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帝国的终结

作者:易中天 | 分类:奇幻 | 字数:6.9万字

第16章

书名:帝国的终结 作者:易中天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8:30

可惜,朱棣之流发明的"厂卫制度",并未能保住他们的江山。国号中既有日又有月的大明,还是在内外交困中呜呼哀哉。接下来的王朝,就是大清。清和元,都是所谓外族入主中原。但他们的做法和命运,却颇不相同。总体上说,元人的统治是不太成功的。他们的许多做法,也不算高明。比如把天下臣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就只能引起强烈的反抗。何况元世祖忽必烈的中原称帝,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蒙古大本营的承认。所以明军北伐,势如破竹,元顺帝妥灌懽帖睦尔干脆放弃抵抗,半夜打开北京城门,一口气跑回了大草原。这样看来,所谓大元,只能算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跑到中原来过了把瘾。

大清王朝的主要领导人就两样了。他们不但认同甚至醉心于汉文化,而且几乎是把帝国制度的精髓都琢磨透了的。的确,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满清君主之符合中国传统,远远超过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们所能行使之职权,也胜于历朝历代(请参看《 中国大历史》 )。我猜想,这大约是因为他们能够将军事集权的经验,成功地运用于政治集权;又能够将汉民族创造的文化,灵活地运用于自己建立的王朝,并能在两方面都避免其不足。

且看他们如何动作。

首先,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包括亲王摄政、太后垂帘)和皇位的继承(是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纯属皇室家务,不容外人(主要指汉人)置喙。这就避免了朝中大臣为这些决定是否合乎礼法争论不休,而汉家那些理学大臣偏偏又对此特别热衷。实际上,大明王朝就是在诸如此类的争论中活活拖死的。清人的决定,显然吸取了明亡的教训。但他们能够公然不顾历朝历代"君臣共治"的传统,将朝臣排斥于这些重大决策之外,则无疑得益于他们是满人,可以不管汉人的那一套。

其次,他们规定,满族王公勋贵包括皇帝的父辈,在皇帝和太后面前一律自称"奴才",这就杜绝了所有"自己人"的"不臣之心"和"非分之想",而那些八旗领袖、亲王郡王们可历来都是桀骜不驯的。事实上,清王朝建立之初,八旗旗主权力极大。由他们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顺治帝、康熙帝都曾受到钳制。这时,光讲"君君臣臣"那一套是不行的,因为那是汉人的东西,必须用满族传统来包装。汉人称臣,满人称奴,一朝两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三,他们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即皇帝生前不再册封太子,只指定接班人,但秘而不宣,藏之高阁,皇帝驾崩以后才由顾命大臣当众宣布。这就避免了储君抢班夺权,太子结党营私,诸王阴谋夺嫡一类事端的发生。有此基础,他们放手让皇子皇孙、贝勒贝子参政议政,甚至代管部务,这显然又是吸取了前明皇族只会享受太平,不能保家卫国的教训,确保了皇室的坚强有力,应该说是煞费苦心,也算周密细致。问题是帝国制度此时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大清帝国最后几个皇帝,是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建储制度设计得再好,又能如何呢?

不能说赵匡胤 、朱元璋,以及清代统治者们的政策没有用。宋以后,鸦片战争以前,确实不再有藩镇割据和权臣谋逆,不再有地方势力的尾大不掉。然而帝国也从此变得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再也焕发不了生命活力。结果,宋亡于元(蒙古人),明亡于清(女真人),清则差一点亡于来得更远、武力也更强的"洋人"。所谓"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不过是阿Q 式的自欺欺人。王朝,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章中央集权 六 王朝的气数

从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公元1911年清朝廷交出政权,二千一百年间,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王朝。这些王朝,大体上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那么,它们的命运如何呢?或者说,帝国的历史如何呢?

让我们做一个回顾。

如果以所谓"五代十国"为界,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从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灭齐,到公元907 年朱全忠(又叫朱温、朱晃)灭唐,共1128 年,是为上半段。从这一年到公元1911 年辛亥革命,共1004 年,是为下半段。上下两段的年头,只差一百二十多年,大体上还是对称的,堪称"上下两千年"。

上下两段的结构也很对称。上半段有四个统一的王朝,即秦、汉、隋、唐。下半段也有四个统一的王朝,即宋、元、明、清。上半段的秦汉与隋唐之间,夹了个半统一的魏晋南北朝;上下两段之间,则夹了个半统一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在帝国史上是个异类--中原五个汉胡杂糅的小朝廷,周边十个不成体统的小帝国(实为王国),就像五道热菜加十个冷盘。中原那五个小朝廷,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国号都有个"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所以叫"后",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梁、唐、晋、汉、周了。可见这些立国的武夫,是一点创造性都没有的。周边十个小王国,吴(扬州)、南唐(金陵)、前蜀(成都)、后蜀(成都)、吴越(杭州)、楚(长沙)、闽(福州)、南汉(广州)、南平(江陵)、北汉(太原),就更是七零八落可怜兮兮,而且前前后后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场闹剧。这些小朝廷的寿命也很短:后梁17 年,后唐14 年,后晋12 年,后汉5 年,后周10 年,十分短命。十国的历史长一点:吴46 年,南唐39 年,前蜀35 年,后蜀40 年,吴越86 年,楚56 年,闽53 年,南汉67 年,南平57 年,北汉29 年。但这些小国不过割据一方,苟延残喘,并不能算数。而且,按照"正统"的计算方法,整个五代十国总共只有53 年,因此我们宁肯把它看作帝国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由这个小插曲分隔开来的帝国历史上下段也十分有趣。上半段四个王朝,隋唐是秦汉的翻版;下半段四个王朝,明清是宋元的翻版;而下半段中的宋,又可以看作是上半段中晋的翻版。晋和宋,都是后来只剩下半壁江山,只不过一个是东西(西晋东晋),一个是南北(北宋南宋)。甚至就连他们夺取政权的方式都一模一样。晋武帝司马炎是向十五岁的少年皇帝曹奂(魏元帝)逼宫,宋太祖赵匡胤则是向七岁的娃娃皇帝柴宗训(周恭帝)夺权。他们都是"篡",都是"谋逆",都是宫廷政变,都是欺负孤儿寡母,或者说,都是使用"非武力手段"。不过,司马炎虽然轻而易举地夺了人家的江山,却没安排好自家的事务,结果晋成了一个既短命又分裂的王朝。中国历史上有短命的王朝(秦15年,隋37 年),也有分裂的王朝(宋)。但秦和隋虽然短命却不分裂,宋虽然分裂却不短命(319 年,仅次于汉),短命又分裂就只有晋。晋虽然说起来也有155 年,但正儿八经算是个统一王朝的,也就是从公元280 年武帝灭吴,到公元291 年八王之乱这10 年,以后就是自相残杀、抱残守缺和坐以待毙,黄仁宇先生便认为它"始终不是一个正规的朝代"(《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我们也主张把它看作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的组成部分。

其余八个统一的王朝,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为第一阶段,隋唐为第二阶段,宋元为第三阶段,明清为第四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同一种模式,即前面一个较长时间的动乱状态(春秋战国501 年,魏晋南北朝369 年),后面一个虽然短促却具有开创意义的王朝(秦15年,隋37 年),然后是一个强大的、兴盛的王朝(汉426 年,唐289 年)。而且,这两个强大兴盛的王朝又都曾断裂过一次。汉当中插人了一个不怎么算数的王朝,即王莽的"新",并被明确地分为西汉和东汉。唐则插入了一个更不算数的王朝,即武则天的"周"。不过,唐虽然没有被分成什么"西唐"、"东唐",或者"北唐"、"南唐"(历史上那个"南唐"是另一回事),但许多学者都认为,以"安史之乱"为界,初唐、盛唐,与中唐、晚唐,实为两截。如此,则帝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就完全是一个模式了。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同为另一种模式,即都是前面一个汉族王朝,后面一个少数民族王朝。赵宋(319 年)的后面是孛儿只斤氏的元(97 年),朱明(276 年)的后面是爱新觉罗氏的清(267 年)。汉、唐、宋、明,这四大帝国,前两个主要亡于内乱,后两个主要亡于外侵。当然,汉唐末年,外族也趁火打劫;宋明末年,内乱也烽烟四起。结果,北方的两个少数民族武装乘虚而人,颠覆了汉族政权。

帝国的历史,大抵如此。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然而越是集权,就越是糟糕。帝国历史的后半段,完全不能和前半段相比。宋是丧权辱国,元是天怒人怨,明是萎靡不振,清是死气沉沉。所谓"康雍乾盛世",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