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 分类:悬疑 | 字数:2.2万字

第8章 关注

书名: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作者:红酒花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12-11 12:55

120级吨的K120试车成功后,简化缩小版的K30就更简单了。

相比目前各国的火箭发动机,K120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

它的身上没有密密麻麻的管线,全部尽可能集中,体积也尽可能缩小,技术标准还比同类型低一些,天生就是为了大批量生产准备的。

而按照传统路线,大多是在制造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几年后开始成熟的3D增材打印技术。

不能说谁好谁坏,但简单的结构容易提高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因为有从南机院及其附属工厂调来的高级技师和教授,火箭各部件的制造速度陡然加快。

由于是第一枚实验性质,较少的零件可以直接手工制作,造出来的产品反而会比批量生产更精良。

至于一般而言难度较大的壳体和燃料贮箱,因为火箭直径只有2.5米,完全没有任何技术难点,多的是厂家能制作。

声称自己来开会的唐伟天也赖在了拖拉机厂,以参观和协助指导的名义整天东摸西摸。

郭申发现这个老头不简单,虽然穿着看起来像学术败类,但有极其深厚的航天知识,一问才知道人家的专业是宇航动力学。

林炬知道后眼睛都红了,一位宇航动力学的院士,要是能给他打工那该有多好,可惜差距太大没可能。

这边林炬在琢磨以自己的小身板怎么尝试撬科学院的大牛,另一边舆论却开始起来了。

随着南机院全力投入到火箭和卫星项目中,慢慢有一些细节开始流传了出来。

南机院主要负责卫星,火箭则是与民企联合研制的内容也被人知道。

好事者顺着线索顺藤摸瓜,最后居然发现合作协议里写的名字是新远镇拖拉机厂?

要不是文件是从某位教授邮箱中意外流出,真实性毋庸置疑,但这个结果也太离谱了。

这事很快出现在南机院的学校论坛上,然后就向社会传播。

几天后,一篇标题为“引领民营航天先锋,高校与拖拉机厂合作造火箭”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迅速吸引了大量目光。

刚好林炬这段时间也在水南机院论坛,立刻看到了有关这条新闻的帖子。

原本不怎么活跃的南机院论坛最近关注量暴涨,这条帖子热度直接达到了最高,很多都不是南机院学生,单纯跑过来看热闹。

“这又是哪个自媒体编的沙雕新闻?南机院怎么说也是老工科学校了,咋可能和拖拉机厂合作?”

“开玩笑好吧,学校的附属工厂都至少比拖拉机厂强吧?”

“我觉得好像是真的,我师兄跟他导师好像去拖拉机厂做技术支援了,合作单位确实叫新远镇拖拉机厂。”

“楼上细说”

“细说+1”

“细说+1”

“不是,你们自己去学校官网看啊,都发了三四篇稿子了。”

“什么,正经人谁看学校官网啊。”

……

林炬默默关掉手机,他对这种事其实有一点预料。

当时签协议的时候拖拉机厂还没更名,又因为时间很紧,所以就用了新远镇拖拉机厂的名字。

至于新名字他还没想好,毕竟作为有系统加持注定不凡的拖拉机厂,名字不能太草率。

但此举确实给了吃瓜群众们极大震撼,就连南机院自己的师生每次看到都得捂脸。

然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事居然还引起了航天局的注意。

这天蒋校长正难得勤政,亲自跑到实验室查看卫星研发进度,突然接到了一個电话。

一看号码,平时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蒋校长噌地一下窜到了安静的地方连忙接通电话。

“喂?领导,我是南机院的蒋玉圭啊。”

“哦,最近我听说你们南机院可是做了个大项目啊,不但要搞卫星,还要用自己的火箭发射上天?”

“是有这么回事,不过我们那是小卫星弄着玩的,火箭是跟民营航天一起研发的。”

听到民营航天,电话对面长长地嗯了一声,明显这才是电话的真正目的。

“那个民营航天,是怎么回事啊?”

蒋玉圭连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也难为他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也就是说,虽然这个……拖拉机厂成立比较短,但是人员和设备上确实有造火箭的技术实力?”

“领导,严格来说只是他们的前身是拖拉机厂,现在已经不沾边了。不过我们也肯定经过了详细考察,绝对不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我们的项目也是半公开的,媒体和业内人士只要向我们报备,都是可以参观的。”

这么一番解释,电话另一端的人已经相信了此事的真实性,也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要妄自菲薄,南机院这些年的努力我是知道的,国家刚刚开放航天市场,民营企业这么积极也是好事。

而且四百公斤的卫星也不小啦,我们第一颗卫星也才300公斤,你们的起步很高。

只要你们确实是在认真做事,航天局可以给予一些支持。”

听到老领导最后的鼓励蒋玉圭瞪大了眼睛,隔着电话就鞠躬道谢。

航天局给予支持可不是客套话,而是确实有可能。

华国航天由于起步较晚,运载火箭谱系丰富度和生产能力并不强,而发射需求却是年年攀升。

而且现在航天局在推进大火箭和深空探测项目压力很大,扶持一点民营企业并不算侵害他们的利益。

得到大领导默许支持的蒋校长思考半天,然后指示学校官微发了条博客。

内容是一张几个教授围在半成品卫星面前的照片,配文则模糊地暗示要探索航天。

本来南机院的博客流量不多,结果没多久航天局官方号和几个航天科学院的官微一起组团过来点赞帮忙转发,瞬间就带起了热度。

虽然整个过程都是模模糊糊不清不楚,但这恰好是官方的一贯行为,除非出了结果,否则都不肯给出明确信息。

这下反而引起了网友的兴趣,现在下2014年,大火箭长征五号还有两年首飞,几家未来的民营航天还在襁褓中。

大学研制卫星说实话新闻不少,但自己搞火箭把卫星射上天就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

然后就随着各种小道消息,拖拉机厂开造火箭的事就越传越广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