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神奇圣人王阳明

作者:雾满拦江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5章

书名:神奇圣人王阳明 作者:雾满拦江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01

此番竟然有威宁伯闯入他的梦乡,那只是因为他的枕边人,已经不再是小表妹。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分析,也就是西方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来解王守仁的威宁伯之梦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象征寓意非常鲜明的梦境。梦里的威宁伯,实际上是他那脾气火暴的小表妹,以剑相赠,剑是最典型的男性生殖表征,这东西的使用权原本是小表妹的,现在又归还给了他。这表示着他已经从小表妹的那桩窒息婚姻中解脱了出来。

——他又没有离婚,如何一个解脱法?只能是又娶了一个新老婆。

别忘了,王守仁要一口气娶六个老婆的,这才凑足了俩,还差四个呢。

那么,何以王守仁梦到的是威宁伯,而不是其他什么伯,比如说刘伯温被封诚意伯,而且跟王守仁家里是世交,又是同乡。放着世交同乡不梦,却非要去梦八竿子打不着的威宁伯,这又是何故?

这个原因就是:王守仁梦到的威宁伯,和他以前拜谒过的伏波将军马援,是同一种人——看看这俩人的命运,竟然是如此的相似。都是为了国家流血卖命,然后再惨遭宵小辱弄,马援还算好一点儿,至少他还落得个“活在人民心中”,历史总算是承认他的贡献的。而王越是惨极惨透,自打他误上大太监汪直的贼船,此前为国为民付出的一切俱被一笔勾销,从此身入奸臣谱,永世也甭想翻身。

这两个人是同一种人,他们也同时印证着王守仁的人生宿命。

因此,我们对王守仁格物不成、屡试不第还可以再提出一个新的解释:

事实上王守仁这时候已经打通了思维的任督二脉,其思想进入了圣贤的境界,只不过他发现,圣贤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如果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投入到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去,那么伏波将军马援、威宁伯王越就是他的前车之鉴。他必然在艰苦付出了之后,再惨遭朝中宵小的欺凌——这是必然的事,如果他要干活,就必须要身临干活的现场,这时候朝中群臣尽可袖着手,事后指着他的鼻尖破口大骂,而最悲惨的是,到时候他连还嘴的可能都不存在。

要还嘴回骂,就没工夫干活了。要干活,就得被不干活的蹂躏辱骂。

什么世道!

没办法,这世道就是这样。

这表示,此时的王守仁,心中正值善恶交战。以他的聪明才智,要想做一个坏人,那真是太容易不过的了。实际上他已经这样做了,他先后娶了六个老婆啊,可以肯定,这六个女人铁定都在痛骂他这个混账王八蛋,你又不爱人家,干吗把人家娶回来晾在那里?至少对于这几个女人来说,王守仁肯定是个坏男人。

现在王守仁的艰难选择:是一坏到底,还是坏到这个程度,暂时就打住呢?

伤脑筋!

第三章 牛刀小试走仕途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自我意识)

第二个问题:他人是什么?(社会意识)

第三个问题:宇宙是什么?(自然意识)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三个问题的化形。这三个问题考虑不明白,人生就活不明白,就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儒家干本书,佛家万卷经,道家一炉子又一炉子的丹药,全都是为了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一旦有谁真的思考透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他就会立即居身于智慧的极峰。这时候居高下望,就会发现无论儒,无论佛,无论道,都是从山脚下延伸至山顶的羊肠小路,所有的终点都在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所凝成的智慧峰顶相汇。

用心做好每一件工作

史书上解释说:王守仁之所以梦到倒霉透顶的威宁伯,是因为他的命运马上就要和王越产生交集。

话说王守仁在第三次考试通过之后,总算是结束了他的待业青年生涯,观政工部——做一名实习生,给各级领导端茶倒水,替领导写稿子,去领导家里做杂务,捎带学习一下都邑建设、治漕总河、铁厂织造、屯田铸钱、植树造林……要学的东西好好多,好好多。

这时候圣上有旨给工部,说是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年久失修,里边打了无数的老鼠洞,让工部考虑修缮一下。

前面不是说威宁伯王越是奸臣,被活活地骂死了吗?那么为啥还要给他修缮坟墓呢?

说王越是奸臣,并将他活活骂死,是宪宗朱见深时代。现在历史已经进入了宪宗的儿子孝宗朱祐樘时代,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宪宗时代,就是要杀汪直,骂死王越以强化自己的权力。到了孝宗时代,则要高抬前代的大臣,以贬抑现在朝中大臣们的势力。

替威宁伯修缮坟墓,实际上是孝宗皇帝在向大家发出热烈的呼吁:知识分子们,到边关去浴血杀敌吧,你杀敌我杀你,然后我儿子再给你平反,不亦乐乎?

乐乎不乐乎不是太清楚,反正工部对这项工作不是很热心,证据就是,这个工作派到了王守仁的头上。

若是这项工作朝廷极为重视,那么出场的官员规格也必然很高。现在却只派了一个实习生,明摆着是敷衍差事。

可是这个工作,对于王守仁来说却是个机会,他立即亮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狠狠地表演了一下。

这个绝活就叫:运筹学。

运筹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38年,是运用现代数学工程,合理解决生产及管理中的难题,以期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优选值。而我们说王守仁搞运筹学的这一年,是1499年,这个时候,运筹学这个名词还未出现。

一门还未诞生的学科,也可以提前几百年运用吗?

可以的,学科这个东西,是先有了现实中的运用,然后形成现实运用的规范,就是让别人也可以拿去用,这个过程就叫学科了。但在这个学科产生之前,其规律及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开动脑筋,就能够娴熟地运用这些规律。

以王守仁的智慧,把还未出现的学科先拿过来用一用,实在是小意思了。事实上,有关运筹学在中国的运用,说起来那可是太久远了。过于久远的事情先不说,单说北宋时代吧,就有一个大奸臣丁谓,负责督造京城的城门,工程需要计算材料,先把旧城门拆掉,废砖烂瓦用车运走,再从遥远的地方将建筑材料运来,单这材料的运输,就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庞大的北宋帝国,单从财力支出上来说,就根本修建不起一座小小的城门。

可这活儿落在丁谓手中,那就太简单了,他先吩咐将京城大街挖开,挖成一条河,民夫乘船而入,把新的建筑材料用船运进来,拆除的残砖烂瓦用船运出去,等城门修好,最后剩下的土方材料往河道里一填,踩实,嘿,又是一条崭新的街道。

丁谓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几百年后西方人称之为运筹学的这么一个东西。这东西连权臣丁谓都会用,更何况圣贤王守仁乎?

中国历史上,有个特殊分类叫能臣,就是特别会干活的大臣,举凡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虽然没有学习到现代西方科学,却硬是西方科学的祖宗,都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运筹学。

而王守仁要使用的运筹学,比北宋的权臣丁谓更高一筹,称之为什伍法。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称呼的话,王守仁这个法子,就是现代化的工程管理。

运筹学大师

王守仁将他征募来的民夫,分为数十个小组,每五人为一伍,每两伍为一什,也就是五个人是一个小组,两个小组是一个工程队。每三个工程队负责一个项目,其中一个小组负责物流运输,推着小车将新材料运来,将拆除的废旧材料运走。另一个小组负责技术活,进行开工建设。

照这么算起来,三个工程队共计六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可这里只用到两个小组,还有四个小组呢?

另外四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睡觉,两个小组负责吃饭休息。睡足了的小组起床后来吃饭,吃饱饭休息好的小组上工地来干活,原来在工地上干活儿的小组,下线回去吃饭睡觉。

也就是说,六个小组轮流工作、吃饭和睡觉,歇人不歇工,时刻能够保持充沛的体力,迅速将倒霉蛋威宁伯王越的坟墓修好。

为啥不让六个小组一起上工地?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呢?

这是因为……修一个坟墓的工地才有多大?你搞那么多的人挤在一座小坟头边上,人挨人人挤人,看似热火朝天,实际上工作效率奇低。可如果你不搞那么多人,人数太少的话,修墓造墓又是重体力活儿,干不了一会儿就会疲劳不堪,工作效率同样也无法提高。

也只有王守仁这个办法,征募的人数足够,又不至于出现扎堆儿不干活儿的低效率。这个办法说起来简单,却是现在许多建筑工地都不知道采用的——运筹学,这东西说起来简单,真要是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却不是那么容易。

是难是易,取决于人的智力,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许多人在考场解答运筹学题的时候,纵横睥睨,目无余子,可等到了现实生活中,这个筹从何运起,那就掂不清了。究其原因,就在于王守仁是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法子,而别人却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答题蒙分数,从来不知道书本上的东西是拿来用的。

这就是王守仁和大多数人的区别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变得有戏剧性了,威宁伯王越的家人,对奉旨前来修缮坟墓的王守仁感恩戴德,搞来一大堆金银财宝给王守仁送来:一点儿心意,不成敬意,请领导笑纳……

借王守仁一个胆儿,他也不敢收这些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