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 分类:奇幻 | 字数:6.7万字

第13章

书名: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1:27

兵志曰:'不知地利不可行师。'地利者,非仅图史所载山川一定之险地也,视贼入之踪而先为之防,察贼分合之势而遥为之别,虽渐车之浍、数仞之冈,形势在所必争,机会不可偶失。但两年来,我军要地之疏防,机宜之坐失,实已指不胜屈。全州蓑衣渡之战,贼锋已挫,本应连营河东,断贼右臂。道州之役,贼势本孤,宜分屯七里桥,扼贼东窜。苟此两役地利不失,长毛一入湖南,便可将其置于死地。此次长沙被围,亦因失地利之故。若在长沙东面榔梨市至回龙塘一带设重兵堵防,长毛就不会出现在长沙城下。若在妙高峰上驻有一支人马,南门外的制高点便不会被长毛夺去。此两地利一失,局面则由主动而变被动。"

江忠源这番话,使得张亮基既觉很有道理,又更添忧愁。

江忠源见张亮基满脸阴云,于是掉转话头:"不过,大人亦不必忧虑。长毛气焰虽嚣张,但卑职料他们一时难破长沙。"

张亮基精神一振,忙说:"请将军明析。"

江忠源说:"自接仗以来,我军处于不利,非实力不足,乃指挥失误。卑职以为,只要改变目前敌攻我守之被动局面,战事即有转机。卑职建议,只留少数兵力守城,大部分精锐人马拉出城外,在城外乃至城郊与长毛决战。如此,则城内压力可大大减轻。长沙现有兵力一万三四千,当率一万人出城。和总兵兵力最强,以他的三千精兵扎营东门外,秦总兵率二千人扎营西门外,开隆阿将军率二千人扎营北门外,卑职愿自率五百楚勇和二千五百名绿营兄弟一起正面挡贼锋。"

说罢,江忠源走到悬挂在墙上的长沙地形图边,指着地图说,"大人请看,这是城南天心阁,乃长沙城的另一制高点,此处当布置强大火力,控制南门外。长沙城内那座五千斤重的炮王须在近日内移来。天心阁对面为蔡公坟,与天心阁对峙,可以屏蔽东南两面。此处即孙子所谓的'争地'。妙高峰亦为争地,惜已被长毛占去,此处再不能丢了。卑职将扎营蔡公坟,挖壕筑垒,与长毛决一死战。区区芹献,仅供大人参考。"

张亮基听江忠源说出这番话来,心中十分敬佩,说:"将军用兵,远胜吾侪。适才听将军高筹硕画,亮基茅塞顿开,连日忧虑为之一扫。来日就召开军事会议,按将军的设想部署,局面必定会有改观。亮基还想到,从出城的这四支人马中尚需抽出数千兵力,截住长毛增援部队,不使他们靠近长沙。"

"大人想得很周到,截击援师,此着最好。"

"将军调遣兵力,善从全局着眼,实在高明。亮基想古之诸葛亮,处于今日地步,其筹谋部署亦不过如此。"

"大人言重了。卑职何等样人,岂敢与诸葛亮比。不过,经大人一提,卑职倒想起有人跟我说过,湖南有三亮,得一亮,三湘可治。不知大人可曾听说?"

"实不曾听说,请将军详言。亮基虽比不得当年刘玄德,亦愿效法前贤,重金相聘。"

江忠源缓缓地说:"这三亮之说,虽在湖南士人中流传,然多不相信,卑职亦不尽信。三亮即老亮、小亮和今亮。老亮者,罗泽南也,他目前正在湘乡练勇。小亮者,刘蓉也。刘蓉是湘乡一处士,淡泊名利,然对经济之学钻研甚深。今亮者,湘阴左宗棠也。"

江忠源一提起左宗棠,张亮基就想起一到长沙时,便收到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的来信,信中竭力推荐左宗棠。张亮基记得信中有这样的话:"此人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访问之余,定蒙赏鉴。即使所谋有成,必不受赏,更无论世俗之利欲矣。"如真像胡林翼所说的,那左宗棠也算是当今奇士。但胡林翼和左宗棠是姻亲,怕有点言过其实。访不访左宗棠,尚未拿定主意,现在正好听听江忠源的意见。他说:"湘阴左季高,此人我早就听说过,请将军继续说下去。"

"卑职对老亮、小亮虽然佩服,但窃以为,此乃人们饰美之词,究不可与古亮相比。独有这今亮左宗棠,卑职敬佩至极。左宗棠真可谓人中之龙,其功名虽只一举人,然经纶满腹,才华横绝,当世少有。尤可奇者,此人长期潜心舆地,埋首兵书,天下山川,了如指掌,古今战事,如数家珍。为人倜傥耿介,意气豪迈。当今天下纷扰,正是此人建功立业之时。"江忠源想到自己正在向当政者推荐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英雄豪杰时,很觉自豪,禁不住声气高昂,精神振奋,"道光二十九年,林文忠公自云南引疾还闽,路过长沙,特地遣人至柳庄,招来左宗棠。那夜湘江舟次,文忠公与左宗棠抗谈今昔,通宵不眠,直到鸡鸣天晓,才依依惜别。文忠公为之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张亮基平生最为佩服感激林则徐,听说林则徐如此器重左宗棠,不禁对左宗棠肃然起敬。他说:"这样看来,左宗棠确有真才实学,但不知比起将军来差了几多?"

江忠源答道:"左宗棠平生所学,乃真正经邦济世的学问,决不是那些寻章摘句、唯务雕虫之辈所可比拟。至于卑职与宗棠比,这可以套用徐庶的一句现成话,真是以驽马比骥骐、寒鸦配鸾凤,百不及一也。"

"将军竟然如此推崇,日前胡林翼来信也全力荐举,既然文忠公都诧为绝世奇才,亮基岂能不为国家百姓着想,礼聘左宗棠!"

江忠源说:"左宗棠为人狷介高傲,怕的是非金帛所能动。"

"然则奈何?"

"动此人者,乃大人之诚心也。卑职有个小计策,大人不妨试试。"说罢,江忠源移过身,附着张亮基的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四 欧阳兆熊东山评左诗

傍晚,长沙城内戥子桥陶公馆门前,来了一队士兵,为首的戈什哈对门房说:"相烦转告陶公子,抚台大人有一封急信给他。"

门房不敢怠慢,把来人迎进客厅,献茶后,立即把信送进内室,交给陶桄。

陶桄是前两江总督陶澍的独生儿子,左宗棠的女婿,原籍安化小淹,这时正寓居长沙。说起陶、左两人结儿女姻亲这桩事来,真是一段佳话。

陶澍少年得志,功名顺遂,二十五岁便中进士,以后历任地方要职,晚年做到两江总督。在任期间,救荒治淮,疏浚河湖,首开海运,改革盐政,是道光年间一代名宦。他多次微服私访民间,秉公处理命案。在湖南老家,士人对陶澍极为崇拜。与陶澍比起来,左宗棠的地位就差得太远了。左宗棠二十一岁中举后,会试蹭蹬。第一次报罢。第二次已被取为第十五名,但因湖南多中了一名,便把他的名字刷了下来,补上湖北一名,仅把他取为誉录。左宗棠不屑于当个区区抄写员,拂袖南归,在家努力钻研史地、荒政、盐政等经世之学。道光十七年,左宗棠主讲醴陵渌江书院。这一年,陶澍总督两江,到江西阅兵,顺路回家省墓,经过醴陵。县令请左宗棠为陶澍下榻之处撰写楹联。左宗棠笔走龙蛇,瞬时挥就:"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既表达故乡人对陶澍的景仰和欢迎,又道出陶澍一生中最引为得意的一段经历: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在乾清宫十四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这件事,陶澍认为是旷代之荣。当时陶澍见了这副对联,激赏不已,立即把左宗棠请来,满口称赞。左宗棠本仰慕陶澍,他一肚子经世济民的想法,平日恨无处倾吐。这下见了陶澍,巴不得全部倒出。于是半是请教,半是显示,从学问谈到国事,从盐政谈到海运,足足与陶澍畅谈一夜。陶澍为家乡有这样的不凡之材而十分高兴。

那年陶澍五十九岁,左宗棠才二十六岁。陶澍认定左宗棠日后的前程会超过自己,竟不顾相差三十几岁而与之订忘年交。

第二年,左宗棠第三次会试报罢。陶澍时已重病在身,一再邀请他到江宁去,要以大事相托。南归时,左宗棠绕道到了江宁。陶澍知自己不久人世,以尚在髫龄的独子陶桄托付左宗棠,并主动提出与之联儿女姻。左宗棠认为自己无论从地位,还是从辈分来说,都不能与陶家联姻,坚执不肯。陶澍握住左宗棠的手,说:"三十年后,你的地位必在我之上。

我宦游大半生,还没见过超越你的人,请再莫推脱。我死之后,桄儿便如同你的亲生儿子,若能教之成才,不辱陶氏家风,则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不独桄儿托付给你,内子不敏,我的家事也全托付给你。"

左宗棠异常感激陶澍的知己之恩,说:"制台放心。既然如此,左宗棠今生当为教公子成才而竭尽心力。我已经会试三次,看透了考场弊病,从此以后,再不赴京会试,读书课儿,躬耕柳庄,以湘上农人终世。"

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把陶公子接到安化老家,在小淹一住八年,将全部所学悉心教与他。以后,又亲自主办了陶桄的婚事。陶桄也一直把左宗棠视同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时,陶桄拆开信来,粗粗一看,惊得半晌回不过气来。

原来信中说,近来长沙危急,全体官绅士民为保卫长沙,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陶家为湖南有名富户,世受国恩,当此危难之际,应为官民之榜样。特请陶公子在五日内筹办十万银子,以供军需云云。

门房见公子呆坐不做声,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