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成小可怜,玄学大佬掀翻京圈

作者:44而非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4章

书名:穿成小可怜,玄学大佬掀翻京圈 作者:44而非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12-13 20:03

后金兵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明守军抛火球、扔火把烧挖城之敌。当城墙快被挖穿时,袁崇焕亲自带兵用铁索裹着棉絮蘸油点燃,垂下来烧挖城之敌。他的战袍被射破,肩臂受伤,仍旧坚定指挥,不下火线。二十五日,袁崇焕命用西洋大炮,从城上往下轰击,重创八旗军。努尔哈赤对这种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其来源,其特点,其性能,其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炮过之处,死伤一片。官兵害怕,畏缩不前。努尔哈赤亲自督阵,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仔细研究,对宁远守城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朝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后金有一位叫刘学成的人,上书分析宁远之败的原因。他说:“因汗轻视宁远,故天使汗劳苦。”刘学成直言陈明:天命汗努尔哈赤骄傲轻敌,致使兵败宁远。

胜利会腐蚀聪明,权力会冲昏头脑。天命汗晚年,被胜利和权力腐蚀了聪明,冲昏了头脑,犯下错误,吞下苦果。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此后,天命汗郁郁寡欢,陷入苦闷。八月十一日,在沈阳东40里的叆福陵隆恩门(ài)鸡堡忧愤而死。《左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努尔哈赤以兵马起家称汗,又以兵败宁远身死,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瑕不掩瑜。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在晚年有过一些失误,犯过一些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把女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各部统一与社会改革的需要加以指明,把

女真人对明朝专制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的不满情绪加以集中,并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发起者的责任。他在将上述的社会需要、群体愿望,由可能转变为现实,由意向转化为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刚毅沉着、豁达机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组成坚强稳定的领导群体。其时,南有明朝,西有蒙古,东有朝鲜,北有海西。努尔哈赤没有四面树敌,更没有四面出击,而是佯顺明朝,结好朝鲜,笼络蒙古,用兵海西;对海西女真各部又采取远交近攻,联大灭小,先弱后强,各个吞并的策略;进而形势坐大,黄衣称朕,挥师西进,迁鼎沈阳。他通过建立八旗和创制满文,以物质与精神这两条纽带,去组织、协调、聚结、激发女真的社会活力,实现历史赋予女真各部统一与社会改革的任务,并为大清帝国建立和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奠下基石。至于大清王朝奠基礼的完成,还有待于他的儿子皇太极。

努尔哈赤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属相:羊卒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

享年:68岁谥号:初谥武皇帝,改谥高皇帝

庙号:太祖陵寝:福陵(沈阳东陵)

父亲:塔克世母亲:喜塔拉氏,后尊为宣皇后

初婚:19岁结婚,配偶佟佳氏,配偶:16人,皇后(大福晋)叶赫那拉

为元妃氏

子女:16子,8女继位人:皇太极(太宗)

最得意:萨尔浒之战夺得胜利最失意:兵败宁远

最不幸:父、祖被杀害最痛心:杀死长子褚英

最擅长:谋略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崇年:《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

(2)阎崇年:《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阎崇年:《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7 - 崇德帝皇太极(1)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皇太极12岁丧母,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在位17年,52岁去世,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皇太极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时,中国上空有四颗耀眼的明星:一颗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一颗是明崇祯帝朱由检(1611~1644年),一颗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1606~1645年),再一颗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1592~1634年)。这四个人,各代表自己民族或集团的利益,参与了那场空前惨烈而又可歌可泣的政治角逐。最后结局是:林丹汗败死青海打草滩,时年43岁;崇祯帝逼迫皇后自杀、砍伤亲生女儿、走上煤山自缢,时年34岁;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败死在九宫山,时年40岁。林丹汗、崇祯帝、李自成的基业,最后都归了皇太极和他的子孙们。

皇太极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文治:革弊图新

皇太极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有四步高棋:

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以后,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诸生,遭到辽东汉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汉人有的向饮水、食盐中投毒,有的把猪毒死出售,有的拦路击杀单独出行的满人,有组织的武装暴动也此起彼伏。努尔哈赤却没有停止对汉人的奴役和屠杀,继续执行高压政策。结果矛盾进一步激化,人口逃亡,丁壮锐减,田园荒芜,“民将饿死”,寇盗横行。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其父汗的失误之策,适时做出调整:

对汉民: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对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参与军政大计。每逢议事,总问:“范章京知道吗?”遇有奏事不当之处,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量呢?”大家说:“范章京也这么说。”太宗就认可。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宫里进食,看着满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亲,停箸不食。太宗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这桌酒席快马送到范文程家里。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对汉儒:“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大明有人才却不能用,大顺没有鸿儒俊彦,牛金星不过是个举人,而决定大清能否在这场龙虎斗中取胜的关键也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这是后金科举考《清太宗圣训》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族名满洲,建号大清。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清”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不必深究。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政权机构。一是,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又挟制大贝勒代善,废除大汗同三大贝勒并坐制,改为皇太极“南面独坐”,强化君主极权;二是,巩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设立八旗汉军,以管理汉军及其眷属的军、政、民等事宜,并扩编八旗蒙古,加强对蒙古的统辖;三是,创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以专门处理民族事务;四是,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