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四合院之随身农场

作者:岭南醉客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4章

书名:四合院之随身农场 作者:岭南醉客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03

先说“匹夫之勇”。

项羽这个人,应该说是很勇敢的。他这辈子,似乎没怕过什么,只有别人怕他。他的身体也好。《史记》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可以想见其英武魁伟、肌肉发达、孔武有力,当不让今日之斯瓦辛格辈,很能让一些崇拜所谓阳刚之气的女孩子们心仪。公元前207年,赵王君臣被秦兵围在巨鹿,告急的羽书雪片般飞来。当时救赵的诸侯之兵凡十余壁(营垒),却无不做壁上观,只有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一以当十,与秦军血战九次,动天的杀声把诸侯将士的脸都吓白了,这才大破秦军,救出赵王。有这样的胆量,又有这样的体格,项羽便觉得如果不让它们有用武之地,实在是一种浪费,可惜了的。所以项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他虽然是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往往是,项羽的兵器还没有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呵,对方便魂飞魄散,肝胆俱裂,目不敢视,手不能发,屁滚尿流,一败涂地。这样的战绩,很是不少。我相信,每来这么一回,项羽心里一定充满了快感。

这种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对方的主帅决斗。他对刘邦说,天下不得安宁这么多年,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干脆我们两个打一架,谁打赢了,天下就是谁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着受罪!这真是英雄气概十足,贵族派头十足。可惜刘邦不吃这一套。他才不会和项羽单兵独练,徒手过招呢!于是刘邦咯咯直笑说,刘某斗智不斗勇。我相信,刘邦说这话时,也一定是一脸的痞笑。

从审美的角度看,刘邦的表现一点也不酷。但从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角度看,刘邦却是对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战争的胜负,说到底,是政治斗争的胜负,至少也是战略战术的胜负,与主帅个人力气、身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项羽把打仗看得跟打架一样,也就是把政治视同儿戏了,简直就是孩子气。谁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项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则他就不会去学兵法,不会说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了。可惜,事到临头,他学的“万人敌”一点也用不上,用得上的还是“一人敌”。可见项羽实非帅才,不过是一个特别霸蛮特别有力的匹夫。

早就有人比较过“匹夫之勇”和“君子之勇”。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因为只要有几分血气,有几分力气,不要有任何志向和修养,随便什么人都做得到,而且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战果,因此是匹夫之勇。什么是君子之勇呢?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君子之勇。显然,君子之勇表现的是沉着,是定力。苏东坡说,这是因为“其所挟也大,其所致也远”的原因。也就是说,为了远大的理想,可以暂受一时之辱,或不计眼前的得失。所以,“敌进我退”不是懦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不是怯懦。当然,一味蛮干,为当下的面子不顾远大的理想,也不是勇敢。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前胸,腰不能直,便顺势弯下腰去摸脚趾头,还大骂说:臭小子,射中我的脚,然后掉头就跑。这就有些机智,也可以说有些狡猾,但不能说就是窝囊和胆小。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的,所谓“两军相敌勇者胜”。但是,这里说的勇,是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当然,在某些时候,将领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自己逞能过瘾。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两条都说到了点子上。

再说“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事实上也够野蛮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强沽勇,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会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无仇后世无冤,而且还是打算和他们合伙起义反秦的,说杀就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夸夸其谈,其实是个蠢货,虽然对项羽有点那个,毕竟并没怎么样,也说杀就杀了。(宋义,故楚令尹,好言兵。他曾预言项梁失败而不幸言中,只说明他有观察能力,不能证明他有指挥能力。他当了统帅后,犯战略错误还自以为是,又张贴布告说“猛如虎,狠如狼,贪如羊,不听话的,都斩首”,结果反被项羽所杀。)

还有怀王,一个半点用也没有的“义帝”,项羽指东他不敢指西,项羽指南他不敢指北,要他搬家他就搬家,要他让地他就让地,又没碍着项羽什么,居然也派人把他谋杀了。最惨的是秦王朝的二十万降兵,项羽居然在一个夜里把他们全部击杀坑埋。二十万人哪!二话不说就杀了,项羽只怕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然而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他却下不了手。

是因为刘邦与他无冤无仇吗?殷通也与他无冤无仇。是因为刘邦于他有恩有德吗?刘邦先入咸阳,已让他恨得咬牙切齿。是因为不知利害关系吗?范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是没有能力杀吗?以项羽之武功,叫谁三更死,谁还能活到五更?何况刘邦名为项羽座上客,实为阶下囚,里里外外都是项羽的人,连樊哙都对刘邦说现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鸡鸭鱼肉。是没有机会下手吗?机会多的是。至少在樊哙进帐护驾前,是没有问题的。可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默然不应,终于让刘邦这只烤熟了的鸭子又飞了。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他谋事儿)!”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

但,项羽不是很残忍的吗?怎么又会“不忍”?

实际上,项羽表面上看很强硬,其实内心很脆弱。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爱面子的人内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么爱面子。因为他受不了半点伤害,这才要拚命护住自己的面子。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便留下了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相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项羽这样一个一生要强的人来说,怜悯即是伤害。因此他宁愿去死。杀了自己,他的面子才挽得回来,他心里也才好过一些。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冲突性格矛盾的人。说穿了,他其实是一个不幸被推向了战场和屠场的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他并不多想杀人,却不能不杀人;并不多想打仗,却不能不打仗。因为除此以外他别无选择。他不可能有别的活法,也没有别的方式可以体现他的生存价值,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他毕竟是通过杀人开始他的人生历程的,也毕竟是通过战争来走完他的人生道路的。因此,他又爱杀人,又爱打仗。但是,他的勇敢背后其实是怯懦,他的残忍背后其实是柔情。他杀人如麻,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恐惧心理。他战无不胜,心理深层却有一种失败情结。正因为内心恐惧,才会不断杀人。正因为害怕失败,才会急于求胜。只有那不断流淌着的鲜血才能洗刷他因懦怯而感到的羞耻,也只有那一个接一个到来的胜利才能慰藉他那痛苦不安的心灵。

于是我们看到,他在向刘邦挑战时,是那么地沉不住气:用不着把那么多人拖在战场上,就我们两个打一架算了!这岂非证明他对这场战争早已厌倦,只想早早了结?这也岂非正好证明他对失败早已恐惧,便希望用这种对他来说最为便当也最有把握的方式以求一胜?因此,当他听见四面楚歌时,既不调查也不研究,更不愿动脑筋想一下这是不是敌人的计谋,立即就认定是自己打败了。因为他心理深层早有一个“失败情结”。我甚至相信,他的心底会响起一个声音:“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一切终于了结了!”

就在项羽因终于失败而松了一口气时,他那内心深处的、残忍背后的柔情也就升腾起来了。胜负成败、生死存亡已都没有意义,惟一值得牵挂的是骏马名姬。这也是他惟一之所钟情,是他把一生都交给了征战杀戮之后保留下来的一块纯情之地。“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何等地温柔体贴,这是何等地多情缠绵!难怪要“泣数行下”了。据说项羽这个人,是比较容易流泪的。韩信说,他看到手下的将士受伤生病,都要流着眼泪去送汤送饭。但这次,他是为自己。

一个血性男儿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便都在这数行热泪之中了。

项羽确实是很有些儿女情长的,这正是他艺术家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甚至还有些婆婆妈妈。韩信说他“言语呕呕”,也就是说话啰嗦、琐碎。我们不难想象他平时在军营里的形象:提着饭篮流着眼泪,拉着伤病将士的手絮絮叨叨地问寒问暖,诉说家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