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铁骨

作者:天子 | 分类:奇幻 | 字数:3.4万字

第5章

书名:铁骨 作者:天子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4:35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长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门两旁门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门挂有两广总督岑春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成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建,是长洲要塞的组成部分,白鹤岗炮台在长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廖仲恺分别任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军校师生在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中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里曾走出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陈赓、何应钦、顾祝同等,被称为中国将帅的摇篮。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长洲岛,校本部被夷为平地。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建馆。1996年,按照国家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重建了校本部,基本恢复了当年军校师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恢复了昔日黄埔军校的风采。现在军校旧址可参观的景点包括校本部、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白鹤岗炮台等。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正文 黄埔(二)

黄埔特色

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一所为创建真正属于革命党的军队之学校。黄埔军校摈弃了以往旧军队制度上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军路线,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开创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黄埔军校的创建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军校的创始人孙中山,一向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反动势力的统治。可是他在坚持暴力革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创建军队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从他领导的起义来看,或是通过联络会党,由各会党首领先后举兵,然后得以群众响应;或是在新军注入革命知识分子,使新军倾向于革命党,为革命党所用。辛亥革命就是在运动新军反正,各省响应中得以胜利。但无论是会党还是新军,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并不真正属于革命党人,诚如孙中山所云: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人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企图利用军阀力量侥幸取胜。护法运动中,他利用西南军阀进行北伐而失败。对此,孙中山曾痛切的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之后,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受到极大打击,他深刻领悟到: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予孙中山极大的震撼。1918年,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的胜利表示十分钦佩,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表明了他国共合作思想的初步形成。之后又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进行会谈,促进了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并决定建立军官学校。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参观苏联红军和各类军事学校。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以黄埔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进行开学典礼,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的打上苏军的烙印。同时黄埔军校又是建立在三民主义的信仰上的,是对旧军校、旧军队的一次重大突破。综观黄埔军校尤其在办学初期的历史,其办学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以实现三民主义为办学宗旨,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时,贯彻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孙中山在多次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军的重要性,认为创办军校就是为了建立革命军。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院开学演说中向全体黄埔学生提出希望: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那么,什么东西叫做革命军,要怎么样立志,才可以做革命军呢?孙中山明确指出: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叫做革命军。孙中山认为,之前的旧军队都是建立在雇佣制基础之上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生计、受家室所累才去当兵,其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很显然,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成为革命军的。革命军的基础,就是要有革命先烈那一样的行为,就是要有革命的志气,树立革命的理想,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因此,培养军校学员实现三民主义的革命理念和精神便是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所在。

本着实现三民主义的办学宗旨,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政治教育纲要》,明确实施和加强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彻底了解产生中国国民革命的国际背景以及国内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背景;理解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军队中的责任,使武力真正成为国民之武力。根据这个纲要,黄埔军校的制定了全面的系统的政治教育科目,最初规定了三民主义等政治课程,后来增加到18门,即: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学科概论、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各国宪法比较、军队政治工作、党的组织工作、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1926年1月军校改组后,又增加了苏联研究、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课程,总数达26门。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也很广,不仅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而且兼容了其它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习。作为军校党代表的汪精卫曾在训令中提及:除切实接受党的训练,努力研究本党主义,凡本之一切出版物皆须细心阅览外,更必须注意世界潮流。所以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这种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课程和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起了巨大的作用,较好的实现了纲要所要达到的目的。

政治教育中最典型的、最具影响力的即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制度是黄埔军校仿效苏联红军建军制度而建立的,开创了中国军校史上政治工作制度的先河。也正是因为其有效的政治工作,使得黄埔军校的学员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向什么人放。其士气与战斗力是旧军队所无法比拟的。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与共产党人尤其是周恩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之前,政治部只是个空架子,几乎是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可言。周恩来担任了政治部主任之后,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提出政治部要做好三项工作,其一是向新成立的校军教导第一团选派党代表;其二是建立‘‘青年军人联合会‘‘,出油印壁报《士兵之友》;其三是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最后还进行了分工,制定了工作细则。其中,政治部服务细则规定:全校官长、员生、士兵、夫工负有政治训练或指导之责,使其具正确的政治知识,增进革命精神,自觉的遵守革命纪律。对外负宣传组织及政治指导之责,务使人民确知革命军为被压迫民众谋利益而奋斗,以实现总理武力与人民结合、成为人民的武力之遗训,而收军事进行上得人民帮助之实效。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自此便蓬勃开展了起来。通过各种形式,诸如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并专门设立政治问答箱有效地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养成了军校学员高昂的革命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

黄埔军校在注重三民主义建军的同时,从未放松对于学员的军事教育,着力贯彻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辅而行的原则。在《政治教育大纲草案》中规定,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缎练,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有军事知识,而且身体强健,方能担负将来军队中为革命工作之责任。为此,黄埔军校制定了科学的教育训练科目,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