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万界沧海

作者:石精灵 | 分类:奇幻 | 字数:4.3万字

诉苦撼民心 纪律镇军纪

书名:万界沧海 作者:石精灵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7-30 21:38

这段话当时把双方两边的人听得云里雾中,不知所语,就是知道遇到大学问家了,就是大学士级别的人,连贾郡主都这么想,别说旁边那些没读书的侍卫了,连刘福通那边的人也没好到哪去,谁见过这惊天神物了,千两黄金,值。俺虽然一两黄金都没见过,但是就感觉千两黄金值,真他娘的值。贾郡主听得心怦怦跳,好家伙,这样的神器一下是送三件,连父母的都有,是下聘礼吗?不行,我的问问,不然收的不踏实,汉人嘛,估计父皇(皇上干爹)不愿意,除非有经天纬地之材,不过听他刚才一说,感觉也是特别有学问的样子。“萍水相逢,送这礼物不合适吧?”

话说两表,且说黄少华和贾郡主一群人分开后,刘福通不敢在路上耽误,生怕刚才走的人看出什么情况来,众人马不停蹄往颍州城奔来,一路有惊无险,没怎么遇到大队官兵,偶尔遇到哨卡,凭借黄少华手中金牌,拦路检查人员都是恭迎放行。

下午天黑之时到了颍州城外,之间城墙数十丈,墙基是青石条,墙体是大青砖,岿巍的墙头上不远处有哨塔,上面站着不少官兵。几个衙役摆张桌子在城门口收税,进城一人收税五文,货物进城三十文,马匹进城一匹十文钱,出城都不要钱。黄少华等人交了入城税以后,一路上先拿手机拍照,录视频,把颍州府内城的场景一路拍了下来,把路人和商铺的讨价还价,包括有人吵架都录了视频,准备以后当历史考古当一手资料。由于路上人多,怕骑马张扬,几个随从先把马匹牵走,并让人提前安排食宿,安排好后刘福通带黄少华往东城街上富贵酒店走去。

等吃完晚饭后,黄少华仔细打量酒店后院,占地有五亩左右,院内有几颗大香椿树,旁边是几间偏房,在黑暗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幽静,仿佛前世华夏的世外桃源。黄少华让刘福通安排其他人先到前面等着,一炷香再进来。等几个伙计出去后,黄少华一挥手,后院平地顿时出现一堆钢筋,有三百多根。再一挥手,好家伙,一仓库大米出现了,顿时把地上堆起好几米高的米堆,差点都漏到墙头外面了,好家伙,幸亏后院没人,有人的话能让粮食砸死。

前院刘福通等人听到后院扑通扑通的声音,不知什么情况,心里正嘀咕着,就见黄少华出来喊,“大家都进来吧”。等大家涌到后院一看,好家伙,有上千袋好大米,一袋一百斤,这是神仙手段啊。更让刘福通吃惊的是有数百根(后来仔细数数是三百三十六根)长三丈(十米)的铁棍,似铁非铁,一根五十斤重,拿起来舞动,更似神兵利器,十多人不敢近身,任何刀具被击中都是一击即断,舞动起来,别的兵器不敢近身。如果找人做好木柄,前面加工成尖刃,可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等十八般兵器。

刘福通拿钢筋棍挥舞一圈,感觉有如此神兵,真能以一敌百,大喜之下,将钢筋棍往旁边地上一插,坚硬的土地面顿时插入一尺有余,“好神兵,好神兵”刘福通双手合拳,单膝下跪,“多谢先生赐吾等仙家礼器”,不等黄少华上前搀扶,旁边几个人也纷纷跪下,一起喊道“谢谢先生赐吾等仙家礼器”。黄少华连忙摆手,连声说道“大家请起,刘将军请起”。刘福通原本对起义只有三成把握,现在有三百多根玄铁神棍(刘福通给钢筋棍起的名字),两千石大米(一袋一石多),现在对起义成功的机会增加九成,顿时信心大增。先生真是上天所赐良师,心想自己一定把握好,请先生帮助自己起义成功。

“先生,我等要数日后起义,不知先生有何良策教我?”黄少华指着这些大米,说到“就在这些大米上,你可找人表面拿大米换书籍、铜器、瓷器、旧物,暗中联络大家起义时间,即使有人告密,在这灾荒之年,谁能拿粮食换无用之物,官方也不相信。等粮食散尽,将军起义在登高一呼,满城必应,将军速速找人运米出去,明换物,暗联系,统一时间,统一口号,当一鼓作气,拿下颍州府”。一句话听得刘福通满腔沸腾,当下喊人找来百十个教内兄弟,用独轮车连夜把大米推出去,先分散到城内四面八方百余家,每家留两三袋大米供起义用,余下七百多袋刘福通安排换东西,联络起义用。

第二天天刚亮,也就是黄少华第一次穿越的第五天,大概凌晨四点多时候,天微微亮,颍州城内许多偏远街道中出现不少用独轮车推粮食换东西的人。话说城西槐树街有一户私塾老师,世代姓宋,本是祖上为纪念大宋,改姓为宋。

宋先生看着哭泣一夜刚入睡的儿女,叹了一口气,拎起书就往外走。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外面传来轻轻急促的拍门声音,“宋先生,宋先生,我是后街的小杨”,宋先生一听,这是以前他学生的家长,这么早来干什么?宋先生转身放下书去开门,妻子宋王氏急忙把内屋门关好。宋先生打开门一看,就见一个三十多岁男子用独轮车推两个大袋子进来,独轮车压的叽叽响,也不知道大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只见来人进门后立马把大门关上,从里面锁住,对宋先生说“先生进屋说话”,宋先生一脸不解,这怎么一道早来我这,还领我到我屋里说话,这是反客为主了?他进屋以后,只见来人说“先生,这是给您送的两百斤大米,想换些先生家的书籍”。宋先生一听楞了,前几天他问的这些书才能换十几斤大米,现在粮食一天一个价,要不是担心今天米价涨,他一早就去当铺当书了,说是当,其实就是卖,连吃的都没有,以后哪有钱赎回来,有钱的话,还能买些新书回来。现在灾荒年月,除了粮食,什么都不值钱。

一听两百斤大米,宋先生立马开门跑到院子里,用劲打开一袋,都是上好的麻袋装的,里面是白花花的上等大米,不掺沙子、土的好大米。“老婆子,有大米了”,宋王氏本来就在内屋门后偷听着,听到有大米,马上开门出来到,先侧身给来人行个礼“见过叔叔”,来人急忙说“见过嫂嫂,嫂嫂先和先生把大米搬进来,我细细给先生说”。等大家七忙八乱把大米卸下来,来人把黄少华统一教的说辞讲了一遍,就是海外宋人回中原,带回南洋大米(其实就是华夏时空的东北大米,黄少华说自己从南洋回来的,这些大米就是南阳大米)。

宋先生听闻是收集古旧东西,为保存祖先文明,不由得默默大哭,为自己早上拿书换米的想法惭愧,连声说,“同时宋人后裔,为收集祖先遗物,不远万里回来,书我捐出去,大米不能收”说完把布包里的书一把递给来人,又回里屋把留下两本也放在上面。来人记得黄少华昨晚教导的话,做事但留一线,不能换完,要给人家留点东西当纪念。把后面两本书又拿了下来,说道“这些大米一定留下,南洋黄先生带回来千袋大米,现在全城都在发放大米换东西,黄先生说这是以物换物,等价交换”。

宋先生老泪纵横,他是读书人,知道读书人的骨气,这是黄先生怕他们不收粮食,说的以物换物,等价交换,其实按现在行情,这一代大米就能换两条命,自己一双儿女都卖了,也换不来这一代大米。换书的话,恐怕一百本书都不行,现在自己二十多本书,换两百斤大米,两条上好的麻袋,自己何德何能啊?来人把书绑在独轮车上,说“先生我这边还有其他事情要忙,你赶紧把粮食藏好,别遇到官府给抢走了,听说三天以后刘兴镇刘福通要起兵,您看是不是避避?”(这是黄少华交代的,提前给大家说一下),宋先生说“听说刘福通被贾鲁害的家破人亡,这是要反大元啊,这大元不把咱汉人当人看,该反!”来人又嘱咐两句,忙推车子走了。

还没说完,又听大门外传来急促的拍门声音,两人急忙先把大米拉到床底下,用破烂挡住,这才出来去大门口,开门一看,是三叔家的老大柱子,背了三四十斤大米过来,一打听也是三叔家早上用几个破碗破瓷器换了一百斤大米,换好后三叔急忙让大儿子给他大哥,宋先生的父亲家送几十斤过来。宋先生一听特别感动,忙拉柱子进屋里,把刚才两百斤的大米事情说了一下,还说要给柱子家五十斤,柱子一听急忙摆手,说家里粮食够吃的,说完要把背来的粮食留下来,抓紧时间回去。宋先生拦住不让走,非让柱子喝一碗稀饭,等柱子喝完稀饭,宋先生让他帮忙把自己留下的大米藏到地窖里,再带回五十斤大米才让走。得,等柱子一到家,家里一看,送出去三四十斤,背回来五十多斤,还有一条上好的麻袋,这是真亲戚,双方都当一家人看。

今天在城门收税的领头的孙衙役是个老油子,当衙役十多年,看个城门这是“雁过拨毛,老幼皆收”,连孕妇进城都收两个人的税,遇到肚子大的,还收三个人的税,非说人家是双胞胎,人称“剥皮孙”,这个孙衙役一看今天出城的人那么多,先是害怕,不知道出什么事情,后来又高兴,心里想你出了城反正要回来,进城就收税,老子今天要发财。

话说那边用粮食换就破烂、旧书的纷纷回到富贵酒店,一上午黄少华从空间放了四堆大米,四千袋,整个颍州城才两千户人家,七八千人,扣下刘福通分几次藏下准备起义的军粮一千袋,除了几十家大家之外,其余贫困人家每户人家都分到一两百斤大米,这一弄连官府都惊动了。这一惊动不当紧,官府派人了解这个事情,结果了解的情况越传越玄乎,有说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手持皇命金牌前来放粮的;有说是从南洋回来的人带来南洋的大米,无偿给大家的(比较换破烂不算钱);有数是朝中权贵子弟看颍州城老百姓可怜,做善事的;有说是白莲教天上的圣主下凡赐给大家的。到街上随便拉十个人问,有十种不同的结果是。这一切都是黄少华安排放出去的,就是为了对付官府事后抢粮。一时间粮食换破烂弄的颍州城沸沸扬扬,贫困人家家家都有百十斤大米,弄的官府反而不敢镇压,怕出事。

一上午,黄少华共换的万余册宋元书籍,几十本竹简,一百多件破烂青铜器,三千多件瓷器(含瓷碗、瓷盘子、酒坛)、其他不知名的书画两百多幅、其他玉石器五百多件、二十多道前朝的圣旨,好家伙,东西真不少。期间黄少华从空间又拿出两千双劳保鞋,五百套保安服,刘福通大喜之下,准备组建五百人的先锋队,清一色保安服,劳保鞋,弄得威风凛凛。黄少华又看大家起义没武器,他生怕天下不乱,又看刘福通给他大米换破烂换的多,光是堆在宝镜空间里就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了。黄少华在华夏空间本来就是玩古玩的,一看这些东西,价格不好估啊,估计没十亿八亿咱不卖啊。

中午,黄少华从空间拿出一吨冻猪肉,让刘福通先煮一点给大伙吃,余下分发出去。吃完中午饭,黄少华周边聚集三五百人,他脑子一热,想去华夏帝国在建国前抗战年代中的“诉苦大会”,和“八项注意”,为了让义军不内讧,以后成功后自己人打自己人,严明军级,不扰民。他把华夏帝国开国法宝整出来了。诉苦运动是教育工作一个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创造。这种群众性的诉苦证明,罪恶绝不是单个地或偶然地发生的。大家来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样的痛苦,都同样受冻受饿受辱挨打,这证明普天之下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的人,一种是受人压迫的人。黄少华站在高台上,看着旁边围着的人,上去先自我诉苦一下,他把白毛女的故事转移到他自己在南洋的生活中,说他邻居家受到地主迫害的事情,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又让刘福通上台,说说他家破人亡的事情,又让七八个不同年龄的人,有青年、老头、老婆、孤儿上台说说自己悲惨的过去,引起大家的共鸣,齐声喊“反了、反了反了”。

黄少华乘机从一旁拿出几百把锄头,人手分一把,当武器。最后,他站起来,在大家崇拜的眼光中说道:我强调一下军队的纪律,大家知道不知道宋代岳家军。岳家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我祖上在海外保留下来的岳家军纪口诀: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格纪律,以及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等具体要求,体现了岳家军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军民一致的原则。表明岳家军是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时时处处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是军队生存、发展、壮大,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②一切行动听指挥体现了将军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军队内部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关系,是达到全军高度集中统一。③一切缴获要归公,体现了战争中必须充分利用缴获敌人的装备物资发展壮大自己的原则,是发展自己力量的重要途径。三大纪律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以便统一分配使用,防止缴获的装备物资损坏和流失。这样,既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又培育了军队官兵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最后,他带头唱起改编后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

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土匪作风坚决克服掉.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军队纪律条条要记清,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保卫国家永远向前进,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