藏了宝藏。”

“那李教授就是李天雄的第十一代孙。李天雄的儿子长大后,也到南洋找他的父亲。其时林道乾已死,李天雄的消息也就断绝了,便在泰国安定下来,后来又移民马来西亚。但李家一直保存着这封家书,一则纪念祖先,一来试图寻找宝藏。然而费尽周折,始终没有找到寻宝线索。”

费教授讲完,轻轻地叹了口气。萧邦和一姝也陷入了沉思。

半晌,一姝才说:“看来,宝藏确实存在,不过李天雄的家书为什么没有注明宝藏的所在呢?”

“如果注明了,早就不是秘密了。”萧邦说,“我想,以林道乾的机敏,只是让李天雄设置藏宝的机关,至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恐怕只有林道乾最清楚,李天雄不过是执行者罢了。再说,李天雄即使知道,他也不敢给家人言明,原因有三:一是他当时还不能完全判断形势,就是林道乾有可能带他们回来;二是林道乾既然能在海上顽强生存,其对部众的约束一定非常严格,谁泄露了如此重大的机密,恐怕全家都难逃劫难;三是他在书信中透露出有可能遭到不幸,如果是那样,就请家人赶紧迁移避祸。从这些情况来看,李天雄首先是要家人保全,然后有机会再找阮望。也就是说,李天雄认为人是第一位的,宝藏是第二位的。同时,也透露出他隐隐觉得林道乾十分危险,弄不好会杀他灭口。林道乾一代枭雄,焉有对属下不察之理?从阮望失踪可推断,一定是林道乾作了周密安排,事先控制了李天雄,再派人处死或是劫持了阮望,因为阮望精通机关之术,就算是他不知藏宝所在,留着也是一大隐患。因此,这封家信无非是透露了林道乾确有藏宝之实,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否则,李教授怎么会那么大方,将惊世的秘密透露给你?”

费教授怪眼一翻,对萧邦竖起拇指:“萧兄弟所言极是。但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还是吃了一惊。等回国之后我左思右想,也觉得李教授让我看他家族的秘密似乎有悖常理,因为他不必为了口舌之争,而用祖上的秘密来证明他的观点正确。直到后来,我到清华大学重新翻阅了《筹海图编》隆庆再刻本,才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莫非这个刻本有什么讲究?”一姝问。

“其实,这个再刻本几乎与初刻本没什么两样,其行款字数、版口边栏一如嘉靖原刊,甚至连初版中的错字都原封未动,只是序言调整了。”教授说,“这只是另一群官僚为了展示政绩,改头换面而已,就好像今天的某些官员,到任后屁事没做一件,就想树碑立传。但我还是放心不下,因为此书在明朝嘉靖、隆庆、天启三朝有三个刻本,万历年间有一个重印本,清康熙年间又有一个修订刻本,共五个版本。为何李教授却只藏了并不理想甚至有错漏之处的版本?内中一定有原因,只是他不告诉我罢了。由于隆庆再刻本极其稀少,所以不可能让我带出清华大学比对,我去查阅,还是通过老同学的关系才见到这个版本的。我当时留了个心眼,心想林道乾若是在潮州地界率众离国的,那么如果有藏宝,不会离这个区域太远,于是我用数码相机拍了书中所绘的粤、闽二省沿海图例,回来找出经过郑若曾后人修校的康熙版本一对,果然发现了端倪。”

一姝眼睛一亮,急忙问道:“有什么区别?”

“《筹海图编》,说白了主要内容就是绘制了其时中国的沿海防务地理图,图例多半是手绘,并载有人名、地名、卫所、烽堠、兵员、兵器、战船等。我将两个版本的两省地图加以详细比对,果然发现福建沿海图中的一节略有差异。于是我又查对了明清两朝地名变化的资料,发现这一带的名称确有变动。那么我就隐约感到,李教授收藏的这个版本,实际上更接近于当时林道乾离国时的地名。由此推测,李教授不收集《筹海图编》其他版本,却偏偏收藏这部稀罕但存有谬误的版本,一定是为了寻找祖上家书中提到的宝藏。换句话说,李教授并不关心此版本是否有学术价值,也不管它有没有记述错误,而是想从中划定林道乾藏宝的范围。”

“可是,就算这个版本记载了嘉靖年间福建沿海的真实情况,怎么会到康熙刻本时改变了呢?按理说,一部著作的更新版本,应该更为精确才对啊。”一姝大惑不解。

费教授微微摇头,说道:“书籍的修校本一定比初刻本更精确的说法,被当作一种常识了,其实不一定正确。我之前就说过,历史是统治者的历史,是强者的历史,是为了统治的目的才修史,这是文化与政治的矛盾,进一步说是客观真实与实际需要的矛盾。就拿《筹海图编》来说,明清两代五版四修,改来改去,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此书初刻本后,胡宗宪因与朝廷奸党严嵩、严世藩父子有旧,以致株连下狱,那么他以前的主张就很忌讳,他主编的书,其命运可想而知。后来在万历初年,胡宗宪死狱一案被平反昭雪,他的子孙们便又抬头,想来想去,就在《筹海图编》上大做文章,甚至不择手段,动手剜改此书各卷下题,成了‘明少保新安胡宗宪辑议,孙举人胡灯重校,昆山郑若曾编次’。这个版本,只提了一下原书作者郑若曾,将书中大部分有郑若曾字样的地方剜改,掠美于胡宗宪。到了天启四年,胡宗宪曾孙胡维极重刻此书时,索性将此书之作全归胡氏一门了。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郑若曾的五世孙郑起泓受命主持重新刊刻此书时,才又还美于郑若曾,澄清了胡宗宪后人造成的混乱。”

“请问教授,那么在康熙刻本中,是否加入了郑若曾后人重新考证的内容?”萧邦问。

“当然有,”教授说,“康熙刻本即为现在比较流行的大成本,其间不但有原作者郑若曾初稿后的修订内容,也有后世子孙考证的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