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曾国藩文集

作者:曾国藩 | 分类:奇幻 | 字数:6.6万字

第10章

书名:曾国藩文集 作者:曾国藩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3:54

盖廪廪乎企向圣贤之域,岂仅人文彬蔚,鸣盛东南已哉!

遵义黎君墓志铭

君讳恺,字雨耕,晚自号石头山人,遵义黎氏。曾祖国柄。祖正训,禀贡生。考安理,举人,山东长山县知县。长山君二子,长曰恂,字雪楼,云南大姚县知县;君其次也。雪楼厚重寡言,气盖一世;君则倜傥通易,周览群书。兄弟间自为师友。长山君少遭不造,备历艰险,既见二号之成,乃大欢慰。二号翼翼趋承,食必佐馂,(而贵)必奉槃,应唯婴儿也。

嘉庆十八年,逆贼林清等倡乱,内煽京师,外起滑县,河南北、山东、直隶震动。时长山君仕山东,雪楼侍于官所,讹言四起。或告于贵州曰:"长山破矣,县令殉城死矣,雪楼殉父矣。亲属都无存者,仅存两孺子,漂转吴楚间去矣。"君于时奉母杨太宜人在家,闻则北望号痛,请于母,刻回戒途,赴山东之难。至长山,则阖门故无恙,传者妄也。由是远近以孝归之。君曰:"父兄得全,幸也。庸有称乎?"

雪楼之自桐乡以忧归也,家居十五六年,君晨夕造请,进止雍雍,语或不合,亦敬应之,而徐理之,终无所讲。雪楼尝病喉痹,绝言与食。君午夜祷于宗礻古,泣曰:"我不及兄,兄不可死。必死者,请以我代。"'喉亦旋愈。其敬嫂也如严其兄,其训群从如教其于,盖历久而不改,至其终身,亦卒不少懈。

居京师,有友曾某之丧,新尸狞厉,虽其死亦畏恶不敢近。君就举而敛之;必格必躬,见者感叹。

君少而善病,长山君雅不欲强之学,而博涉多通,窥见百家要指,以县学生中式道光乙酉科举人,十五年己未大挑二等,补贵阳府开州训导。二十二年十二月李卯,以疾卒官,春秋五十有五。卒之曰,囊无十金之蓄。上无识不识,莫不惜君之位,不称其德,又不获吾寿以昌其教泽也,嗛焉若有憾于天地。至其孝友笃行,餍于人人之心者,则诚服而更无遗憾。然则君之自省与后之论世者,亦可以无憾已。君配张氏。妾吴氏、刘氏。子四人:庶焘,咸丰辛亥科举人;庶蕃,壬子科举人,候选知州;庶昌,以诸生献策阙廷,天子褒嘉,特授知县,候补直隶州知州;庶(讠咸)。女五人,皆适士族。孙四人。孙女五人。咸丰七年四月,葬君于河西小青棡林。其后阅十五年,庶昌乞余追为之铭。铭曰:

贤圣盛业,岂贵高名?其道甚迩,事亲从兄。穆穆硕儒,黔南之特。韬敛英奇,以修内则。闻变趋庭,万里戴星;祷疾身代,感彻百灵。胡诚不格?何施不普?化彼枭狼,泽以甘雨。生徒济济,饬尔五常。白华孔絮,馨我胶痒。亦有贤嗣,文行并卓;理石兹邱,永贞乔岳。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主编:王澧华

笔记

笔记二十七则(选十三则)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女叔齐之所讥也。荀卿、张载兢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张尔歧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辑《伍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入为现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老,去其乱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诸葛武侯治蜀,有言公惜赦者。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李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蜀人称亮之贤。厥后费礻韦秉政,大赦。河南孟光责韩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国藩尝见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有其过,众子相率而日流于不肖。又见军上有失律者,主者鞭责不及数,又故轻贳子。厥后众土傲慢,常戏侮其管辖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治军。

世泽

主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馀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诗书之泽,如韦玄成议礼,王吉传经,虞魏之昆,顾陆之裔,代有名家,不可殚述。我朝如桐城张氏,自文瑞公而下,巨卿硕学,世济其美。宣城梅氏,自定九徽君以下,世精算学。其六世孙梅伯言郎中曾亮,自谓莫绍先绪,而所为古文诗篇,一时推为祭酒。高邮王氏,自文肃公安国以下,世为名儒,而怀祖先生训信之学,实集古今之大成。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徊叹仰,以为不可及。礼让之泽,如万石君之廉谨,富平侯之敬慎。唐之河东柳氏,宋之蓝田吕氏,门庭之内,彬彬焉有君子之风。余所见近时缙绅,未有崇礼法而不兴,习傲慢而不败者。稼穑之泽,推周家开国,豳风陈业。述生理之艰难,导民风于淳厚,有味乎其言之。近世张敦复之恒产琐言,张杨园之农书,用意至为深远。国藩窃以为稼穑之泽,视诗书、礼让之泽尤为可大、可久。吾祖光禄大夫星冈公尝有言回:"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懿哉至训,可为万世法已。

悔吝

吉凶悔吝,四者相为循环。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无有人非鬼责,是即谓之吉。过是则为各矣。天道忌满,鬼神害盈,日中则仄,月盈则亏,《易》乂多言贞吝。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而守此不变,贞而吝矣。凡行之而过,无论其非义也,即尽善之举,盛德之事,稍过,则各随之。余官京师,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阙斋,恐以满盈致各也。人无贤愚,通凶皆知自海,悔则可免于灾戾。故曰:"震无咎者,存乎悔。"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各则驯致于凶,悔则渐趋于吉。故大易之道,莫善于悔,莫不善于各。吾家子第将欲自修,而免于残尤,有二语焉,曰:"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

儒经

《论语》两称"敏则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艺赡给,裁决如流,此不数数觏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习勤不辍,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几。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恺南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缓自愧。《左传》齐人责鲁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言鲁人好儒术,而失之皋缓。故二国兴师来问也。《汉书·朱博传》:齐部舒缓养名博,奋髯抵几曰:"现齐儿欲以此为俗邪?"皆斥罢诸吏。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拜起舒迟。博谓赣老生不习吏礼,令主簿教之,拜起闲习。又以功曹官属,多衰衣大(衤召),不中节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恶儒术之舒缓,不足了事也。《通鉴》:凉骠骑大将军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于巨,但恐儒缓,机事不称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务为舒缓,而不能应机,以趋事赴功。"大低儒术非病,儒而失之疏缓,则从政多积滞之事,治军少可趁之功,王昕儒缓,见《北史》,王宪从孙;唐相张镒儒见缓,《通鉴》二百二十八卷。

名望

知识愈高,则天之所以责之者愈厚;名望愈重,则鬼神之所以伺察者愈严。故君子之自处,不肯与众人(上契之上下系)量长短。以为已之素所自期者大,不肯自欺其知识以欺天也。己之名望素尊,不肯更以鄙小之见贻讥于神明也。

居业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高祖之关中,光武之河内,魏之克州,唐之晋阳,皆先据此为基,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君子之学道也,亦必有所谓基业者。大抵以规模宏大、言辞诚信为本。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易》曰:"宽以居之。"调宏大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谓诚信也。大程子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推立诚才有可居之处。"诚便是忠信;修省言辞,便是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逢事便说,则忠信亦被汩没,动荡立不住了"。国藩按:立得住,即所谓居业也。今世俗言;"兴家立业"是也。子张口:"执德不宏,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亦谓苟不能宏大、诚信,则在我之知识浮泛动荡,指为我之所有也不可,指为我之所无也亦不可。是则终身无可居之业。程子所谓立不住者耳。

英雄诫子弟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敛退之象。

刘先主临终敕太子曰:"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推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西凉李嵩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