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9章

书名: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1:27

又要左宗棠赶紧起草奏章,题目就叫做"长沙大捷贼匪败窜北逃折",向朝廷邀功请赏。

左宗棠却不像张亮基那样喜形于色,他在深思。这些年来,左宗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对朝廷的腐朽、官场的龌龊、绿营的窳败,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洪杨起事,是由于走投无路而被逼上梁山,其战斗力非同小可,况且又得到百姓的拥护。长沙城的守住,并非是由于官军的力量,而是因为洪杨志不在此。天下从此将要大乱,不可乐观过早。河西之役失败后,他就想到今后与洪杨作战,不能指望绿营。看来只能仿照过去与白莲教打仗的样子,组织团练,从团练中练出一支劲旅来。现在,长毛已退,必须赶紧筹办这事。各县都要像湘乡、新宁、湘潭等地那样建团练,省里由一人统领。谁来筹办此事呢?他首先想到罗泽南。东西

罗泽南是个出名的理学家,但他并不空谈性理,而注重经世致用,他的弟子中能人不少。从去年以来,他在湘乡主办团练,集合了一千多人。由于练勇有功,已被保举候补训导。不过,罗泽南虽然办团练有经验,但毕竟位卑人微,长沙不是湘乡,他难以在此站住脚。自己出面吗?也觉资望尚浅,恐别人不服。这个大任,由谁来担负呢?他想起江忠源,但长沙城防离不开他。郭嵩焘呢?他是个典型的书生,不堪烦剧。欧阳兆熊呢?此人太不讲法规,不能充当领袖人物。想来想去,无一人合适。左宗棠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突然把脑门一拍,大喜道:"我怎么一时忘了此人!"

他急忙走到签押房,以少有的兴奋情绪对张亮基说:"中丞,这主办省团练的人有了。"

"谁?"张亮基高兴地问。

"中丞看,正在湘乡原籍守制的曾涤生侍郎如何?"

"涤生侍郎的什么人亡故了?"

"他的母亲在六月间就已去世。他由江西主考任上折转回籍奔丧,回家已有两个来月了。"

"这段日子给长毛冲得六神无主,也不知道涤生兄回籍来了,真正对不住。要是由他来主办,那当然是太好不过的事。"

略停一下,张亮基说,"不过,听说曾涤生为人素来拘谨,最讲名教,他正在服丧期间,能出山办事吗?"

"这点我也虑及了。墨绖从戎,古有明训。涤生重名教,但更重功名事业。只要大人作书恳请,一面上报朝廷,请皇上下诏,我看他会出山的。"

"好,我这就修书,请你拟个折子。"

第三章 墨绖出山

一 谢绝了张亮基的邀请

湖南乡下有躲生的习俗。

十月十二日,是曾国藩进四十三岁的生日。自从道光十九年冬散馆进京,他已是十二个生日没有在家过了。父亲和弟妹们暗暗在准备为他热热闹闹办一场生日酒。远近的亲朋好友早就在打听消息。他们中间有真心来祝贺的,但更多的是借此巴结讨好。

曾国藩童稚时期,正是家境最好的时候,后来弟妹渐多,父亲馆运常不佳;叔父成家后亦未分興,叔母多病,药费耗去不少。到他十多岁后,家境大大不如前,因而从小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作风。回家来,他看到家里的房屋起得这样好,宅院这样大,排场这样阔绰,又惊异又生气。母亲的发丧酒办了五百多桌,惊动四乡八邻,也是曾国藩不曾想到的。他把几个弟弟重重地责备了一顿,为着表示对他们这种讲排场、摆阔气的不满,他决定不办生日酒,并到离家十五里路远的桐木冲南五舅家去躲生。

南五舅对此很感动。外甥回家两个月来,不知有多少阔亲朋来接他去住,他都谢绝了,唯独看得起自己这个穷舅父,一住便是几天,给老娘舅很增了光彩。

曾国藩也的确敬重这个既无钱又无才的南五舅。南五舅是国藩母亲的嫡堂兄弟。他也读过几年私塾。后来父亲死了,家道中落,他辍学在家种田,过早地肩负起家庭重担。南五舅为人忠厚朴讷,从小起就对国藩好,人前人后,总说国藩今后有出息。国藩两次会试落第,心里不好受,南五舅都接他到桐木冲,一住就是半个月,常鼓励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怕挫折,多几番磨练,日后好干大事业。

丁酉年冬,曾国藩第三次进京会试。家中七凑八拼,总共只有二十千钱,向人借贷,一个铜子也没借到,曾国藩心里难受极了。忽然,南五舅喜冲冲地跑来:"宽一,我这里有十二千钱,凑起那二十千,就有三十二千了,节省点用,也可以到达京师。"

曾国藩高兴得直流泪,一把收下,当时也没问:南五舅怎么一下子会有这多钱。到了京师才想起,写信问家里,才知道南五舅把仅有的一头小黄牛卖了!

曾国藩始终记得南五舅的大恩。那年从四川主考回来,得了三千两银子的程仪。他寄回家一千两,特别指明从中分出一百两给南五舅。以后升了侍郎,俸金多了,他每年都送二十两银子年礼。

这几天,他和南五舅谈年景,知道荷叶塘种田人这些年来日子过得很艰难,田里出产不多,捐派却年年增加。遇到天灾人祸,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几年来减少十多户。自从四月来,又增加办团练的捐派,每户见人捐五百,百姓怨声载道。南五舅还悄悄告诉国藩,荷叶塘还有人希望长毛成事,好改朝换代,新天子大赦天下,过几天好日子。这些都使国藩大为吃惊。

南五舅家人客少,清静。一早起来,曾国藩按惯例临了半个时辰的帖后,开始给京师的朋友写信。随后,又给儿子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信。长子纪泽今年虚岁十四,该让他慢慢学习办事了。曾国藩将家眷离京回籍前应在京师办的事,一一写给纪泽,写好了,又细细地从头至尾看一遍,数一数,一共有十七条。正准备封缄时,又拿出一张纸来,补充三件事。

一是告诉儿子如何处理家里的三车三骡,大骡子小骡子当初买时用了多少银子。二是家具都送给毛寄云一人,不要分散了,因为家具少,送一人则成人情。三是要儿子做一套新衣服,以便在祖父面前叩头承欢。

他将这张纸连同刚才写好的六大张纸一起折起来,放进信套里,小心地封好。正要提笔写封面,江贵进门来:"大爷,巡抚张大人来了一封信,老太爷请你老回家去。"

曾国藩忙与南五舅告辞,和江贵回家。刚进家门,四弟便喜滋滋地说:"哥,听说是张大人的亲笔信!"

说着,把一个尺余长的大信套递给国藩。由于曾国藩的身分和地位,使得他在诸弟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对大哥,弟弟们敬若神明。尽管信使说信中讲的是张大人请国藩晋省办团练事,荷叶塘都团总曾国潢急于知道内中的详细,却没敢私拆哥哥的信。

曾国藩拆开信封,果然是张亮基的亲笔。巡抚的信写得很亲热,先是对国藩丧母表示沉痛哀悼,说自己当时远在昆明,不能前来吊唁,后在战火中来到长沙,又抽不出身,心里很觉得对不住,只好明年清明再到荷叶塘来扫墓;继而又把自己如何敬慕的心情说了一番。最后讲到此次长沙被围,好不容易才打退长毛,请国藩为桑梓父老着想,出山来长沙办团练。信的末尾这样写道:亮基不才,承乏贵乡,实不堪此重任。大人乃三湘英才,国之栋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赖,亟望能移驾长沙,主办团练,肃匪盗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虑;亮基也好朝夕听命,共济时艰。

曾国藩将信细细地看了两遍,又重新放进信套里,锁进柜子中。这几天和南五舅扯家常,越扯越对湖南吏治的印象坏。早就听说湖南官场腐败,两个多月来的所见所闻,果然如此。这种环境怎能办事!何况张亮基、潘铎等人都不熟。练勇在几十年前平白莲教造反时,为朝廷立了大功。白莲教事毕,练勇也就全部撤了。近十几年来,云贵一带地方不靖,又相继在各州县办了一些团练,但鲜有成效。听南五舅的口气,百姓似乎并不拥护。为验证南五舅的话,国藩将四弟唤进内室。

一听哥哥招唤,曾国潢便进来了。在曾氏五兄弟中,国潢天分最低,但偏生又最爱出风头。罗泽南要他当个都团总,他便如同做了一品大员,得意洋洋,在乡民面前拿大装腔,趾高气扬的。曾国藩有点看不惯,回来这么久了,有意不问他办团练的事。国潢想在哥哥的面前卖弄,见哥对此毫不感兴趣,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现在哥主动来问他湘乡办团练的事,这下正搔到他的痒处。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哥:"今年四月,长毛攻破广西永安,窜至全州,逼近楚境,朱明府即在我县举办保甲,并令练族练团,互相保护。一族议定族长、房长,或四族,或五族合为一团。团议定团长、练长。各家各户男子年满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的一律入团练。每人自制号褂一件、器械一件。早晚在家操演,一遇贼警,由团长、练长、族长、房长带赴有事之处。平日无事,各安本业。团长、练长等每月会议两次。"

"经费怎么来?"曾国藩问。

"团练一切由各家自己开销,不要多少经费。"

"总要点钱吧!团长、练长每月聚会两次,在谁家吃饭?"

"当然是要点经费。各团各族自己规定,有的按人口出,一人一百文、两百文的,有的则由几户殷实人家出。"

"你说一人出一百两百,南五舅说他们一人出五百,怎么相差这样远?"

"有的族长黑心,想趁这机会捞一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