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代号985

作者:卓牧闲 | 分类:都市 | 字数:3.4万字

第四章 “双河人”

书名:代号985 作者:卓牧闲 字数:2.8千字 更新时间:12-08 16:50

中午,韩爱民没有去食堂,而是带刚放学的两个小外甥回家吃午饭。

一区17栋206室,这里是真正的家!

醒来之前屋里全是青苔和烂树叶,门窗不知道是被风吹掉的还是被附近村民拆走的,破败不堪,可现在却恢复了原样。

老爷子是机修工,但老爷子并不老,今年才五十二岁,岁月却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沟壑般的皱纹。他皮肤黝黑,手掌因多年的劳作显得异常粗糙,掌心布满了厚厚的茧子。身上穿得还是那件被汗水浸染过无数次的蓝色工作服,胸口的口袋里插着一支炭笔,方便随时记录维修要点。

即便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但他仍旧保持着勤劳与乐观。听说两个外孙中午回来吃饭,明明车间发了盒饭,他还是带着盒饭回来了,让老伴儿把盒饭里的大排切成两半,分给两个小外孙。

母亲去年底退休的,却没过上游山玩水的退休生活。

厂里现在生产民品,许多订单的交货期比较紧。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老车工。只要车间忙不过来就去帮忙,但只能跟“小集体工”一样拿计件工资。

“晨晨,不能光吃肉,也要吃蔬菜。”

“军军,吃慢点,吃饭要细嚼慢咽。”

看着老爸老妈宠溺军军和晨晨的样子,韩爱民不由想起来小时候家里只要有好吃的,老爸老妈都会留给自己。有时候担心姐姐们偷吃,还要把好吃的藏起来。

再想到老妈退休之后还去车间“打工”,老爸将来退休之后还要去私人开的机械厂上班,全是为了自己,韩爱民眼睛一酸,热泪盈眶。

“爱民,怎么了?”

“没事,眼睛里好像进了东西。”

“我看看。”

“不用,我去水池冲一下。”

韩爱民不想让老爸老妈看出异常,放下碗筷下楼来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洗了把脸,随即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翻看起家里的相册。

老爸老妈都是东海人,支援三线建设的时候来这儿的。

他们当时既是响应上级号召,也是因为没别的选择。那会儿他们想在东海就业很难,想参军更难。如果不来支援三线建设,很可能要“上山下乡”做知青。

正因为如此,他们老两口一直想着能回东海。

如果这不是一场梦,并且一切都按原来的历史发展,老爸老妈会砸锅卖铁帮自己在东海买一套老旧的小房子。用他们的话说虽然户口迁不回去,但在东海总得有个住的地方。

至于自己,接下来的经历会无比坎坷。

厂搬迁时上级想把子弟学校和职工医院移交给地方,一下子移交那么多人,对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个负担。谈到最后,厂里要给地方政府几十万,要给留下的人发三年工资,美名其曰“过渡期”。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厂搬到呈都之后效益并没见好,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甚至要动员干部职工集资共渡难关,自然顾不上留下的这些人。

厂里因为没钱给留下的人发工资违约,地方政府也就无需履行之前的承诺,但也没完全不管,把当时留下的教师都变成了民办教师。

农村的民办教师家里有地,教书育人相当于“副业”,工资再低至少能活下去。985厂的这些教师家里没地,靠那点工资根本无法生存。厂里又没钱,找厂领导没用,大家伙儿只能自谋生路。

记忆中的自己因为活不下去,只能辞掉民办教师的工作去沿海地区的民办学校教书。可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师学历和自学考试文凭随着高校扩招不断“贬值”,加之不善于奉承领导,虽然书教得很好,但最终还是被人家辞退了。只能去给酒厂做销售,去保险公司卖保险,后来又去一家学科培训机构做学科培训……

像大姐和二姐夫等有技术的职工稍微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毕竟大家伙在近乎封闭的深山老林里工作生活了那么多年,早习惯了厂里什么都管的“组织生活”。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让大家走出深山去跟人家竞争,肯定竞争不过。

韩爱民不想再过那样的日子,不想让老爸老妈把微薄的退休工资拿去给自己买房,更不想让老爸老妈退休之后还要出去给人家打工。

如果这一切不是梦,凭借先知先觉,想让老爸老妈过上好日子并不难,当务之急是无论接下来做什么都不能没有本钱!

韩爱民打开抽屉,翻找出存折,看着上面的数字暗想不够啊,看来只能干老本行,要以最快速度赚改变自己和家人生活的第一桶金。

“爱民,你吃不吃了?”

“不吃了,我饱了。”

“这么大人,怎么还吃剩饭。你不吃,我吃!”老韩端着儿子的剩饭,推门走进儿子的房间,边吃边问道:“爱民,厂部门口挂了条横幅,你有没有看见?”

“什么横幅?我没注意。”韩爱民关上抽屉。

“赚钱吃饭,存钱搬厂!”老韩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感慨地说:“好好的厂,为什么要搬?就算一定要搬迁,为什么搬呈都去,搬迁到山城不好吗?”

985厂的干部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但归纳起来主要由四部分人构成:一是当年从援建单位过来的,援建单位是东北的一家军工企业,所以他们大多是东北人;

二是像老爸老妈这样来自东海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三是在985厂建设时从本地招的工;再就是像韩爱民这样的第二代三线人。

在近乎与世隔绝的深山沟里工作生活了那么多年,大多从外地过来的干部职工以及韩爱民这样的第二代三线人都不会说本地话,也不怎么喜欢吃辣。搞得大家伙既不是东北人,也不是东海人,一样不是山城人。别人要是问起你是哪儿的人,总是习惯性说自己是双河人或985厂的人。

尽管不认为自己是山城人,但在山城的深山沟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平时去得最多的城市也是山城,大家都有山城情结。现在上级要求把厂搬到呈都,大家伙不理解很正常。

韩爱民很清楚无论往哪儿搬,厂里的效益都好不到哪儿去,大多干部职工终究要面临下岗,所以对985厂到底搬不搬迁、究竟往哪儿搬并不关心,而是关切地问:“爸,你的关节炎这段时间有没有发,胳膊腿疼不疼?”

“不刮风下雨不疼,只要刮风下雨就疼。”

“疼得厉害吗,要不去大医院看看。”

“风湿病,关节炎,都是老毛病,去再大的医院也看不好。再说有风湿病、关节炎的又不是我一个人。”

厂里患有风湿病、关节炎的职工很多,主要是他们长期在阴暗潮湿的溶洞车间里工作造成的。

看着老爸无奈的样子,韩爱民下决心要赶紧赚钱,看能否让老爸提前退休,好好养养身体,并且要多陪陪老爸老妈,不能让他们再像记忆中那样操劳,一定要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晚年。

正暗暗谋划怎么赚第一桶金,外面传来邻居老王的声音。

“老韩,出事了!出大事了!”

“出什么事了?”

老韩同志既不知道也顾不上儿子在想什么,连忙端着饭碗走出儿子房间。

王师傅同样端着饭碗,站在门口绘声绘色地说:“你想都想不到,炮车的挂钩竟然断了!要不是你女婿留了个心眼儿,用钢丝绳栓上加了道保险,今天出厂的两门炮有一门就要掉进山沟里,搞不好会砸死人!”

“挂钩怎么会断,你怎么知道的?”

“厂里现在个个都知道,保卫科有两个人受了伤,正在医院包扎。杨厂长和军代表刚去现场,你家贵山开车送杨厂长去的。”

施贵山是韩家的小女婿,在小车班做司机。

老韩同志大吃一惊,急切地问:“海山没事吧?”

“海山没事,我下班回来时遇到钱主席,钱主席说你家海山这次立了大功,厂里接下来肯定要表彰!”

“人没事就好,表不表彰无所谓。”

韩爱民走出房间,犹豫了一下问:“王叔,谁受伤了,伤得重不重?”

“保卫科的两个经济民警,应该伤得不重,不然早安排车送他们去大医院了。”

“伤得不重就好。”韩爱民终于松下口气,走过去轻轻拍拍军军的肩膀:“别玩了,晨晨,你也别玩了,走,我们去学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