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三千弱水,十里桃林

作者:高和尚 | 分类:奇幻 | 字数:3.2万字

第十章 偶入桃花源

书名:三千弱水,十里桃林 作者:高和尚 字数:3.7千字 更新时间:12-14 11:01

自离开小周庄,时间已过三月。

三个月中,拓跋匹夫师徒走出双马山范围,一路向西,过历石山、丑阳山、凡山、即公山,终至荣余山,总长两千八百里,一路上少有人烟,偶遇村落,也是稍微逗留,隔日便继续上路。

一路上,平平淡淡,无甚趣味,拓拔槐却甘之如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始出双马山,顿觉天地之广阔不可言表。观造物之神奇,方知道之深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

这一日,来至荣余山范围,偶遇一山谷,里面似有人声传来,师徒二人便兴致怏然的向这条山谷走去。

入谷处,一巨大石碑立的显眼,上书“善人谷”。

谷口不大,仅有一丈左右,有一人界碑前盘膝而坐,见有人前来。立马起身相迎。

来到拓跋匹夫师徒身边,弹衣正冠,先是一个长揖及地,态度端庄,古韵盎然,然后热情的向两人问道:“请问二位可有什么需要帮助?”

拓拔槐还未曾见过如此客气的见礼,不由的有些手忙脚乱,还是拓跋匹夫见多识广,随意的还了一个礼,笑道:“我师徒二人游历四方,路过贵宝地,不知可否进去看看,歇歇脚。”

那人闻言,热情的道:“自然可以,我善人谷欢迎一切的客人,客人自去便是,在谷内可以尽情游玩,如有需要,尽管来找我。我名梁冬平。”

看来这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师徒二人也不多言,道谢后便牵着老黄牛,带着大黑狗,径自走进了这山谷。山谷不长,大约百丈,却是修的平滑无比,看起来干干净净。

入得山谷,顿觉眼前一亮,外面看平常无奇,没想到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只见这山谷大约十余里方圆,里面亭台楼阁,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百花争艳,郁郁葱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弯弯绕绕,青石铺就的小路纵贯南北,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人人衣着朴素干净,面带笑容。只是站在这里看着,便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偶遇一妇人迎面走来,路过二人身边,见他二人面生,便欠身做了个万福,温和的问道:“二位可是初来此地?”

拓跋匹夫回道:“是的,我师徒二人路过此地,便进来转转。”

妇人道:“那想必二位客人必是旅途劳累,看这少年郎的鞋子都破了,还请到家中坐坐,稍作休息。”

师徒二人一愣,心想这初次见面便要往家中请,这也未免太过热情了吧,难道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可从这妇人的神情举止来看,不像是包藏祸心。特别是拓拔槐,他有他心通,他清楚的从这妇人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善意。可毕竟是初次见面,怎么好意思冒然的就去人家中,况且这还是一个妇人。

于是,拓跋匹夫婉拒:“这样不大好吧?”

妇人不以为意,继续邀请:“没什么不好的,二位有所不知,我们谷内的人,最是热情好客,不管是谁遇到了二位都会邀请你们去家中做客的。既然妾身先遇到了,便是我们的缘分。所以,还请二位不要再推辞,跟妾身回家吧。好让妾身略尽地主之谊。”

师徒二人将信将疑,但既然人家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再不去的话未免太过不近人情,于是便应承了下来。

看的出来,妇人真的很高兴,步履轻快带着他们一伙往自家走去。

这一路上,不要说拓拔槐这没见过大世面的少年郎了,便是拓跋匹夫这老江湖都被这村子里的人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凡遇到行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自发的给他们行礼,然后挪身让路,等他们先行走过后,方才继续前行。询问妇人缘由,妇人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最基本的品德。”

到了妇人家里,师徒二人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事热情好客。男主人见妇人领回了两个陌生人,不但一丝一毫生气的感觉都没有,反而更为热情。

先是殷勤的将老黄牛牵了过去,在它面前放满了新鲜的草料,老黄牛都被男主人的客气打动了,从不吃草的它,硬生生的吃了几口,以此来回应男主人的客气。然后男主人便请拓跋匹夫二人屋内落座,七八岁的小孩便奉上了香喷喷的热茶,一杯茶喝完,一边喝茶,一边对他们二人嘘寒问暖。谈笑片刻后,女主人已经勤快的烧好了热水,调好了舒适的水温,邀请二人去洗澡。洗完澡后,男主人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干净的衣衫,至于他们原来的衣衫,已经被妇人拿去洗了,而且已经洗好了。

换好干净的衣服后,又被请回了中堂,再次上茶,让他们稍候,自去准备晚饭。

晚饭很丰盛,但是不对拓跋匹夫二人的胃口,实在是二人的对饭食的美味要求太高了。可看着主人期盼的目光,连拓跋匹夫都不好意思不吃,而且还要违心的赞不绝口。

一顿饭在主人家的热情招待下终于结束了,师徒二人也弄明白了自己到底在一个怎样的所在。

善人谷的由来早已不可考证,谷内的人们自诩是善良的化身,他们热情、勇敢、正直、宽厚、勤劳、温和、谦逊、无私、博爱,似是每个人的身上,都具有人世间所有高尚的品德。他们以此为傲,被全员身体力行。他们将这些品德融入他们的骨子里,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直至今日,这些高尚的品德似乎已经化为了他们的本能。

在这里,没有欺凌,人人平等,和睦相处。

在这里,没有贫富差距,人人都以能帮助别人为乐。

在这里,没有苟且,人人都以偷鸡摸狗为耻,自然不屑为之,是以家家夜不闭户。

在这里,没有龌龊,人人谨言慎行,循规蹈矩,绝不肆意妄为。

这里也有修士,但从未发生过修士欺凌甚至是看不起普通人的先例,在这里,修士被人们尊敬着,供养着,修士不用进行任何的劳作,他们要做的,是保护这里的人们不被外人侵犯,还有,惩恶扬善。他们会走出这个山谷,去往各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惩罚那些需要惩罚的人。而被他们惩罚的人,他们大多不会直接杀死,而是将他们全家迁移至这里,统一关押在谷中的一个地方,一边忏悔,一边赎罪。拓拔槐不解,为什么要把恶人的家人也抓来,得到的回答是:“一人为恶,家人不加劝阻,岂不等同于帮凶。”拓拔槐深以为然。

饭吃完了,时间也已是入夜,在主人家的热情挽留下,二人留宿于此。

房间内,拓跋匹夫问拓拔槐:“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拓拔槐表示:“这里太好了,我从未想过,人间竟能有如此净土。”

“哦?你觉得这里是净土吗?”拓跋匹夫笑问,见拓拔槐面露疑惑,也不解答,而是继续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在这里长住一段时间可好?”

拓拔槐不疑有他,欣喜的表示:“再好不过。”

第二天,拓跋匹夫问那男主人:“此地甚好,我师徒二人想长住于此,不知可有什么办法?”

男主人听到拓跋匹夫对此地的赞赏,觉得甚是高兴,与有荣焉,热情的为师徒二人解答:“只要心有善念之人,我们都是非常乐于接纳的。可是经过了一些不太愉快的经历后,现在却需要一些考验,才能在我们这里定居。还请二位不要嫌弃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拓跋匹夫笑道:“考验乃是应有之事,兄台不必介怀。却不知是什么考验。”

见拓跋匹夫对所谓的考验并不反感,男主人似是松了一口气,轻松的道:“其实考验很简单,只需要得到谷内一百人的认可,拿到他们的手中的认可牌,便可以了。”

“什么是认可牌?”

“先生也知道,谷内还是有一些罪人的,而那些罪人若想获得重生,便需要得到我们谷中人的认可,认可牌这东西便应运而生了。后来因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谷内捣乱。所以大家决定,外来人想要在谷内定居,也要得到认可牌,不过那些罪人需要得到一千块,而外来人只要得到一百块便可以如愿了。”

“原来如此,多谢兄台告知。”拓跋匹夫道了一声谢。

“不用谢,不用谢,我观二位定是心怀善念之人,我家中有三面认可牌,便赠与二位了。”男主人说着,进到里屋,拿出三面木质的令牌交到了拓跋匹夫手里。

师徒二人再次道谢。

当天中午,为了答谢这家人的慷慨,拓拔槐亲自下厨炒了两个小菜,这一家三口一吃,顿时赞不绝口,连声答谢拓拔槐让他们吃到了如此美味。这还是拓拔槐在师父的授意下,并没有做的特别好,与自己真实的水平差了老远。要是显露出全部的手艺,只怕他们连舌头都能咽下去。拓拔槐问师父为什么要这么做,拓跋匹夫告诉他,你不能以后每天都给他们做饭吃,所以不能把他们的口味养的太刁,否则的话,他们以后吃什么都会索然无味的,那就不是在谢他们,而是在害他们了。拓拔槐深以为然,并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不可以随便给别人吃自己做的饭食。

因为谷内并没有客栈之类的存在,故而拓跋匹夫师徒只能继续借宿在这家人家中,作为答谢,拓拔槐接过了一日三餐的活计。

而同时,拓拔槐开始在谷内收集认可牌。拓跋匹夫那懒散的性子,自然不可能去做这种事情,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拓拔槐要收集的不是一百块,而是两百块。

而拓拔槐的做法也很简单,随意的做了一些点心,然后挨家挨户的去拜访,在他的美味攻势下,没几天的功夫,两百块认可牌便到手了。

然后在那男主人的带领下,师徒二人拜见了谷主。

谷主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竟是晖阳境的修士,没有任何的为难,很快便给他们办好了一切相关的手续。

拓跋匹夫随意的在山谷内选了个稍微偏僻点的地方,在谷中那么多热情的人们的帮助下,很快,一所美轮美奂的庭院便建好了。

从那天起,师徒二人便在这里定居了,好像又回到了在小周庄的日子,拓跋匹夫整天在睡觉,拓拔槐除了偶尔出去转转,剩下的时间都在练拳。

仅仅离开小周庄三个多月,生活好像又回到了当初,有时候拓拔槐在想,难道自己天生就喜欢这样平平淡淡的生活?

这里还是跟小周庄有所不同的,这里没有妇人们的泼妇骂街,没有男人们的争勇斗狠,没有孩童们的嬉笑怒骂,没有市井间的讨价还价,没有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祥和安静,安静的不带一丝的烟火气,安静的似乎连生机都已断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