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五部精校)

作者:若虚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3章

书名: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五部精校) 作者:若虚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2:38

博学老儒们心中不学无术的郡丞二公子诸葛亮,今年方九岁,是远近闻名的顽童,常常率一群孩子走街串巷,干下的恶作剧车载斗量,连郡太守也知晓了,还当着诸葛圭的面玩笑说你家二公子在奉高闻名遐迩。

儿子不受教的事让诸葛圭伤透了脑筋,他膝下育有三子二女,长子诸葛瑾在洛阳太学授业,却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谦恭明敏,深受太学博士的赏识,说出去,也颇为门楣增光,偏偏这个次子,素性顽劣,请了多少先生都被他气跑了。

诸葛圭治家极严,训斥儿子从没个留情处,庭训酷烈,为二儿子的不修细行,也不知骂了多少次,打了多少次,气急了,笤帚铁筋地一顿好打,可就是拧不过来。他也曾一度萌生过送儿子去洛阳觅名师传教的念头,养好了性情,将来进官学授业,可这孩子天生的不畏天不惧地,只怕放了出去,缺了管束,比在家时更野,也就罢了。

当下里,诸葛圭骂道:“混账东西,你当真要做百无一用的蠹虫么?”

“儿子没这么想。”诸葛亮低声道。

诸葛圭厉声道:“你若不作此念,为何气跑先生,气跑一个不算,足足气跑五个!”

“那先生讲授好无趣,他只会依着书白念,若是这样,还不如我自学呢。”诸葛亮辩解道,他虽然年纪小,却天生伶牙俐齿,和邻家小儿争吵皆是他赢,甚或一人对阵一群人,常常自夸苏秦张仪也不过如此。

这话怄得诸葛圭好一会儿反驳不得,他黑着脸说:“纵算先生有百般不如意,可也是授业恩师,你也该有万般尊敬,何况天下学问宏奥精深,博大无边,岂是你能凭一己之力悉数学会的?”

父亲的严厉宛如一道生硬的钢鞭,在脊梁骨上重重摔下,诸葛亮浑身打了个哆嗦,小心地向诸葛玄递过去一道求助的目光。

诸葛玄向他悄悄眨眨眼,因对诸葛圭道:“我听说瑾儿去太学念书了,如今怎么样?”

提起长子,诸葛圭的心情渐渐明亮起来:“劳费心,一切安好,年末或要归家一趟,我倒是劝他安心就学,勿需惦记家里。”

被诸葛玄这一番打岔,诸葛圭的火气已弱了,再见儿子窘迫着无处容身,手脚也不知该往哪里放,却是可怜可疼的模样儿,心里不免软了,肃声道:“还愣着干什么,现在立刻给我抄书去,不抄完不准吃饭!”

诸葛亮早就想溜之大吉,父亲的训斥犹如圣旨。这时莫说是抄书,便是罚他背下整部《尚书》,他也是甘愿的,他小声对父亲应了一声,扯了一把正咬指头的诸葛均。

那壁厢,顾氏也告了退,自领着两兄弟出去,背后诸葛圭依旧训斥道:“把鞋找来穿上,衣冠不整,成何体统!”

诸葛玄因劝道:“兄长,亮儿年幼,循循善诱即可,谁不是从年幼懵懂犯错过来的,年纪大些自然明了事理。”

诸葛圭道:“子不教父之过,我若不严以辞色,威以厉害,他们如何成器!”

诸葛玄笑道:“幸好我不是你儿子,不然真不得安生,只怕已被你逼得离家了!”

这玩笑却勾起了诸葛圭的劝导心:“你这趟回来,把心安了吧,别再整日漂泊无定,男儿事业一朝辜负,没世抱憾。”

诸葛玄洋溢的笑容倏忽戛然,满满的怅然涌动起来,他苦涩地说:“兄长该知道,我也是不得已,不是我不想定,是留不得也停不得。”

诸葛圭不由得生出几分愧意:“说起来,一多半是不想牵累于我,方才远走天涯,却是我辜负了你!”

诸葛玄摇摇头:“兄弟之间,哪有什么辜负不辜负,兄长说这话却是生分了。何况倘或我不是深陷党祸中,又怎会带来这场变故,所谓牵连一说,反应是说我。”

兄弟的通情达理让诸葛圭不免感动,他宽慰道:“自叛乱以来,党禁已解,而今天下攘攘,良才难求,多少党人擢升要职,为国所用,你不用再东西不定,朝廷应不会再起党锢。”

诸葛玄低着头一叹:“再议吧,总之,我这次会留得久一些。”

正说话间,门外进来一人,二十岁的年轻小伙,阔字脸,五官敦实如写在礼器上的铭文,见到诸葛玄眼底绽出了憨厚的笑,却原来是冯安,他自小便长在诸葛家,和诸葛兄弟都甚是熟络。

诸葛玄立即便笑了:“冯安小子,我回来了,你也不来看看,偏躲着不见我!”

“我没有呢,我忙着,忙着……”冯安结结巴巴地说。

诸葛玄戏谑道:“你忙着什么,忙着娶媳妇生孩子?”

“没有……”冯安急了,涨红着脸却解释不出来。

诸葛圭插话道:“你就别挤对他了,他一个老实人,你偏不正经地和他耍嘴皮子。”

幸而主家救火,冯安的难为情稍稍减缓了,方才说道:“车马备好了。”

听得冯安如此说,诸葛玄因问道:“兄长这是要出门么?”

诸葛圭点头:“是,郡府遣我去徐州,稍后就走。”

诸葛玄踌躇道:“我这趟从江淮北上,一路上听说青徐周边叛乱又起,兄长此时去徐州,恐怕会有安危之虑。”

诸葛圭不在意地说:“不妨事,我们走的那一路没有叛乱,你不用担心,不超过半月我便回来。你安心待着,我回来再和你叙话。”他说着,便和冯安往外走。

诸葛圭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也许是许久没有见着弟弟,满肚子的心腹话等不及要跳蹦出来,他觉得自己啰唣得可恨了,竟似那缠绵多语的妇人,便只挥挥手道:“罢了,回来再说!”

※※※

午后时分,暖风微醺,楼台庭院被日照拖长了影子,仿佛一笔到不了尽头的墨痕。

诸葛亮倚着窗抄书,抄的是《大戴礼》,这是父亲给他下的任务,抄不完,难免是一顿重责。他倒不怕被打,就怕父亲禁足,旬月不准他出门,邻里的小伙伴还等着他下河摸鱼呢,还有,那场由他指挥的“楚汉之争”结果如何了,不会因为他被逮走,大家作鸟兽散吧。

抄书抄得索然无味,他其实不喜这种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文章,偏圣贤书都这种况味,为一句古话训诂幽微,旁征博引,甚或分出无数针锋相对的派别。你说古文蝌蚪为正宗,我说今文注解才经典,纷纷扰扰,争了几百年也不见个究竟,可偏偏学馆里奉此为经典,一篇典籍翻来覆去讲解。

为这不解,他常在先生讲学时提出质疑,先生便说他中了歪门邪说的蛊惑,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思,你而今所思所念,皆是乱七八糟的烂污之说,想多了会祸害心智,将来成为祸国殃民的蠹虫。他没被夫子的话吓住,反而更加困惑,在讲学时也偷偷看过邪书,譬如为儒学贬斥为不走正道的刑名家说,他觉得那些说林故事有趣得很,怎么就成了乱七八糟的烂污之说。

他搁了笔,百无聊赖地在案头堆叠的书里翻出父亲的手书,那是父亲抄录的《孟子》。

父亲用的是工整的隶书,字字墨汁淋漓,一笔一画没有苟且偷懒,一丝儿飞白也见不到。自国朝书法大手蔡邕创制八分飞白隶书,天下人风靡效仿,故意用枯墨使枯笔,势要写出那黑白相间的时髦书体来。

可这是父亲不喜的,他很厌弃这种对时新之物趋之若鹜的心态,君子当一以贯之,学这些于国于民毫无益处的奇技淫巧只是徒费精力。

诸葛亮咀嚼起父亲常训诫的“一以贯之”,对此他懵懵懂懂,为什么君子要一以贯之呢,又该对什么一以贯之呢?什么又是君子呢?

窗外微风敲得花草婆娑而动,斑驳光影投在案前,宛若时间轻浅的脚印,有人在门口轻轻咳嗽,他转头一看,原来是四岁的弟弟诸葛均。

“二哥,吃饼。”诸葛均伸出手,手心里是一块捏熟了的麻饼。

诸葛亮摇头:“我抄书呢,不吃饼。”

“那我吃。”诸葛均认真地咬了一口,蹭了进来,凑过来瞧诸葛亮抄的书,也看不懂,说道:“二哥,隔壁的大牛骂我。”

“骂你什么?”

“说我们姓诸葛,就是猪。”

“你等我抄完书,我去骂他,骂死他!”

“现在不能去么?”

诸葛亮无奈道:“我要抄书,若不抄完,父亲要打我。”

“父亲不打你。”

“你怎么知道他不打我。”

诸葛均笑嘻嘻道:“父亲出门了,他打不着你。”

诸葛亮心上像炸开了一朵花:“他出门了?”

“嗯,他和安叔一块走了,娘说父亲要出远门,是去……嗯,去徐州。”诸葛均对自己的这个惊人发现很得意。

父亲出远门这个消息实在是太令人振奋了,诸葛亮激动得想大笑三声,他把笔墨竹简往旁边一推,一把拉住诸葛均的手:“走走,出去玩!”

两兄弟手拉手穿过长廊,诸葛均说要去骂隔壁大牛,诸葛亮记挂着“楚汉之争”,商量的结果是,先去解决了楚汉,再以胜利之师去讨伐大牛。

两人没敢走大门,怕被堵门的司阍拦回去,再告诉继母,若不慎遇见两个孪生姐姐,也难免啰唆,便循着小道往角门而去。

刚走到角门处,却听见扰耳的吵闹声,是家里的仆役和谁在吵嘴,两兄弟本来想躲,偏又生出孩子的好奇心,倒挨近了去看稀奇。

那和仆役吵嘴的是个街面上的乞丐,原来是乞丐在门口蹲踞,被仆役发觉,嫌他污了门庭,要赶他远去,两下里不肯相让,竟吵了起来。

却见那乞丐似已年过六旬,拧成条的灰白头发从后脑勺翻过来,把脸挡了个结实,因身上的衣服烂得不成样子,仿佛只是披着几条破麻缕,上半身几乎裸着,下边也没穿鞋,两只脚磨得起了皴口,约摸是走了很远的路,虽是一身褴褛,肩上却还背着一个大包袱,四四方方,仿佛扛着一面门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