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神奇圣人王阳明

作者:雾满拦江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8章

书名:神奇圣人王阳明 作者:雾满拦江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1

冯梦龙著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上,是这样记载的:

明年,授官刑部主事,又明年,奉命审录江北。多所平反,民称不冤。

事毕遂,遂游九华山,历无相、化城诸寺,到必经宿。时道者蔡蓬头踞坐堂中,衣服敞陋,若颠若狂。先生心知其异人也,以客礼致敬,请问神仙可学否,蔡摇首曰:“尚未尚未。”

有顷,先生屏去左右,引至后亭,再拜,复叩问之。蔡又摇首曰:“尚未尚未。”

先生力恳不已,蔡曰:“汝自谓拜揖尽礼,我看你一团官相,甚说神仙。”

先生大笑而别。

这段记载,说的是王守仁游历九华山,到了一座寺庙里,发现一个怪道人蔡蓬头,纨衣百葛,状若疯癫。王守仁断定此道非凡道,当即上前询问:大师,你看我能学神仙之术否?怪老道蔡蓬头摇头:还不行还不行……这话连说了两次,最后给了王守仁一句:你满脸官气,说什么求仙学道?

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十拿九稳地断定,如果此事不是王守仁自己瞎掰的话,那么就是他的弟子们瞎掰的。到底是谁瞎掰的不好说,但瞎掰却是肯定的。

有什么证据吗?

有!

虚无世界来的人

断定一件事是不是瞎掰,并不难,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先来查证历史上是否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做什么的,有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坷坎,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追求理想的过程如何,他又是怎样以他的存在来影响这个世界的。

比如我们说白玉蟾,这个人尽管来历不明,以一种刻意的低调方式,保持一种刻意的高调招摇,知道他的人,少之又少,但我们却可以断定这个人真的存在——不管他到底是只误喝了丹水的蟾蜍,还是一个大活人故意摆迷魂阵。但他到过许多地方,和许多人交流过,所过之处都留下了零星的记载,而且他本人还留有一大卷本诗书,再加上他的门人弟子,要让我们相信这么多的人在伪造一个并不存在的人,而且连个目的都没有,这很难。

至少,朱熹化名为崆峒山道士邹訢这事,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都知道朱熹在白玉蟾这里碰了壁之后,转而去研究《周易参同契》,最终也没搞出个名堂。这是史实,所以白玉蟾确曾存在过。

而王守仁在这里突然搬来一个蔡蓬头——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这个蔡蓬头,此人无爹无妈,没有幼年,没有少年,没有相识的朋友,没有左邻右舍。等于是凭空跳入历史之中,就已经是成年老道了——在此之后,也没有任何人发现蔡蓬头,这导致了此人又没有晚年,更没有三朋四友,不曾有只言片语留在这个世界上……

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连脊椎动物死了,都要留下点儿化石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蔡蓬头居然有此智慧学识,一眼瞧得出王守仁的来龙去脉,但在王守仁见到他之前,却不曾有过丝毫的记载,这就够让人纳闷的了——更离奇的是,日后王守仁功名大成,声名赫赫,按理来说少不了会有刨根问底的人,挖地三尺去寻找这位蔡蓬头的行踪,可是却没有找到他。最可疑的是,九华山的传说之中,提到这个蔡蓬头,居然也是来自于王守仁的这段记载。

也就是说,蔡蓬头以前不曾存在过,见到王守仁之后又神秘地消失了,比白玉蟾消失得更为干脆彻底。他分明是从一个虚无的世界突兀地跳出来,跟王守仁打了声招呼,然后又跳回到了虚无世界之中,这真的可能吗?

自然界中,灭绝的动物死了千年万载,犹自会留下甲壳化石供人凭吊。而思想则是人类逝者的甲壳化石,只要你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以自己的思想感召或是影响过别人,那么你的思想就必然会留下零星残迹。

一如白玉蟾,此人消失得如此干脆彻底,但他的诗文留了下来,他与朱熹的交往留了下来。仅仅是因为,白玉蟾在道家的领域中有他的不凡造诣,这种思想一如灭绝动物的甲壳化石,纵然是再过了千秋万代,只要有人闲极无聊,去历史的书堆里掏坑挖洞,就迟早会把他掏出来。

但却没人能够把蔡蓬头掏出来,这岂非怪事一桩?

一个没有以前,也没有以后的人,我们无法确信他会有着现在。蔡蓬头,他只不过是王守仁自己,又或是他的门下弟子,把朱熹拜谒白玉蟾的故事,移花接木了过来。

那么,不管这桩公案是王守仁杜撰的,还是他的门人弟子虚构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很简单,他们要掩盖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

什么事情呢?

这个事,说起来就复杂了,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其历史资料完全呈现正面的人物,他的门人弟子深谙纸笔千年会说话的道理,在修史时已经是严防死守,分头把关,将任何影响到王守仁正面形象的真实资料,通通销毁了。尤其是涉及王守仁私人情感信息的资料,你挖地三尺都无法找到。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净化了的,脱离了现实生活本色的,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如果不是王艮的一封书信泄露了天机,我们压根儿想不到这厮居然敢娶六个以上的老婆,甚至许多人武断地认为,王守仁和他的表妹夫妻感情融洽,却完全忽视了,王守仁留在这世上的骨血,并非是表妹生的,而是另外一个女人生的。

现在,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王守仁或他的门人弟子,希望借助这个不存在的蔡蓬头,掩饰什么事情。

蔡蓬头是个什么玩意儿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件事情是:王守仁确曾登上了九华山,也确曾钻树林扒地洞地寻找神仙踪迹。为了证明这一点,王守仁甚至写了首叙事诗,也就是有诗为证的意思:

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好好看看这首诗,好好看看,这分明是写的朱熹拜谒白玉蟾,遭到拒绝之后再度拜访,却发现白玉蟾已经人去屋空,“古洞荒凉散冷烟”啊。

但《靖乱录》上说,这首诗跟朱熹老夫子没有半点儿关系,它是王守仁写的自己的经历遭遇。

什么遭遇呢?

游至地藏洞,闻山岩之巅,有一老道,不知姓名,坐卧松毛,不餐火食。

先生欲访之,乃悬崖扳木而上,直至山巅。老道踡足熟睡,先生坐于其傍,以手抚摩其足。久之,老道方觉,见先生,惊曰:“如此危险,安得至此?”

先生曰:“欲与长者论道,不敢辞劳也。”

因备言佛老之要,渐及于儒,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者两个好秀才。”又曰:“朱考亭是个讲师,只未到最上一乘。”

先生喜其谈论,盘桓不能舍。

次日,再往访之,其人已徙居他处矣。

看看这一段,王守仁又在九华山翻找出一个避世异人。该怪人隐居于山峰之巅,不吃水煮火烤的食物,只食用松子野草,结果遍体生长着颜色鲜艳的毛发,实际上是寄生类孢子植物繁殖过盛的原因。要见到这个原始人,王守仁必须要走过一座搭在悬崖两岸的独木桥,人走在上面,只要刮起一阵轻风,左右一晃悠,那就挂了。但尽管有如此之危险,王守仁还是渡过了这道人生的险隘,来到极峰之巅。

当他登上来的时候,发现那绿毛原始人正在睡觉,就坐在一边儿替人家按摩脚掌。为什么要按摩脚掌呢?推究起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避世隐居的怪人,通体寄生着鞭毛类的孢子苔藓,只有脚掌底部因为经常走路,与地面产生摩擦,寄生类鞭毛无法在此处繁殖。所以要想接触到这个怪人的身体,就只能通过这个闹心的部位了。

经王守仁这么一番摆弄,怪人终于醒过来了,大惊曰:这么危险的地方,你上来干什么?

单是这么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确定此事真实的程度比较高。因为这句话是纯粹性的人间烟火,没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八百年的仙味儿在里边。如果这个怪人说:王守仁啊,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快要等了五百年了……蔡蓬头就是这么说的,虽然原话不是这样,但意思却没有走形。

这个避世隐居者,最多只是像王守仁的前几代祖先,如躲进四明山石洞中的第三代祖先王与准一样,都只是凡夫俗子。假如王与准躲在石洞之时,也有一个类似于王守仁这样的无聊之人,钻入洞中去给王与准按摩脚掌,王与准也同样会吓得尖叫起来:你是什么动物?钻进这洞里来想干啥?

正因为他们是人,所以有人的感情,会有担心、惊讶或是疑惧等复杂的情绪表达出来。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恰恰印证了我们的推断。

神马都是浮云

假如躲入四明山石洞中的王与准,也遇到个王守仁这样的无聊闲人,钻进洞里跟他聊天,大聊那些走街串巷的算命术士,猜猜王与准会怎么说?

王与准铁定会来上这么一句:算卦术士神马的,都是浮云……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王与准才是真正掌握了玄学命理的大师,可掌握这些不正经的琐碎知识又有什么用?无非是算算东邻家的针掉在什么地方了,右舍家的鸡为何不下蛋了。如果你不替大家扯淡,大家就不会跟你有完。这不,王与准就是因为不乐意算这鸡毛蒜皮,结果被迫躲进洞里扮老鼠。

而王守仁,他在九华山的地藏洞之峰巅,就是亲耳听到了类似于此的这么一句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