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踏渊录

作者:羊村小二 | 分类:仙侠 | 字数:6.8万字

第16章 两封书信

书名:踏渊录 作者:羊村小二 字数:3.9千字 更新时间:12-11 18:24

翌日,天空果然放晴,那延续半月之久的连阴雨,终于一消而散,无影无踪。

晌午时分,端王府门前突然出现两人,一老一少。

年轻的,身着一件窄身棉袄,宽腰束裤,两腿行滕缠绕,肩上挎着一个布包裹,一副要出远门的模样,站在王府门前左右徘徊,踌躇不定。

老人则站在不远处,忧心忡忡的盯着年轻人,面带焦虑。

端王府的守门侍卫一早便发现了这二人,一名侍卫忍不住上前呵问一声:“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在王府门前鬼鬼祟祟?”

年轻人脸上一慌,忙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书信递给侍卫,说道:“这位大哥,我们是宰相府的家仆,那位老人正是家父,小人受宰相大人之命特来给王爷送信。”

“送信?”

侍卫一脸狐疑,满是戒备,心想谁家仆人送书信需要父子二人同行,况且这二人还是一副要出门远行的打扮,于是吩咐一句:“你们俩都跟我来,等我回禀完管家大人,验明身份之后再放你们离开。”

一老一少闻言有些慌乱却不敢不从,只得不情愿的跟随侍卫走进角门,被安排在一座门楼当中。

侍卫将二人安置妥当后,拿着书信不多时便寻到了刘管家。

刘管家见侍卫手拿一封书信,问道:“什么事?”

侍卫将书信递给刘管家并恭敬回道:“回管家大人,门外来了一对父子,年轻点的说是被宰相大人派来送信的,可小人见他父子二人紧衣打扮,一副要出远门的模样,便有些怀疑将他们扣了下来。”

刘管家闻言内心一沉,暗道一声不好。

他迅速接过那封书信,心想难不成事情有变,这宰相大人有了反悔之意,不行,我得赶紧将此事告禀王爷,随即便朝侍卫吩咐道:“先别让那两人离开,我去回禀一下王爷。”

侍卫见刘管家神色郑重,当即领命,快速赶往门楼。

刘管家则拿着书信一路小跑来到后花园当中。

今日的天气,天清气朗,就如同此时正在后花园散步的端王爷,一身华贵蟒袍,整冠束带,神采奕奕,身旁还陪同着几位女眷正停驻在一片金菊前,谈笑风生。

刘管家拿着书信匆匆赶来,神色慌乱却不敢上前,只能站在远处默默等待。

端王正与那几位女眷交谈甚欢,眼角余光忽然发现站在一旁的刘管家,于是不动声色的挥手摒退一众女眷,待其来到身前,缓缓问道:“怎么了?”

刘管家将那封书信递到端王手中,语气有些急切:“王爷,宰相府派人送来了一封书信,老奴猜想会不会是那杜景瑞有了反悔之心。”

端王闻言,眉间突现一层阴霾,显然是与刘管家想到了一处,待他缓缓展开书信后,发现上面只有四个字,略一沉思,当即嘴角微微翘起,摇摇头笑而不语。

“乐善好施?”

“王爷,杜景瑞送这四个字来是什么意思?。”

刘管家见状凑上前,待他看清书信内容后眉头一皱,很是费解,不由小声嘀咕。

端王付之一笑,垂手之时,信笺轻轻从指尖滑落。

刘管家赶忙弯腰去捡。

端王望着不远处的寒菊,脸上笑意盈盈,淡淡道:“毕竟是读书人,差人做事还这么多弯弯绕绕,看来咱们这位宰相大人很生气呀。”

刘管家捡起书信看了又看,始终未猜透其中玄机,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紧紧盯着那四个字沉默不语。

端王望着那金菊,表情轻松淡然,片刻后说道:“有些事咱们这位宰相大人不屑去做,这是要借本王之手,替他除去那吃里扒外的家仆。”

一语点醒梦中人。

刘管家恍然大悟随后暗自摇头,叹息一声不愧是大周宰相,这四个字乍一看令人摸不着头脑,实则别有用心。

这杜景瑞通过这四个字既敲打了端王又嘲讽了对方。

你不是喜好助人为乐吗,那就顺手帮老夫把屁股擦干净吧。

一招借刀杀人计,不动声色之余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端王泰然自若,缓缓来到寒菊跟前,望着那一簇簇竞相怒放,千姿百态的金菊,就宛若看到一位位亭亭玉立的金发少女,傲视寒霜,只等那寒风轻轻抚过,虽不能使其折腰却让她们化成一条金色河流。

冲天香阵透长安!

他凝视金菊,半晌过后终于缓缓说道:“罢了,毕竟算计了一场杜公子,让他吃了这么大的苦头,咱们若真当没事人,未免显得吃相太过难看,以后毕竟还要同朝共事,你且去安排一下吧。”

刘管家应了一声,躬着身子轻轻朝后退去。

端王站在原地会心一笑,昨夜那场风雨,似乎终于要告一段落……

……

青牛镇。

此镇距离长安城三百余里,属琅山郡,上邑县。

小镇临道而建与大周官道间隔也就百丈距离,道上过路百姓若是驻足观望,能很清楚的看清镇子里的状况。

今日,这个小镇显得有些不平静,眼看残阳西斜,镇子里的百姓们却并未回家,纷纷走出镇子,站在镇口朝南观望,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尽是兴奋神色。

小镇南边地势平坦,一览无余,顺着百姓们的视线可以清晰看到官道上驻扎着一支长长的黑甲军队。

这支黑甲军自南而来,下午时分突然停止行进,在青牛镇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开始驻扎休整,军中士卒皆是银枪黑甲,杀意凛然,身上散发着一股摄人心魄的气势。

浩浩荡荡,十里连营。

宛若一条伏地而息的黑龙,静静地卧在平坦宽广的官道上,四周一片寂静,似乎就连那任游天地,无拘无束的疾风都远远绕开,不敢靠近此地。

黑甲军正中央的位置停着一辆龙辇,宽近三丈,高一丈有余,共由十二匹神俊宝驹驾驭,辇身雕有龙凤呈祥图案,惟妙惟肖,尽显尊贵,辇身四周还镶嵌着莫名宝石,看似排列杂乱无序,实则暗藏玄机,每颗宝石镶嵌的位置都与周天星斗遥相对应,自发玄光,熠熠生辉。

龙辇的四周并无黑甲军守卫而是站着二十八位精锐近卫,这些近卫打扮与那黑甲军大相径庭,一身大红艳丽麒麟服,富贵祥云翻卷,背藏玄弩,腰佩狭刀,手腕处皆戴了一个金色紧箍,不知有何作用。

龙辇内,一位老人头戴金丝网纱帽,一身大黄衮龙袍,双目微闭,四仰八叉的躺在龙床之上,毫无拘束,突然问道:“这是到哪了?”

老人声音中气十足,言语顺畅,言谈时并未刻意停顿,可不知为何那声音总给人一种语速很慢很慢的感觉,哪怕有人不用心去细听,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回想老人曾讲过些什么。

龙床下跪着一位老太监,两鬓霜白,低着头尖声细语,轻声回道:“回主子,刚进了琅山郡,现在已到上邑县青牛镇,距离长安城还有三百多里的路程,按当前速度再有三四日便到。”

老人伸出右手轻揉前关二穴,突然心血来潮:“我若没记错,这青牛镇有一家小酒馆,叫什么来着?”

老人语气稍微有点紧迫,可老太监听在耳中依旧有一种一字一顿的感觉,好在他早已习惯,满脸堆笑,轻声回道:“神仙居。”

老人笑了笑,睁开眼说道:“看来是真上岁数了,这才离开几日,就已经记不清了。”

老太监闻声诚惶诚恐,伏身跪在床前,劝解道:“主子洪福齐天,金口玉言,可不敢妄自菲薄詈语中伤自己,这穷乡僻壤能有一家小酒馆让主子记住,那已经是天大的福气,况且主子心系大周,日理万机,记不住小酒馆的名字再也正常不过。”

老人侧过头面带笑容,看着老太监说道:“别贫嘴了,朕有些饿了。”

老太监赶忙低头伏身,不敢直视老人,轻声回道:“回主子,方才老奴就已经差人去青牛镇了。”

老人闻言回过头再次看向辇顶,回忆道:“我记得他家做的一手上好的红烧狮子头,啧,朕吃过一次后回味无穷啊。”

老太监抬起头,脸上褶皱都快挤在一起,笑着回道:“去时路过此地,主子用膳时曾对着一道红烧狮子头赞不绝口,奴才当时便记了下来,方才差人去时已着重叮嘱。”

老人望着辇顶会心一笑,琢磨片刻后忽然问道:“哎,对了,京城里这两日来信了没有?”

老太监闻言,赶忙跪行两步来到老人身前,从袖中掏出一根不知是何材质制成的小圆筒。

小圆筒通体漆黑,二指粗细,三寸长短,一头置有机关活扣但被火漆封死。

龙床下老太监低着头,双手捧着圆筒,高高举过头顶。

老人躺在龙床上并未起身,听到动静侧头看了看圆筒,问道:“这是什么时候来的?”

老太监双手举着小圆筒,低眉顺眼恭敬回道:“刚过晌午还没一个时辰,就送到了。”

老人眼神示意。

老太监这才敢将火漆去除,打开活扣后,伸出小指一抹,从中抽出一封密信,然后眼观鼻,鼻观心,视线不敢在密信上停留丝毫,轻轻递到老人手中。

老人接过密信随即展开,扫了一眼后突然皱眉,缓缓坐了起来,一旁的老太监吓了一跳连忙上前搀扶,生怕老人闪到身子。

老人满脸疑惑,皱着眉头一把推开老太监,紧紧盯着那封密信自言自语道:“元佶这是想干什么,他好端端的没事去算计敬亭做什么。”

龙床下老太监被推倒在地,不敢有丝毫不满,只是轻轻摆正身子垂头不语,就连呼吸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老人似有所察,扭过头看看老太监,眼中竟流露出一丝愧疚,转瞬即逝。

他长舒口气,说道:“坐下吧,别一直跪着了。”

老太监闻言诚惶诚恐,内心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但他却不敢真的起身坐下,只是向后挪挪屁股坐在的小腿之上。

老人则扭头再次看向那封密信,一头雾水,喃喃自语道:“不过最令朕感到好奇的是,敬亭事后居然装聋作哑当作什么也没发生,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杜景瑞吗?”

床下跪坐的老太监充耳不闻,依旧双唇紧闭,不敢提出半句建议,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要知道,大周国祚两千余年,世间罕见,甚至可以说独此一份,这其中的隐秘或者说大部分原因,既说不清又道不明。

至于那既能说的清又能道的明的,除了历代先王勤于政务,少出昏庸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那严苛如虎的大周律。

传闻这大周律乃是开国高祖亲手制定,并立下祖训:凡其后代君主皆不可轻视、更改、废弃。

然而更令人诧异的是,后世千年历代君主还真就谨遵这条祖训,不敢对那大周律有丝毫亵慢,尤其是眼前龙床上这位老人,对那高祖立下的规矩更是奉为圭臬,不敢产生丝毫龃龉。

眼下这老太监缄口沉默,不敢发出丁点声音,便是慑于那大周律的淫威,只因那大周律中明确有一条律例规定,凡宦官内侍不可干政,但有越矩者,受车裂,诛三族。

龙辇内一时安静下来,气氛却十分压抑。

龙床上,老人盯着手中密信眉头越发紧皱,最后双目中射出一道精芒缓缓说道:“这不是敬亭的性子,传令下去,即刻启程。”

老太监自小跟随在老人身边,伺候其将近五十余年,怎能不了解老人的性子,不敢劝解,赶忙跪行退出龙辇,高呼一声:“圣上口谕,起驾回朝!”

一声令下!

黑色洪流骤然滚动,如睡龙惊醒,散发出一股滔天气势,朝着长安城缓缓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