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杜聿明率两个军乘美国军舰在秦皇岛登陆,当即向人民军队进行攻击,连战山海关、锦州,挑起了 东北的内战。
面对蒋军的进攻,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解放区军民于九、十月间,在同蒲路、上党和平汉路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
晋察冀和绥部队,先后两次击退傅作义部向张家口地区的进攻,歼敌1.2万余人,收复了被侵占的城镇、车站。晋察冀鲁豫军区主力1.2万余人,收复了被侵占的城镇、车站。晋冀鲁豫军区主力3.1万余人在5万余民兵配合下,连克屯留、 壶关、长子、潞城。9月下旬至10月初又在老爷岭和土落滩歼灭缓敌2万余人,击毙敌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活捉军长史泽波及将官27名,歼敌3.5万余人。上党战役结束后,刘邓立一组织了邯郸战役,将北进的国民党3个军保卫在 漳河以北。10月30日,国民党地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领该军及一个纵队万余人起义。
解放区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歼灭蒋、阎、傅军10万余人,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蒋介石从陆上进军东北的计划。
●二、太平洋彼岸飞来“调停人”
在全面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一架载着美国总统特使的银灰色的飞机从华盛顿起飞,开始了跨越太平洋远途飞行。
一位全身戎装,胸前缀着五星上将勋章,高鼻梁,瘦高个的军人,端坐在弦窗前贪婪地望着曾数度穿越的太平洋。他,就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188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的民主党人,曾参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并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陆军参谋长,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五星上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他今年已67岁,按中国话讲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波涛粼粼的大海,成就了他坚韧的个性,广袤宽阔的体平样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大概坐久了,马歇尔倦怠地离开弦窗,躺在了舒适的沙发上。从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庄园到华盛顿的一幕幕立即在眼前浮现……
战后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与苏联争夺全球势力范围的美国政府来说,完全是突如其来的。这并非是由于美国政府对中国情况缺乏了解,而是因为日本投降之快远远超出了美国的预料。
在美国战后对对华政策尚未形成之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不断受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发来的报告:“中国大规模的内战威胁正在增长中”,“大使馆感觉情况已‘几乎绝望’”。而坚持推行援蒋内战政策的驻华大使赫尔利遭到美国国务院内 外的压力,正在考虑辞职。这一切使美国政府不知如何应付。于是急忙命令返美述职的驻地华美军司令魏德迈立即赶回中国,并要求他就中国形势写出书面报告。同时,开始物色合适的驻华使节。
11月20日,白宫受到魏德迈的报告,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国的华北和东北问题,二是关于美国在华的海军陆战队的去留问题。报告中说:“美苏在东北和华北争夺实力地位的斗争已经展开”,而蒋介石政府不仅没有力量占领 东北,并且数年内也没有力量取得在华北的控制。为了美国的全球利益,报告建议应由美国、英国、苏联对东北实行“托管”,直至国民党政府强大到能完全负责和控制东北局势为止。
11月23日,魏德迈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又指出:美国如果要帮助国民党用武力统一华北和东北,那不仅中国“必然卷入自相残杀的战争,以至可能卷入对苏联的战争,而为实现此项政策,肯定要增派远超过现在在该战区的可以动用的美 军”。
11月27日,正在里斯堡庄园悠闲地打点着苗圃的马歇尔接到杜鲁门总统的电话:“将军,您愿意替我去趟中国吗?”
“愿意,总统先生。”他是军人,习惯于根据总统的愿望到任何地点去工作。
12月9日,在旧国务院大楼的会议室里,马歇尔和国务贝尔纳斯、副国务卿艾奇逊、远东事务司司长文森特、助理陆军参谋长核儿等人讨论由文森特起草的对华政策修正意见。修正意见的要点是:美国在国际上承认而且支持国民政府,但 对中国内战不能实行军事干涉;美国将帮助国民镇压把军队运至满洲各港,以便让国民镇压能够在满洲重新建立起行政上的控制;说服蒋介石同共产党进行“和平的政治谈判”;促成由中国主要政党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以和平的方式 达到中国的团结、稳定与民主,结束国民政府一党“训政”等。
“在拟议的国民会议达成临时协议之前,美国将不运输国民政府的军队,诸如到华北地区,因为这样的运输会损及军事上的停火和政治谈判的目标。”文森特在宣讲修正意见时,担心蒋介石会固执已见坚持使用军事手段,便首先发言。
对文森特的讲话,贝尔纳斯当即表示支持。
赫尔则表示反对,他说“应该在军事停战和政治解决进行尝试之前把国民党军队运往北方接管日军占领区。”
政党双方争论不休时,白宫官员送来了美国远东司令部麦克阿瑟将军、魏德迈将军、雷蒙德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远东司令部赞成向华北运输更多的中国军队和遣返日本的基本决定,但执行的时机可以由马歇尔将军选择,以便建 立起一个统一、民主的中国。”
会议很快在远东司令官建议基础上,取得了一致意见。
深谋远虑的马歇尔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他说:“如果共产党政府同意作为看来可被接受的让步,而国民党政府去拒绝妥协,该如何行事?”
贝尔纳斯回答说:“在这种情况下应通知中央政府,我们本来可能给予中国的援助就不给了,……我们将不得不就日本人撤出华北问题直接同共产党协商了。”
“加入共产党政府不同意让步,而国务院政府迁就本政府的观点而作出必要的让步,那将如何行动?”
贝尔纳斯坚定地回答:“我们将全力支持国民党政府。”
这次会议不久,美国政府战后对华政策终于定型。
12月1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对华声明,主张由中国各政治力量的代表召开全国会议,商讨和平团结解决内政的有效办法,并宣布美国政府将排出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纠纷。
苏联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提议召开英、美、苏三国外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
马歇尔非常想得到苏联政府对杜鲁门对华声明的态度,他曾和杜鲁门说“苏联对华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不断恶化的中国形势迫使他12月15日就离开华盛顿。
16日,美、苏、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围绕中国内战和战后世界局势,三国外长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讨论和交涉。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极力想探明苏联政府对美国战后对华政策及马歇尔使命的反映,企图直接与苏、英,特别是苏联就中国问题达成协议,争取素兰支持马歇尔使华时所执行的政策。为了试探苏联的态度,贝尔纳斯在会议的第一天就散 发了杜鲁门对华政策声明,并就马歇尔赴华的基本目的和做法向苏联打了招呼。【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表示有兴趣在会上与他讨论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并表示他希望机会对贝尔纳斯散发的文件进行研究。
在19日的会议上,贝尔纳斯强调,苏联应该支持蒋介石,他说呢“斯大林已经说过,蒋介石是目的中国的惟一的领袖,还不能期望其他什么人能够实现中国的统一。支持蒋介石是苏联的政策,我们将遵循这一政策。”
贝尔纳斯乘机就马歇尔使华试探莫洛托夫:“马歇尔将军将试图说服蒋介石与中共达成一项专门的协定,使之成为避免大规模内战和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途径。”
莫洛托夫回答说:“我认为他是希望这样的,但是要由他自己来讲。”
在21日的会议上,苏方就不干涉中国内政及从中国撤出外国军队问题提出备忘录。
备忘录说:“苏联政府坚持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她认为,外国军队干涉中国内政正导致内政政治斗争的加,并使中国的局势复杂化。”备忘录建议苏联达成谅解:“同时从中国撤出他们的军队,无论如何不迟于1946年1与中旬完成。 ”
当时,没有军队在华人数达成11万多人,苏联的备忘录显然将了贝尔纳斯一军。
23日晚上,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贝尔纳斯。
会谈中,贝尔纳斯急于想知道斯大林对美国对华政策及马歇尔使华的态度。
贝尔纳斯认为,民族利己主义色彩和扩张欲极强的斯大林是绝不会情溢放弃他在中国已获取的即得利益的,但他更清楚地知道斯大林迫切希望美国政府能遵守1945月2月11日美、英、苏首脑在雅加达签定的《雅加达协定》,特别是三国在 战后势力范围的约定。
贝尔纳斯说:“美国一直根据它所理解的美苏两国一致的政策支持着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