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窦尔墩传说

作者:魁钺 | 分类:仙侠 | 字数:5.2万字

第二章:牛金星分兵 吴三桂讨辱【2】

书名:窦尔墩传说 作者:魁钺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12-11 14:55

牛金星这时才感觉到事态严重,嘬着腮帮良久不语,直到闯王命他安排撤兵事宜,才抚摸着胡须,施礼道了声“遵旨”。他回过身来,望着在场的文武官员,低沉道:“事已至此,真应了皇帝所言,无力回天喽,我只好奉命分兵。”不觉老泪纵横,哽噎得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恢复如初,就像事先做足了功课似的,将撤兵的线路和人员配备说与大家。闯王听了感觉可行,命大家分头行动。

牛金星的撤兵路线是这样的:

第一路,高夫人挂帅统领老营人马,丑时撤兵。老营人马住在北京内城,撤离命令方便下达,撤出时不许声张。丑时天暗无光,人们酣睡正浓,不易被发觉。撤出后往西南方向奔石城,过黄河去河南,与郝摇旗会合。而后看事态往西川发展,联合大明旧部,寻找机会抗击清军。李过、李通为先锋,李来亨、郝永忠殿后。

第二路,闯王亲自统领主力部队,出北京向西北方向撤离,经保定过娘子关去山西,再过黄河回西安定都。撤兵时间与老营人马错过一个时辰,大约寅时左右。撤兵命令即刻下达,不可走漏半点风声。主力部队撤出时,在北京内城点燃大火,作为驻扎外城部队的撤离信号。刘芳亮、田见秀护驾,刘宗敏殿后。

因为老营里妇女和孩子居多,行动必定迟缓。为了缓解老营压力,牛金星特别叮嘱刘宗敏,将吴三桂居住在京城的家眷全部杀掉,大小人头挂在城头上。吴三桂本来就报仇心切,彼时更不会放过刘宗敏,定会一路追杀。清军入关时间不长,风土人情缺乏了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动作。要知道他们的目标是紫禁城,终极目的是迁都北京,掠我华夏,即使倾力围剿大顺军,也要两三天以后。因此,刘宗敏迎战的只是吴三桂一拨人马,胜算可握,脱险不成问题。

翌日丑时,高夫人率领老营人马,悄悄离开京城向西南方向撤离。没到一个时辰,内城几幢古建筑燃起熊熊大火,火光冲天,映照四野。驻守在外城的大顺军队看到火光,及时撤出营帐,向着既定方向出发。

就像牛金星所预料的那样,多尔衮和吴三桂发现北京内城起火,便带领人马追杀过来,一路上兵不见血刃,顺利赶到北京城下。从更夫的口中得知,李自成已经撤走了,城中已无一名大顺军。多尔衮命吴三桂率领他的部队继续追杀,他带着清军大摇大摆地开进北京城。

这时天光大亮,吴三桂手下的一名偏将,马鞭指着高高的城墙喊道:“将军,你快看——”

吴三桂顺着偏将的马鞭望过去,城墙上挂了一拉溜儿的人头。大的像个葫芦,小的一如酸梨儿。由于城墙太高,看不清人的面容。他们是谁?吴三桂预感不妙,心头已然隐隐作痛了。催马登上城墙马道,不及下马,早有士兵捧上吴襄的人头。人头的发鬏上还别了一张小纸条,上写:

吴孙儿,想报仇就来找你刘爷。

吴三桂啊呀的大叫一声,拽住马缰绳,身体晃两晃险些摔倒马下。

吴三桂怒火中烧,浑身颤栗,仰头大骂道:“刘宗敏,我日你姥姥。”带领部队追了出来。追出约莫百十余里路,从两侧的柳树林里分别杀出两员大将,各带百十余人,一左一右将吴三桂缠住。吴三桂正气顶脑门,也不搭话,举刀便砍。交战二十几个回合,只听一声忽儿的哨响,两员大将及士兵择路溜走,眨眼工夫,不知去向。又追出百十余里,两侧的林荫里再次杀出伏兵。吴三桂看出来了,这是刘宗敏在为大顺军逃窜赢得时间。遂命大军用人海战术,将这两股部队“淹死”。此计果然奏效;吴三桂的大军潮水般涌来,两股伏兵不等被淹没,便四散溃逃了。

将近中午十分,吴三桂追至献县城下,却见城门大开,一队人马早已摆好阵势,似乎等候他多时了。队伍前面嘶鸣着一头枣红马,马上之人身披麟叶甲,头戴帅字盔,盔顶上一缕红缨穗儿随风抖动。他手握一把鬼头大刀,见吴三桂老远刹住马脚,不敢近前,喊道:“吴孙儿,你再往前走两步,看看爷爷是谁?”

吴三桂只在官府捉拿贼人的告示上,见到过李自成和刘宗敏的相貌,今天见了眼前之人,果然是贼首刘宗敏。便想,欺我爱妾,杀我全家,正是这个老贼,此仇可谓不共戴天。便大喊一声,道:“刘贼,我今天要剜你的心,喝你的血。”遂拍马冲了上来。

刘宗敏却不与吴三桂交手,他兜转马头,拿刀指向吴三桂,让他慢来。

吴三桂道:“刘贼,临死前有啥话要说,快讲,不然的话,我的这杆大枪,可就等不及了。”

刘宗敏道:“吴三桂,你身为大明平西伯,为何要卖主求荣,投靠外族?你不服我朝加封,可以另立山头,施展抱负。可你却引清军入关,掠我华夏领土,屠杀我汉族百姓。你这是出卖祖宗,大逆不道,当该千刀万剐!”

吴三桂道:“大明王朝被你等贼人抢占,大顺军个个都是强盗,你等鼠辈更是昏庸无耻之徒,我投靠外族,也是你们逼的。”

刘宗敏手指吴三桂道:“你听着——吴孙儿,不瞒你说,老夫的确喜欢女人。但是,同僚的家室,我只有保护、关怀,从来不起歹心恶意。想你若是归顺我朝,我俩便在一朝为官,既为同僚,我哪能伤天害理,欺你家小呢?不过,你出尔反尔,背信弃义,连京城的家室都不顾,一头扎进外族人的怀里。淫你妻妾,杀你全家,也就怪不得老夫喽。”

吴三桂在马上张了张嘴,要说的话没喊出来,啊的一声探出头,喷出来一大口的浓血。

刘宗敏见状,鬼头大刀往空中一挥,正要下令出击,只听城头上响起收兵的锣声,便急速折返马头,领兵回城了。站到城墙上,发现东北方向腾起浓重的烟尘,遮天蔽日,随风盘旋。很快传来杂乱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震得大地颤栗,城内鸽群四散。

原来是大清的部队赶上来了。统领这支部队的将军名叫阿济格。多尔衮率部进入北京后,受到百姓特别是大明旧臣的隆重迎接。这是多尔衮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紫禁城。没过一个时辰,他便命令阿济格,即刻追剿大顺军。大顺军跑到哪里,追杀就跟到哪里,不给李自成半点儿喘息机会。

阿济格见吴三桂嘴角挂着血丝,神态萎靡,毫无斗志,上前道:“吴将军,摄政王已经进驻京城,正在张贴安民告示,安抚百官,用不了几天,大清王朝就迁都北京了。你我要同仇敌忾,合力剿灭大顺军。对贼首李自成,还有他的部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吴三桂打起精神,指着高大的城墙道:“那个人,就是刘宗敏。”

阿济格抬眼望向献县古城,高声喊道:“刘贼,现在跪地求饶,我还能给你一条活路,否则,将你碎尸万段。”

刘宗敏也不答言,他手里的鬼头大刀挥向空中,命令道:“开炮!”

城头上有限的十几门大炮打响了。虽说火炮老了一些,炮弹打出去的距离也差强人意,但发出来的声响还是蛮吓人的。阿济格摸不准城中底细,急命部队后撤,待摸清城里情况再攻城。遂派两名卫兵去催促落在后面的攻城部队。这支部队备有云梯,火弩,还有刚刚缴获的红衣大炮。吴三桂也迅速部署兵力,守住献县城的西门和南门。北门和东门留给了大清军。

献县古城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便成了协防京城的重要门户。明朝历代皇帝继位,这里都派有重兵把守,虽然与保定、沧州相比,守军人数偏少了些,但兵员素质和火力部署都是一流的。崇祯帝在位时,天不作美,国运败落,全国的军事力量也随之下滑。献县守军与其它部队一样,战斗力低下,军心不固。大顺军打过来时,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收编了这里的明军。

改旗易帜后的明军约有一千余人,继续在此地驻守。李闯王决意撤离北京,断后的刘宗敏带了五百精兵,将吴三桂的大队人马往南边吸引过来,以便闯王顺利通过保定进入山西。考虑到高夫人统领的老营人马,要通过石城进入河南地界,刘宗敏只得在献县停留,与守军一道,共同阻击追兵。吴三桂和阿济格的两股人马,加起来有五六千人,又有攻城器械,死守是守不住的。何时撤出战场便成了问题,因为不知闯王此时撤到哪里了?一路上有没有战事发生?还有高夫人的老营人马呢?最为要紧的是,目前战场上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刘宗敏万万没有想到的。其实,牛金星分兵时想得还算周全,单凭吴三桂一路人马,刘宗敏可以与之迎战。却没料到多尔衮如此紧逼,不给大顺军一丝喘息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撤离献县城,去追赶闯王的部队,清军的铁骑必定穷追不舍,其结局很可能全军覆没。

刘宗敏此刻心急如焚,恰在此时,只见城外跑来一匹快马,眨眼间到了城下。马上之人也不通报姓名,更不喊门,停住后搭弓放箭。箭矢嗖的一声刺中城楼的一根立柱。那人回转马头,猛踹马镫。战马腾起两条前腿,咴咴的连叫几声,继而便朝原路奔跑起来。

刘宗敏拔下立柱上的箭矢,箭头上果然戳了一块叠纸,打开一看,是一张撤军命令,上写:速撤娘子关。

刘宗敏急招部下商讨,如何撤出献县城。

刘宗敏的部下里有三员猛将,其中军衔最高的是上将军梁春。其他两位分别是右将军窦志忠,后将军窦志勇。本来,这三位是准备护驾跟随李闯王一起走的,牛金星担心万一发生不测,刘宗敏的帐前将无将可派。再三考虑之后,还是将这三位将军留了下来。反正不出意外更好,一旦发生险情,他们都能独当一面。先前吸引吴三桂直奔献县城的那两员大将,便是窦志忠和窦志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