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不认命

作者:半夏谷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3章

书名:不认命 作者:半夏谷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8:05

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宣部文艺处长、文讲所主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志主编等职。她以写小说为主,也写散文。著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母亲》、《韦护》、《到前线去》、《丁玲近作》、《我的生平与创造》等。

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位奇人。毛泽东的前妻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后来丁玲在上海大学读书,从瞿秋白等人的口中知道了一些毛泽东的情况。1930年,她在上海从事“左联”工作时,又从冯雪峰的谈话中,听说了一些毛泽东的事情。但她真正与毛泽东的直接会面与接触,却是在她到达陕甘宁边区以后。

1933年,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随即押到南京,被囚禁了3年多。直到1936年秋天,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她才逃出南京。

1936年11月1日,她从西安出发,经过11天的行程,终于抵达目的地。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界、妇女界对丁玲的到来,极表欢迎。

中央宣传部特地举行了欢迎宴会。宴会是在一个四五十平米的大窑洞里举行的,由宣传部长吴亮平主持。洞内共设4席,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周恩来、张闻天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分别在各席就坐。丁玲被邀坐在首席,她感到被温暖抚慰着,被幸福浸泡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到家了,真的到家了。她无所顾忌、欢乐满怀他讲了话,讲了自己在南京的一段生活,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与向往。像一个远游归家的孩子,向父母亲呢地饶舌。

会上,许多领导同志都讲了话,对丁玲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是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文艺表演,李克农、邓颖超站在土炕上清唱《武家坡》,全场气氛甚是热烈。

毛泽东也参加了晚会,他披了件棉大衣,脸刮得很干净。当他走进来的时候,窑洞已经坐满了人。见到毛泽东进来,大家都笑道:主席今天漂亮啦。毛泽东也笑了。他说,他还没理发呢。在晚会上,毛泽东没有讲话,他来只是想轻松轻松,而这种轻松的情绪,或许有益于他的诗兴。

宴会后,丁玲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问她:“你现在打算做什么?”

丁玲爽快地回答:“当兵,当红军。”

毛泽东高兴他说:“好呀!最近可能还有一仗打,正赶得上,就跟杨尚昆他们领导的前方总政治部到前线去吧!”

这样,丁玲在保安仅住了12天,便赴前线去了。

丁玲在前线认识了红军里的许多领导同志,还接触了许多红军干部、战士。她参加了前线的行军、宿营、执勤、作战和做群众工作,经受了初步锻炼,对红军有了感性上的认识。

不久,毛泽东在拍给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赠送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因丁玲一直在前线,未能及时看到。

1937年元旦,她在庆阳看到了毛泽东的这首同后,高兴得忘记了行军的疲劳。丁玲说:“我收到词的几天里都沉浸在快乐之中。”

这年春天,她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到延安,会见了毛泽东。【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毛泽东一边说话一边在一张巴掌大的白色油光纸上,用毛笔以横书格式写下了十行字,未标题目和词牌,也没有落款,这便是几个月前在电报中附上的那首《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技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丁玲望着毛泽东那潇洒流利的笔势,心里十分得意,也十分感激。这首同的上阙,描述了丁玲初到保安受到欢迎的情景,下阙则称赞了丁玲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变化。“纤笔一枝准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是对丁玲及其创作的高度评价。

教丁玲当主任

丁玲带着在前线生活的体验又回到了毛泽东身边,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体会。

毛泽东见到她非常高兴,向她宣布了任职命令:任命丁玲同志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丁玲听到命令,既喜又愁。喜的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这样器重自己;愁的是自己从来没有当过领导,现在与红军战士相处不几天就要当领导,几乎什么都不懂,怎么工作呢?她想找机会写文章,当好新闻记者。于是说:“当主任,我能行吗?”

毛泽东说:“你能行,不会就学嘛!你总愿意学习吧?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想当红军,说明你愿意学习红军,只要肯学,一切都可以学会的。我们闹革命,搞武装斗争,开始也不会嘛!还不是学中干、干中学,慢慢就学会了。”

丁玲喃喃他说:“我是愿意学的,到陕北来什么都要学,可这是要我当领导,当主任啊!”

毛泽东又把声音提高了一些说:“当领导难也不难,只要钻进去什么都好办了。我看当好主任无非是抓那么几条嘛:首先是放下架子,深入实际,团结战士,团结干部,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其次要多动脑子,注意学习别的领导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取长补短,把上级精神吃透,把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再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理论联系实际。”

听着毛泽东的话,丁玲不断琢磨着每一句、每一个字的涵义,在迷茫中看到了光明,在困难时看到了希望。但她还是说:“那就试试吧。”

丁玲带着任职书回到部队,开始了工作。她上任后,工作是异常繁忙的。

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在新形势下要使警卫团适应新的情况,认识历史转折,认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是很艰巨的工作。她认真按毛泽东的嘱咐去做。

丁玲在中央警卫团的任职虽然只有几个月,但在她的一生中却是很重要的。从那时起,她熟悉了干部战士和人民军队,并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领导艺术,为她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因此,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决定她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抗战前线建立功勋。

每当谈起这段经历时,她都带着甜蜜的笑意,怀着欢快的心情说:“我现在仍珍藏着毛主席亲笔签发我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的任职命令,我把它当作激励自己在长征路上不断前进的号角。”

“三八节”有感

1942年3月丁玲搬到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驻地,准备以陕北革命为题村写一部小说。

3月7日晚,《解放日报》编辑陈企霞派人送信来,一定要让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节的文章。于是,丁玲连夜挥就,把当时因两起离婚事件而引起的为妇女同志鸣不平的情绪,一泄无余地发出来。这篇杂文就是《“三八”节有感》。文章替女同志说了几句话,给男同志提了点意见,特别是对那些扔掉“土包子”,另娶年轻、漂亮老婆的男同志提出了一些批评,也反对了一礼拜跳一次舞的人洋洋得意的宣扬。这就得罪了一些人。

丁玲后来回忆道:因为这篇文章,第一次对我提出批评是在4月初的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这时延安各机关已经开始了整风学习。这次会是毛泽东亲自主持,讲了几句开场白。第一个发言的是曹轶欧。她很有条理地批评了《“三八”节有感》和《野百合花》。我还是没有感觉,只奇怪:你曹轶欧不搞文化工作,为什么批评我咧?第二个发言的是贺尤同志。我一向喜欢他,尊重他的,我完全信任他对像我这样的人是充满了善意,不会难为的,因此当他说:“我们在前方打仗,后方却有人骂我们的总司令……”我还望着他笑,满心想他误会到哪里去了,我什么时候骂过我们的总司令呢?第二天我特地跑去看他,叫他老乡,说不打不成相识,我来听他的意见来了。第三天,他到“文抗”来看我,在我那里吃中饭,谈得非常融洽、亲切。参加这次学习会的文艺界的人只有周扬和我,他坐在后面一点,我坐在靠主席台右边,他没有发言。博古同志原是坐在后边的,这时坐到我身边来了,一直坐到散会,还悄悄地问我:“怎么样?”我当时没有一下懂得他问的意思,后来,当我有了一些经验以后,才理解他,我是多么感谢他呵!最后,毛泽东作总结,毛泽东说:《“三八”节有感》同《野百合花》不一样。《“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这期间,毛泽东还找丁玲谈话,说:内部批评,一定要估计人家长处,肯定优点,再谈缺点,人家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丁玲感激毛泽东在会上保了自己,也信服他的指点。

虽然《“三八”节有感》受到批评,但在当时还是和风细雨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党组织对丁玲仍然是信任的、重用的,把她调到“文协”担任整风学习委员会主席。

把这篇文章定为反党大毒草,并且大张讨代,是1957年把丁玲划为右派以后的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