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石尊

作者:万古同 | 分类:武侠 | 字数:3.2万字

第三章 道术

书名:石尊 作者:万古同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2 11:14

“不知!不知!”

中年男子,摇摇头。

世间万物均可得到成仙,得其术法可窥一二,脱去凡胎肉体,位列仙班;得其道者可知生命真谛,突破枷锁,淬仙入神,纵横宇宙。而神之上便是真假,便是初始,而后才能达到您的境界。那再往上呢?又是何种境界?估计您也不知。

万千世界,道法众多,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强,或尚弱。知者少也,而真者更甚。

吾虽各界授以道法,然到吾前者却寥寥数几。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虽可借器物、丹药、符咒突破,但毕竟是外物,终为外,而内自身强大才是根本。

知者惟简惟易,昧者惟烦惟难。

修者,须修身养性,知其道法,勘破规则,方可成神,来到无忧岛。

寅虽听不懂,但已知道此岛为无忧岛,而此人应该是传说中的神明。顿时,寅激动起来,赶紧上前,去瞻仰下神仙的模样。

这时,中年男人眼神一变,轻声喝道:

“何人!嗯?”随手指向寅的面门,一道青光袭来。

说时迟那时快,寅急忙用拿起口袋中的砚台挡住面门之前,接着青光消失。

大树下,寅被突然的变故顿时惊醒,睁开双眼,看了看手中砚台,见其边掉落一块,并且没有往日的光彩。

“这是梦吗?好真实啊!砚台坏了,是因为那一道青光吗?”寅喃喃道。

“怎会有石尊气息?但为何如此微弱!”无忧岛上的中年男子惊疑道。

寅回来的一刹那,西边某座被冰雪覆盖的大山之下,一颗硕大的眼珠浮于熔浆之上,此时这颗眼珠微微亮了起来,一个沧桑带着惊奇的声音响起。

“贤者的道法!啊?还有石尊的气息!此物不是在与巫罗那几个叛徒之战中毁掉了吗?”

“不对,当时吾看到此砚尽毁,化作星辰之力消散与此星。可能某位贤者用石尊的一丝始源炼制的神器吧。”盘古喃喃道。

“当时,吾已处于虚弱无力之际,无法探查虚实。当年九巫来此调查吾与女娲二人失踪之事,吾已告知其详情,女娲当时为掩盖石尊气息,已把外敌引到墨幽阴系,现仍未有消息。哼!若不是巫罗私通外敌,蛊惑巫礼、巫真,中途灭掉巫朌,来此之后又吸收此界灵气,炼化此界规则,得到吾身造化,力压巫彭众人,众人不敌,危急时刻,巫彭等仙王布下五行困仙阵困住三人,引爆仙婴,将贼人尽数灭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星灵气耗尽,规则尽毁,再无修士。后来天地浩劫,再无修士抵挡,致使众生灵死伤惨重,差点变成死星。仙爆之后,也再无神物气息。当初,吾与女娲本已给予此界生气,传之于法,化之于形,假以时日,便可达仙,突破结界,了吾心愿。哎· · · · · · 历经百万年,好不易凝聚的神力就此消耗掉,可悲可叹!”

熔岩上方回荡着一声叹息。

昨夜的梦,寅感觉既真实又梦幻,甩甩脑袋,不再去想。不过却有几句话印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顺去生人,逆来生仙。炼己无限,修仙有程。

并附有一道一术:道乃生人道,术乃星生术。

“天亮了,赶紧找生地黄!”寅慢慢站起念道。

刚要站起,忽然听到声声鹤唳,寅抬头望去,两只白鹤落于枝头,双颈缠绕,仰视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普照大地,一缕阳光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消失在花草之下。

寅看着太阳,伸了伸懒腰,低头发现一颗长着白色长绒毛,叶基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的植物。经过反复确认,就是他要找的草药。于是,他拿出药锄,小心翼翼的将其挖出来。

草药采完,寅看了了砚台,便将其放入衣服内侧口袋之中,然后背着背篓,下山回家。

没有来时的艰难险阻,没有来时的心事重重,只想急切回家,医治母亲。

唐绍林顿了顿,拿起杯子喝了口茶。

“这就完了?”唐明焕意犹未尽的问。

“这才刚开始,别着急。我说的口干舌燥,喝口茶,休息下。”唐绍林回答。

“爷爷,寅的砚台就是这个?那寅是谁?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唐明焕抛出心中种种疑惑问。

“砚台确实是那块砚台,寅,他是咱们的祖宗!”唐绍林笑笑道。

“骗人的吧?若这个砚台真有您说的那么厉害,那为何我们家族只是如此一般?若寅是我们的祖宗,为何他叫寅,而不姓唐?”唐明焕一板一眼的说道。

“莫着急,牵扯到我唐家秘闻,不得不细说,且这个事情,只能祖孙口口相传,所以你父亲不知道这方面的事!除非事不得已,才能父子相传,不可以文字内容传承下去。这是祖上定下的规矩,为何这样规定,也无从考究了。”唐绍林神情凝重。

第二日,寅回到家,将药草熬制完成,让其母亲服下,三日之后便恢复十之八九。

当然,生活趋于平静,再无外事扰心。寅还会时不时的琢磨在鹤山上醒来时的那句话中的一道一术,但他只知其意不知其解。于是趁着空闲之时,他便去询问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巫医,望能解惑。可惜失望的是,老巫医未给其答复,不过临走之前,老巫医说了句“只可意,不可言。须自悟,无他言”。

寅除了农忙之时,闲暇之际,睡前思考,慢慢研究生人道和星生术。

十年之后,随着年纪渐长,阅历渐多,寅对道术的理解渐渐清晰,慢慢明悟其中的含义。

生人道乃为顺天之道,分四部。

一为初,即孕育生命,一切万物由初而来,因果而结,可为物,可为人,可为兽,可为魂;可为实,可为虚;可为真,可为假。解初可知始源,可生万物本质。

二为圆,即生命周期。宇内外众生,皆有周期。可一息,可一日,可一年,可一世,可一宇。若要破圆,则破桎梏,方得始终,成就永远。

三为缺,即命中劫难。芸芸众生,皆有定数。可为,可不为。受与不受,皆可所为。

四为逝,即遁入轮回,无关乎物、人、兽、魂。逝不是终点,是初的始点。万物消逝,还是万物,只不过换了形态。

星生术乃逆天之术,星生术分上下两部。

上部,星卦之术,知天地万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一运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为天,自中而降为地。无有升而不降,无有降而不升。

下部,永生之术,突破桎梏。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八风之朝,可以卜当时之吉凶。是知休咎灾祥,一气之运耳。

道无作,以道应世者,是事非道。道无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天非自天,有为天者;地非自地,有为地者。

宇内外,道者,存也。术者,呈也。

没有同道之人的指引,仅仅靠寅自身领悟,太过艰难,词语晦涩难懂,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又十年,寅为了年迈的母亲,不得已再次求教于老巫医。白天学习巫医之术,便于照顾母亲。夜晚,闭目冥思,领悟道术。但是,时间的流逝不是他之辈所能阻挡的,寅的母亲最终作古。经历过亲人离别的伤痛,更加坚定了寅向道的决心。

随着经验的积累,加之自身感悟,寅的医术日益纯熟,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巫医,使得周边部落村庄难以医治之人纷纷前来求医。此时,老巫医已离开村落,寅承担起村中医者的责任。

为了更好能够医治更多重病患者,寅一次次的外出寻药。在这期间,他领回一名男童。

寅发现業时,他已饿的不省人事,于是寅把他背回家,用草药调理,喂之饭食,才醒来。后来得知,業与父母逃荒时走散,几日未食,饿倒在地。

因業已无去处,父母踪迹不知,所以就留了下来给寅当药童。業的到来,大大减轻了寅的负担,平时教其医术,偶尔讲道,懂多少、悟多少,看其造化。

再十年,寅已有六十。村里有个古训,人过六旬,不管男女,需要外走他乡,或隐世山林,与村中再无瓜葛,听天由命。虽然在村民看来,六十岁的寅的外貌与三十年并无太大变化,仍如青年时的模样。即是他的医术高超,但也不能违背祖训。

临行前晚,寅向業交代事情,为其解惑,并特别交代与村民和睦相处,竭尽全力医治患者。

“業,可还有未明之处?”寅问道。

“师父,都已知晓,業已记下。您去哪?何时归?”業问道。

“天下之大,四海为家。另外之前给你所讲,你要铭记于心,我也只知其皮毛,讲解我的自身感悟,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领悟。”寅未明确答复。

“除了之前告诉你的生人道,我还有星生术一部。上部,星卦之术,下部,永生之术。念你年龄尚浅,永生之术太过逆天,只传你星卦之术,此术可助你有所作为。”寅接着说。

“师父,我们还能再见吗?”業呜咽道。

“有缘自会相见,不要太过伤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寅慈祥的笑着说。

翌日凌晨,寅携衣物和食物,带着砚台远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