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影响我们的应变能力、形象气质和情绪,继而决定我们是"走运"还是"倒霉"。
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人会变得稍微迟钝一些,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会差一些,因此,很容易出意外。比如开车的时候,明明看见前面有辆自行车横穿马路,气血充足、眼疾手快的人就把车刹住或巧妙地从自行车后面绕过去了,有惊无险。气血不足的人,这时候可能就要打个愣神,结果,0.1秒钟的耽搁,就出事故了,这不就倒霉了吗?
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人的气质也变了,精神头也少了,亲和力也弱了,印堂发青,让人觉得此人脸上有一股晦气。这样,容易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自己做事。气血好的人就不同了,你瞧他满面红光,笑容灿烂,大家都乐意接触他,跟他做朋友,好运自然也就由此接踵而来了。
如果一个人的气血一直都很充足而且顺畅,那么,他的额头则是锃亮发光、血色匀和,而且很饱满。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这种相貌是福相,这种人也必然很聪明。反之,他的额头则会隐隐发暗,也更容易起皱纹。这就需要长期的调养了。天生气血充足的人,额头都会很宽,而且会越来越宽,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哲学家式"的额头,这种人会有超乎常人的智商、精力和意志,我们看毛泽东主席,还有香港的霍英东老先生、钱学森老先生不就是这样的额头吗?宽额头的伟人、企业家、科学家比比皆是,他们先天过人,当然,因身体虚弱或遗传因素而脱发或秃顶也会造成额头越来越宽,这又另当别论了。其实,我们一看就能分辨出来。这些人的宽额头,一般不够饱满锃亮,或者血色不匀,或者皱纹布满,根本不是气血充足所致。
如果朋友们发现自己属于气血充足型的宽额头,那么恭喜你,你先天过人,好好努力吧!不过,你如果稍不注意,也会有印堂发暗的时候,可得小心啊。当然额头窄一点也没关系,后天还能补救的,只要你的印堂一直饱满红润,同样可以身心健康,一帆风顺。
当然,如果印堂或额头过于发红,不该红的时候红了,红得不正常,那也不是好事。
有一位著名的体育教练,60多岁了,有多年的慢性病,整个前额布满皱纹,却红得很厉害。这就是不正常的红了,其实这是阳明经有热的标志。我在给他治疗后,嘱咐他平时没事就用手指推一推印堂,从下往上推,这样既可以改善全身的气血,又可以清阳明经之实热。而对于阳明经的实热不明显的人,我则不建议这么做。那肯定有人问了:"那我们一般人该如何做才能使印堂不至于晦暗呢?"很简单,只要我们保持欢喜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皱眉就行了。眉头一皱,印堂不就拧起来了吗?那样的话,气血也就拧起来了,弄不好,一切都得拧起来。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其实,我现在治疗的全部是"已病",而且有很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已病"。我与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进行治疗,还不如教他们学会如何不生病呢!
所以,在我从医约20年的某一个时期,我暂时离开了心爱的诊室,按照《黄帝内经》的教导,"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目的就是苦苦寻找一条真正属于古人所说的"大医"的路:我不仅要让病人把已经拧住的气血重新解开,把已经发生的伤痛重新抚平,还要教人们从一开始就别把气血拧住,别让伤害发生。
我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曲折和艰难的,收获当然也非常丰富。如果要问我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我得说:"首先你不能让印堂拧住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让我们舒展着眉头,眉清目朗地去面对吧!"
7.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读古人的医书读多了,就感觉古人喜欢卖关子,本来可以讲得很明白很透彻的东西,他们往往点到为止,故意不讲明白。我在学医的过程中拜过很多名师,也发现这些老师并不会把所有东西都完全倾囊相授给你,很多东西他只说出一半来。起初,我对此感到不解,等有了临床经验后,才发现这正是古人和恩师们的智慧所在。他们把我们领到门口,把剩下的留给我们自己去领悟。而只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终生不忘、受用无穷的。如果他们全说出来了,我们也许会不当一回事儿,记不住,甚至根本不信。
在医学的师承上,固然需要如此,但当我面对需要养生和治病之术的众人时,有时候反而不能如此保留了。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去探索你保留的那一部分东西,大家需要你把生活中养生或者治病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把医书中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有用的东西彻底讲透。
我可以举一个穴位为例子。在人体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哪个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经常按压或者艾灸,可以调和肠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上面这些知识,都是书里讲的,或者是老师教给我的。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反映:"我肚子疼的时候,按足三里就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给一家银行的员工做养生培训,正讲足三里的时候,就有一位痛经的女士这样问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肯定地说。
她也较真了:"我现在就痛,而且正在按足三里,根本没用。"
"请你过来按给我看看。"我说。
这位女士立即走到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紧紧地按住足三里不放。
"我给你按吧。"说完,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钟,这位女士就说:"好多了,果然有效啊!这怎么回事啊?"
我向他们解释说,足三里这个穴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其实,"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这位女士的痛经就属于需要"理下"的这一种,怎么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着不放呢?
这是书里面没有记载、老师也没讲的东西,这是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的东西。其实,这些小窍门,我的老师早就知道,只是不愿意轻易告诉我们。记得有一天早晨,急诊室来了一位病人,得了"阳强"之症,说白了,就是晚上跟妻子过完性生活,勃起的阳物下不去,很是痛苦。这位病人也是懂得医学的,拒绝用西药,生怕影响以后的性机能,要求用针灸治疗。我们急诊室当时懂得针灸的有好几个人,大家一商量,决定取足三里等几个穴。其中取足三里的依据是:阳强是气血不和所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过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人体气血的重新分配。谁知针扎下去后,病人更痛苦了。不得已,我们把老师请来了,老师拔下足三里的针,又重新扎了下去,病人应手而愈。
"大家看明白了吗!"老师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
我们大惑不解。老师这才说:"病人的阴茎都已经翘得那么高了,针是不能往上扎的,向上扎会适得其反的。"我这才注意到,老师的这一针,是在足三里穴上向下方扎的,跟我们扎的不一样,我的这一手就是这样学来的。
有了这一手,足三里这个穴可以说能真正治疗或缓解肚腹上的众多病痛了。我们在使用足三里为人体保健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整手法。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头颈心肺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适,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下按按。就这么简单,这样一来,足三里这个穴的作用起码是原来的3倍。其他的穴位也有这样的规律,所以有时候,当我们按压一个穴位不起作用的时候,可以试试换一种手法,换一个方向。
当然,足三里仅仅是一个例子。人身上的很多穴位,都可以去进行类似的开掘,因为人身的很多大穴都深埋着古代大医家们的不传之秘,只要我们细心,它们的神奇就会如日昭昭,如月朗朗。只要我们去探索,去体会,它们的作用自不待言。
8. 胸腹的众多毛病就靠公孙穴摆平
正如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