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神奇圣人王阳明

作者:雾满拦江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1章

书名:神奇圣人王阳明 作者:雾满拦江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1

他先是找了很多人,发现那些人都是教导如何考中科举的辅导老师,说起应试教育来眉飞色舞,说起真正的学问,抱歉,真要有学问谁还玩儿什么应试教育?

就在这一次次的失望之中,娄谅到了临川,去拜访大儒吴与弼。

但这个吴与弼却有个怪毛病,他学问虽大,却从来不收学生,有人千里来求学,一概大棍子打出门去,绝不客气。

可是娄谅来了,吴与弼却喜出望外,迎出门来,说:老夫聪明性紧,贤友也聪明性紧。

什么叫聪明性紧呢?就是说娄谅与吴与弼一样,都是在学问上求之于精致细腻的功夫。一个是找不到老师的学生,一个是不收学生的老师,这俩活宝总算是碰对眼了。当下吴与弼交给娄谅一把锄头:去,到田里给老师锄地去。

当时娄谅拿着锄头,就有点儿头晕:……老师,我是来求学问的……

吴与弼老师谆谆教导说:学问无处不在,耕田锄地,内中也有大的学问。越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就越是要认真琢磨领悟,因为学问就在这些细节之中。

娄谅闻言大喜,立即扛着锄头去锄地。就这样没过多久,他已经成为了吴与弼的入室弟子,等到他出师之后,已经超过了老师——至少,吴与弼是不敢说自己去洗手间的时候,屁股后面跟着一大排星星这种话的。

圣人必可学而至

但超能力这玩意儿,是靠不住的。就算是原本靠得住,遇到了这个怪怪的王守仁,也变得靠不住了。

此后的娄谅,将与王守仁的一生杂扯不清。他不只是要教导王守仁学问之道,辅导王守仁走上圣贤之途,而且他的家庭成员的命运,更将深受王守仁的影响。

比如说,娄谅的女儿,美而惠,又从父亲这里学到了许多学问,所以被皇族宁王给娶了去做王妃。而娄谅的儿子娄伯,也跟着姐姐去了宁王府,在首长身边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在不久的将来,王守仁将运用娄谅教给他的学问,将这姐弟俩活活搞死,可知娄谅的超能力,遇到王守仁就没戏了。

可是话说回来,娄谅学问再大,论社会地位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其女儿却得以嫁入豪门,这就表明了即便在权力面前,学问与思想也照样能够分庭抗礼。至少在娄谅这里,就因为他的学问大,为自己女儿创造了嫁入豪门的好机会。

只可惜这么好的事儿,碰到王守仁这个祸害精,全给毁了。

到了王守仁偕妻子前来拜访的时候,娄谅已经是六十八岁的大学问家了。饶是他独起占星夜不眠,又如何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子,将来会成为他们娄家的克星?所以他丝毫也不隐瞒,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做学问的心得方法,全部传授给了王守仁。

娄谅传授给王守仁的,是宋儒格物。

什么叫宋儒格物?

宋儒,指的是宋朝时代的大理学家们,如朱熹、程颢、程颐等等,那些突破了自身思维的局限,实现了思想的晋阶,悟到了知识与思想至高境界的传奇人物。

格物,是宋代的大儒学家们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他们就是用了这种思维方法,破获了人生与自然的诸多疑惑,步入了思想大家的境界。

宋代的大儒们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意思是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内在的规律在其中,只要你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晋阶到一个思想认知的自由王国之中。

而如果你想找到这个内在的规律,瞪俩眼珠子四处乱看是没用的,必须要去“格”,也就是探究。

格物,是指探究事物规律的意思。

话不说不透,灯不点不亮。娄谅的教导,让王守仁豁然开朗,仿佛黑暗之中突然照射进来一线光明,让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走上圣贤之路的台阶。

娄谅教导王守仁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只要你肯用心,下苦功学习格物,你就能领略到圣贤的思想境界。

这是真的吗?

王守仁忍不住冲动了起来。

阳明格竹

经过严肃的思考,王守仁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拉上一个姓钱的朋友,说:咱们俩一起格物吧。

钱朋友问:好端端的,有吃又有喝,为啥非要格物?

王守仁道:圣人朱熹曾经曰过,一草一木皆含至理。我们从窗口的竹子开始格物,把竹子里隐藏的至理找出来,找出来我们就是圣贤了。一旦你做了圣贤,就更不愁吃喝了。

钱朋友大喜,于是和王守仁搭伴儿趴在窗台上,对着竹子开始格物。

这个物,可真不是那么容易格的。头一天,俩人什么名堂也没格出来。第二天,还是没格出个子丑寅卯。到了第三天,可怜的钱朋友,竟然格得把自己累病了。

眼见得钱朋友因病退出比赛,王守仁大喜:这个圣贤,是我的啦……于是一个人继续趴在窗台上格,格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等到了第七天,他也格得病倒了。

这次事件,是作为一个失败案例记载在历史上的。

大儒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姚江学案》,这样评论王守仁的格物之行: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无所得入”的意思是说,王守仁格了好久的物,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彻底失败了。失败之后的王守仁,就去寻仙问道,企图借这种方式逃避现实……

不要说后世的黄宗羲,就连当时的王守仁自己,都承认自己“随世就辞章之学”,意思是说:打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善良的文学男青年,晨起吟首诗,睡前作个赋,快乐过一生,不走圣贤路……圣贤之路,真不是人走的,太难太难了。

但实际上,王守仁是成功了。不只是他成功了,就连那位钱朋友,也已经摸到了圣贤的门槛,只不过因为身体原因,导致临门一脚欠佳,未能登堂入室,所以他们都认为自己失败了。而别人根本不懂他们在搞什么名堂,听他们嚷嚷自己失败了,只会比他们两人嚷嚷得更凶。毕竟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缺乏奋斗意识,无法获得自己的成功,只能从别人的失败中体验到一丝苦涩的快乐。

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王守仁成功了呢?

这个理由,就在于王守仁的格物过程中。

宇宙就是吾心

先把场景拉回到王守仁的时代,让我们看看他和钱朋友这俩怪人,这俩家伙趴在窗台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竹子,风动竹摇,他们的眼睛就眨一眨,风大而竹不止,他们的眼睛就会眨个不停。

如果换了别人,不是他们两个活宝,就这样趴在窗台上看啊看,看啊看,看到最后,会出现什么事情呢?

会趴在窗台上呼噜噜睡着了。

一定会睡着的,因为没有人能够从这么几棵竹子中看出名堂来,就这么长时间看下去,风动竹摇渐渐形成固定的自然节律,必然带有超强的催眠效果,这种情况下你再不睡着,那未免太牛了。

可王守仁和钱朋友为什么没有睡着?

他们非但没有睡着,反而一个在三天之后病倒,另一个强撑到第七天也病倒了。这又是什么原因?

因为虽然他们眼睛看着竹子,但实际上心中无竹。他们的大脑像是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正在疯狂地转动,这种强脑力思维不光是消耗体力,也严重地消耗他们的精神意志,所以他们的大脑营养很快就跟不上了,身体立即崩溃了。所以才会病倒在床。

那么他们的大脑,究竟在想些什么问题?

要知道,他们思考问题如果不对路子,很快就会陷入思维的困境之中,结果就是失去兴趣呼呼大睡,绝不会出现三天后乃至七天后身体崩溃的情形。他们的身体之所以崩溃,那只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进入了正途,所以大脑才会高速运转下去,如果他们脆弱的身体能够继续为大脑提供能量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病倒,而是在更长时间段内,比如说三十天,比如说七十天,最后完成他们的思维升华。

到底是什么问题,竟然是如此的高能耗,如此的不环保呢?

这个问题必然是螺旋式上升的,是逻辑式渐进的,一环扣一环的。若只是平面上的联想,忽然从竹子联想到美女,忽然又从美女联想到更多的美女,这种基于平面的无意识联想,是不会消耗太多能量的。所以,王守仁及钱朋友所考虑的问题,一定是通过逻辑渐进递升的。

而在人类思维史上,能够符合高能耗标准,通过逻辑渐进递升的问题,只有三个:

第一个:我存在吗?

第二个:别人存在吗?

第三个:我所感受到的这个外部世界,真的存在吗?

这三个问题,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开始,也可以设置是与否两个答案,但随着对这两个不同答案的推导,你马上会遭遇到另外两个问题。你所设置的答案非但无法对另外两个问题作出解答,相反,你的答案反而会被另外两个问题彻底否认。

如果你回答说:王守仁是一个客观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问,倘若王爷爷最初没有替他改名叫王守仁,而是叫王守恶,那么现在这个王守仁还存在吗?如果还存在,那么王守恶又是谁?如果不存在了,那么这个人明明在这里,怎么会不存在了呢?又或者你会说王守仁和王守恶是同一个人,可明明并不存在王守仁这个人,那么现实中的王守恶怎么会和一个不存在的人等同呢……就这样无休无止地问下去,如果你大脑的抗打击能力足够强,还没有被这些奇怪的问题折磨到疯,那么你必然的,会陷入以下的逻辑陷阱之中:

或者你证明了你自己存在,但却无法证明别人也存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