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作者:有利又有币 | 分类:女生 | 字数:6.5万字

第十章

书名: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作者:有利又有币 字数:1.1万字 更新时间:12-08 14:39

后来啊,武则天竟然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女子,在唐朝这样的男尊女卑时代,她可真是人生的赢家啊。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听着李清歌讲述未来之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虽然这是未来的事情,尚未发生,但他对李清歌有一种莫名的信任,觉得她的话十有八九能成真。

“真没想到,这个武媚娘,后来竟然成了独揽大权的女皇帝,武则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霸气十足!”李世民感叹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想起武媚娘那妖娆的身姿和狡黠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

“哼,我虽承认女子能走到这一步确实不易,但唐朝是我们李家的天下,怎能容忍外姓人,尤其是这种乱政的女人,来窃取皇位呢?”李世民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甘。他无法接受一个女人竟然能够篡夺李家的江山,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看李治这小子,现在还不能急着立他为太子,我得再观察观察。”李世民沉吟道。他目光深邃,凝视着殿下的群臣,仿佛在寻找着什么答案。虽然暂时没有储君,国家根基可能会有点动摇,但草率决定也不是对大唐负责的做法。他必须慎重考虑,选出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储君。

“武媚娘,我非得找到她除掉不可,这女人留在世上,就是个祸害!”李世民想到这里,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够穿透一切障碍,直视着武媚娘的藏身之处。他决心要除掉这个祸患,以免她日后对大唐造成更大的威胁。

李世民突然宣布:“李治年纪还小,不能立为太子,其他人也不合适,储君的位置就先空着吧。”他脸上神色严峻,显然很不高兴。这个决定让群臣们感到意外和不安,他们纷纷议论起来,猜测着李世民的真实意图。

“陛下,储君之位不能长久悬空啊,这对朝局不利!”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态度有变,心里既疑惑又不甘。他生怕储君之位落到别人手里,对长孙家不利。因此,他急忙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你想抗旨吗?”李世民瞪了长孙无忌一眼,怒气已经写在脸上了。他无法接受有人质疑他的决定,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时刻。

“臣不敢。”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发怒,声音都弱了几分。他赶紧退了下去,不敢再多说一句。他知道李世民的脾气和威严,不敢轻易触碰他的底线。

“不要再多说了。”李世民冷冷地说了一句,长孙无忌只好唯唯诺诺地退下。他心中充满了不甘和疑惑,但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他知道李世民的决定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李世民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有主意了?之前还想立李治呢,现在又改变主意了。】群臣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他们纷纷猜测着李世民的真实意图和背后的原因。

【历史记载的不一定都是真的,但大势所趋可能就是这样。李治后来还是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人心中暗自嘀咕着。他们知道历史的走向并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但也无法预测未来的具体细节。

【李世民生气也是正常的。小孩子哪里懂什么国家大事?暂缓立储也是合情合理的。】有人为李世民的行为辩解着。他们认为李世民是在为国家大局着想,不愿意轻易做出决定。

【朝局稳定,李世民自然有他的打算。如果最终还是要立李治为太子,那也得慎重考虑。】有人这样分析着。他们知道李世民是一个明智的皇帝,不会轻易做出决定,一定会慎重考虑各种因素。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清歌,心里叹了口气:“可惜啊!如果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我肯定会立他为储君。虽然他志在闲云野鹤,但把江山交给他,我也能安心。”他心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赞赏和惋惜。他知道李清歌是一个有才华和智慧的人,如果能够成为他的儿子,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储君。

“可惜他不是我的儿子。”李世民心里又叹了口气,眼神微微暗淡下来。他知道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李清歌并不是他的儿子,他无法将江山交给她。

“这件事先放一放吧,我回去再好好想想。时候不早了,我也累了,退朝吧。”李世民宣布道。他站起身来,准备离开大殿。他知道这个决定需要慎重考虑,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退朝!”内侍高声宣布道。百官们虽然对李世民的怒气感到疑惑,但储君之位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于是纷纷散去。他们知道李世民是一个明智的皇帝,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只有长孙无忌,脸色阴沉地离开了大殿。他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决定去找长孙皇后商量对策。

“今天朝上的事情真是出乎意料。”长孙皇后也对李世民的举动感到惊讶。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承乾并不成器,其他儿子也平庸无能,而李治虽然有些才华,但年龄尚小,并不足以担当大任。因此,她对李世民的决定感到十分困惑。

“陛下的心思难测啊,储君之位虽然重要,但我们长孙家的兴衰也系于此。我不能不争取。”长孙无忌说完,长叹一声。他知道自己必须争取储君之位,否则长孙家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

“这件事先不急着动手,承乾不成器,其他儿子也平庸无能,李治或许最终会成为储君。既然陛下发怒了,我们就先等一等时机再行动吧。”长孙皇后也叹了口气。她知道自己的身体日渐衰弱,承乾立为储君的希望渺茫。而李治虽然有些才华,但年龄尚小,并不足以担当大任。因此,她决定先等一等时机再行动。她相信只要有机会,长孙家一定会再次崛起。

“哎,现在看来,也就这条路能走了。”长孙无忌叹了口气,眉宇间流露出无奈与挣扎。他深知储君之位的重要性,更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心中那份不甘却让他难以轻易放手。他抬头望向窗外,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

这事儿要是放在平常,就像个不起眼的序曲,轻轻一带就过去了。然而,因为太宗的犹豫与迟疑,储君的位子就这么暂时搁置了,像一块巨石悬在每个人的心头。朝堂之上,百官们各怀心思,却都默契地保持着沉默,不敢轻易触碰这个敏感的话题。

第二天,李清歌像往常一样坐着轿子进宫。按规矩,四品的官儿是没资格坐轿的,但这可是太宗给的特别恩典。轿子外,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然而轿子内的李清歌却懒洋洋地躺着,仿佛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她身穿一袭淡雅的衣裙,发丝随意地披散在肩上,眼神中带着几分慵懒与随性。

突然,她看到魏征脸色不好看,瞅了她一眼。那眼神中似乎带着几分不屑与冷漠,让李清歌心里有些纳闷。然而,她性格懒散,不愿多事,也就没当回事,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他一眼,便继续闭目养神。

“走吧。”李清歌对轿夫说了声,轿子便应声而动,继续前行。轿夫们步伐稳健,轿子轻轻摇晃着,仿佛带着李清歌穿越在时光的隧道中。

魏征看着这一幕,心里更加不满。他性格耿直,是典型的守旧派,对李清歌这种懒散、不拘小节的态度十分看不惯。他觉得李清歌根本配不上太宗的恩典,更不配坐在那顶御赐的轿子里。

“停!”魏征突然大声喝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愤怒与不满。

李清歌抬手示意轿子停下,轿子转了个弯,面对着魏征。“魏大夫,您这是什么意思?”李清歌懒洋洋地问,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烦。她并不想和魏征多纠缠,只想赶紧进宫去。

“程将军威风凛凛,可惜推荐的红薯种植法并未带来大丰收,恐怕陛下和洛阳的百姓都要失望了。”魏征冷冷地说着,眼神里满是不屑与嘲讽。他又瞥了李清歌一眼,“陛下御赐的轿子,丞相您坐着可还安稳?”

以前太宗赐给李清歌轿子的时候,魏征就极力反对,说李清歌的德行配不上这待遇。然而最终他还是没能阻止太宗的决定,这让他对李清歌更加厌恶。他觉得李清歌就是一个只会阿谀奉承、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李清歌疑惑地看着魏征,心里有些郁闷。她不知道魏征一大早哪来这么大的火气,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红薯的收成如此不满。她绞尽脑汁想了想,突然记起一件事。现在这个时节,饥荒已经开始了,而且大唐似乎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李清歌心里一紧,但表面还是保持着那份淡泊与随性。她想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安之若素吧。到了朝堂上再商量对策也不迟。

“挺好的嘛,魏大夫要是喜欢,也可以请陛下赐您一顶。”李清歌斜眼看着魏征,悠闲地说。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戏谑与调侃,仿佛并不把魏征的嘲讽放在心上。

“魏某不会那些阿谀奉承的本事,自然没这福气。但人在做天在看,只希望程将军这轿子坐得安稳。”魏征继续说着,脸色依旧不好看。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冷峻与决绝,仿佛对李清歌充满了敌意。

李清歌无语地看着魏征,感叹他性格直又倔。她不想继续纠缠这些小事,便又吩咐轿夫继续向大殿前进。轿夫们应声而动,轿子再次稳稳地前行在宫道上。

魏征则是一脸冷峻地跟在后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不满与敌意。他觉得李清歌就是一个只会享受、不会为国家着想的人。然而他却不知道,李清歌虽然表面懒散随性,但内心却充满了智慧与谋略。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太宗高高在上地坐着,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情绪,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丝忧虑。百官都低着头,默不作声,仿佛都在等待着一场风暴的到来。

“陛下,如今饥荒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都涌向了洛阳,路上死伤无数。”一位大臣站了出来,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悲痛。他的话语像一把刀,刺破了朝堂上的寂静。

“而且蝗灾又起,百姓辛苦耕种的庄稼大多被毁,再这样下去,只怕到处都是饿死的人了。”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无奈。他的话语像一股寒风,吹散了朝堂上的温暖。

“陛下请速作决断,不然洛阳将成为难民的聚集地,城外的百姓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求与期待。他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朝堂上的黑暗。

群臣纷纷上奏,却都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他们都知道这场饥荒的严重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它。他们看着太宗,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无助。

太宗端坐在龙椅上,表面平静内心却如沸水般翻滚。群臣说的这些,他何尝不知道?但红薯刚刚收获,只能暂时缓解洛阳的困境。难民如潮水般涌来,这点粮食又能救得了多少呢?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

国库虽然还有些余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场饥荒。

“传旨,即刻起设立粥棚,开仓放粮,并从国库拨出五百万两银子用于赈灾。”太宗略加思索后,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与决绝,仿佛已经做好了决定。

他心里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但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必须尽快解决这场饥荒,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太宗真是慷慨啊,一次饥荒就拨出五百万两银子赈灾,开国以来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赞叹着太宗的慷慨与大方。

【不过这样的效果恐怕也只是暂时的,填饱肚子容易,但长久的生计怎么解决呢?】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思考着这个问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

【国库的钱财都来自百姓的税收,现在不断往外支出却不见进账,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最终还是会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的。】又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担忧着这个问题,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重与悲痛。

【太宗虽然慷慨但后宫恐怕也得跟着节俭过日子了吧!】一位女官在心中默默猜测着后宫的情况,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关切。

【其实这事儿也不难解决饥荒嘛继续种红薯就是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这个建议,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随意。然而他却不知道,红薯的种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些受了国家恩惠的难民也应该让他们劳动以报答国家的恩情。】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这个建议,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严肃与认真。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些难民已经疲惫不堪,他们需要的是休息与帮助,而不是更多的劳动。

李清歌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这些想法,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谋略。她知道这场饥荒的严重性,也知道太宗的无奈与焦虑。她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太宗听到李清歌的想法后,也渐渐有所领悟。他看着李清歌,眼神中充满了赞赏与期待。他知道李清歌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他相信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场饥荒。

李清歌的主意挺实在,她缓缓说道:“咱们得赶紧开仓放粮救急,同时鼓励老百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劳动来稳定国家。这样一来,既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又能为国家长远打算。”

“这话说得对啊,给别人鱼吃,不如教他怎么钓鱼。太宗皇帝心里肯定也明白这个理儿。这些难民因为饥荒流离失所,但他们可不是啥废人,都有手有脚的,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重新站起来。”一位大臣点头赞同,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特别是那些年轻力壮的难民,个个都是能干活的好手。国家先设粥棚救济他们,让他们有个缓冲,然后可以组织他们开荒种田来回报社会。种红薯啊,这玩意儿两个月就能收成,既快又稳。”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两个月的时间,太宗皇帝肯定能想办法凑齐粮食。要是这都做不到,那皇帝这位置坐得也太虚了点儿。”另一位大臣笑着打趣道,但话语中却透露出对太宗的信任与期待。

“国家和老百姓啊,那就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水可以载船,也能翻船一样。太宗皇帝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也会用丰功伟绩来回报他。”李清歌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深情与感慨,仿佛已经看到了国家与老百姓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此时的太宗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李清歌的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惊讶于李清歌的见识与智慧,更感动于她对国家与老百姓的深情厚谊。他连连点头:“对对对,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教人捕鱼比直接给鱼吃强多了,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想当年,太宗皇帝也在琢磨怎么治国理家,但这话却没说出来过。现在看来,李清歌说的才是真道理,国家和老百姓就得这么相辅相成。他心中对李清歌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看向李清歌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温柔与期待。

“李清歌这家伙,别看她平时懒洋洋的,脑子可不比朝廷里的那些谋士差。”太宗皇帝心里头那个高兴啊,他觉得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个宝藏,一个能够为国家带来无限可能的宝藏。

“有李清歌在,我就像多了个全能军师似的。她几句话,就帮我解决了大半的烦恼。”太宗皇帝在心中默默念叨着,对李清歌的信任与依赖也愈发深厚。

然而,就在这时,太宗皇帝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开始担心起蝗灾来:“这蝗灾啊,真是个头疼的问题。”今年的庄稼全毁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就算再种,也得等明年。可蝗虫要是再这么闹下去,就算有再多的良田,老百姓也得饿肚子。

太宗皇帝眉头紧锁,思前想后,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他看向群臣,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然而,群臣们也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清歌。他心中更加确信,这个家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信,只要李清歌愿意,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解决蝗灾的办法来。

李清歌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注视,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暗自嘀咕:“太宗咋老盯着我看呢?不会是又想让我给他出主意吧?哎呀,红薯的事儿就够我头疼的了,我可不想再掺和这蝗灾的浑水了。”

然而,尽管心中有些不情愿,李清歌还是无法忽视太宗皇帝的期待与信任。她开始认真思考起蝗灾的问题来。她回想起自己曾经听过的一些关于蝗虫的知识,突然灵光一闪:“对了,蝗虫其实是可以吃的!”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李清歌自己都有些惊讶。她赶紧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向太宗皇帝说道:“陛下,臣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蝗灾的问题。”

太宗皇帝一听这话,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啥?蝗虫能吃?”这在唐朝可是个新鲜事儿,他从未听说过有人吃蝗虫的。

“没错,蝗虫不仅能吃,还健康美味呢,我可不是瞎说的。”李清歌一本正经地说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地吃蝗虫的场景。

太宗皇帝看着李清歌那认真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与期待。他想了想李清歌之前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于是也就相信了她。

“哈哈,有趣,真是太有趣了……”太宗皇帝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带着几分惊喜与愉悦。他转头看向尉迟敬德:“尉迟将军啊,剿蝗的事儿就先放一放吧。现在咱们的重点啊,还是得防着突厥人。至于这蝗灾嘛,就交给李清歌来处理吧。”

太宗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蝗灾被解决的景象。而群臣们听到太宗皇帝的话后,也都纷纷点头赞同。他们相信,只要有李清歌在,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唐太宗来说,抵御突厥的侵扰,那无疑是头等大事之一。他时常站在城墙上,凝视着远方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决心。他知道,突厥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太宗皇帝真是有远见,他不打算用兵力去对付蝗灾。”旁边的一位大臣议论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太宗的敬佩。

“不过,太宗的心思也是时明时暗的,现在大唐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困难,不知道他能不能妥善处理好。”又有一位大臣担忧地说,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感到十分焦虑。

说到烤蝗虫这事儿,太宗可能还真没想到过。其实啊,不光是蝗虫能烤,田里的庄稼、园子里的蔬菜、山里的野味,哪一样不能串起来烤了吃呢?李清歌,这位身材修长,眼神中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女子,心里默默想着,回味无穷。她仿佛已经闻到了那烤肉的香味,看到了星空下人们围坐一起撸串赏夜的欢乐场景。

太宗听了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的思绪飘回了过去。那时,他常常狩猎,亲手剥皮烤肉,那味道可比平时吃的饭菜香多了。他心想,蝗虫或许也能像野味一样,鲜美可口呢。

于是,太宗对群臣说:“各位爱卿,朕有个想法。我们平时狩猎得来的野味,都是烤了吃的,加点盐就美味无比。烤食的乐趣,远超过日常饭菜。蝗虫也是野味的一种,朕想试试烤蝗虫的味道,如果能吃,那就全国推广烤蝗虫,既能解决饥荒,又能控制蝗灾。”

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万万不可啊!”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蝗虫能吃,万一吃出问题来,可就是大祸了!”另一位大臣也紧跟着劝阻。

“陛下,请您三思啊!”群臣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他们显然对太宗的这个想法感到十分震惊和不解。

李清歌在心里嘀咕:“这群人真是杞人忧天,烤蝗虫能有啥毒?先拿老鼠试试不就知道了吗?这美味他们没尝过,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妙处。”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对群臣的无能感到有些鄙视。

“贞观大帝,可是个善于纳谏、振兴大唐的明君,怎么今天朝堂上这么多庸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李清歌继续腹诽,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不屑和无奈。

不过,她心里也暗暗高兴:“太宗的想法和我真是不谋而合,他的智慧远超群臣。”她看着太宗那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期待。

太宗似乎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小子,既夸我又自夸,到底啥意思?”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自负,但在这件事上,确实比群臣更有远见。

“无妨,我们可以先在宫里试试烤鹅,看看是否安全无害,再推广到全国。”太宗决定道,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陛下,蝗虫能否食用尚无定论,还是谨慎为好啊!”有臣子再次劝阻,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和担忧。

朝堂上再次响起反对的声音,太宗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扫视了一眼群臣,心中涌起一股无名的怒火。

“你们这群无能之辈,只会阻扰朕行事!蝗灾如此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如何安抚民心?”太宗怒斥道,他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震得群臣心惊胆战。

“你们可有更好的办法?”太宗目光如炬,群臣顿时噤若寒蝉。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

“既然没有良策,蝗患又刻不容缓,那就按朕说的办!”太宗斩钉截铁地说。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和决心。

群臣面面相觑,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知道,太宗一旦做出决定,就绝不会轻易改变。

“退朝!”太宗一声令下,群臣纷纷退去。唯独留下了李清歌。她有些惊讶地看着太宗,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又留我?这皇帝到底啥意思?莫非……”李清歌心里犯起了嘀咕。但很快她又摇了摇头:“应该没什么恶意吧,不然怎么会留下我这么个女人呢?宫里佳人那么多他不找,偏偏留我,真是耽误我逍遥自在啊!”李清歌心里虽然不满,但也只能腹诽几句罢了。她看着太宗那深邃的眼眸,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她知道,这位皇帝的心中一定有着更大的谋划和远见。而她,也愿意成为他身边的智囊和助手,共同为大唐的繁荣和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程爱卿啊,朕这想出来的烤蝗虫的主意,你觉得能不能行啊?”太宗皇帝刚踏入内殿,就急不可耐地问起了李清歌,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仿佛一个急于展示自己的孩童。

李清歌一听,心里微微一愣,随即看向太宗,心里琢磨着:【这不就是我之前想的吗?岂止是可行,简直是绝妙,还能让大伙儿爱上吃蝗虫呢!这太宗皇帝,还真是有我的心思呢。】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太宗和我真是越来越心有灵犀了,他做的很多事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这皇位真不是白坐的。】李清歌心中暗自赞叹,对太宗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

【我在朝堂上还没吱声呢,太宗就已经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真是奇了!】她心中暗自嘀咕,对太宗的洞察力感到惊讶。

【看来陛下的治国之道是越来越精进了,真是值得庆贺啊!】李清歌心中暗自庆幸,能遇到如此明君,实乃三生有幸。

李清歌心里转得飞快,但嘴上说的是恭维皇上的话:“陛下英明神武,您的决策自然是顺应天意,深得民心。微臣深信,这蝗虫之患很快就会被您解决掉的。”她的声音温婉而坚定,充满了对太宗的信任和敬仰。

太宗笑着点了点头,看着李清歌说:“爱卿言之有理,化害为利,确实是妙计啊……”他的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对李清歌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

李清歌心里又犯嘀咕了:【我刚才说的那些,真的能让太宗这么高兴吗?】她有些疑惑地看着太宗,心中充满了不解。

【难道陛下他……喜欢男的?那我以后可得小心了,我可是更喜欢女人多过男人啊!】她心中暗自嘀咕,对太宗的性取向产生了莫名的猜测。

【还是说,人都爱听好话,连皇上也不例外?】她心中暗自琢磨,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太宗看到李清歌的表情变化,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怀疑自己有龙阳之好。李承乾的事情已经让他够烦心的了,这种误会他可不想再有。不过太宗毕竟是大度之人,没有跟李清歌计较这些。他心中暗自叹息,对李清歌的误解感到无奈。

太宗话锋一转,说起正事来:“程爱卿,朕知道这次蝗灾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昨天御花园里都发现了好几只蝗虫。皇宫里都这样了,民间的情况可想而知。可各地官员上报的都说粮食充足,可洛阳那边难民成堆,这明显就是报喜不报忧嘛。这些官员就知道夸大功劳,掩盖过失,风气越来越坏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对官员的欺瞒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

说到这里,太宗叹了口气,满脸忧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李清歌听着,心里直犯嘀咕:【这些官员离洛阳那么远,哪里知道真实情况啊,上报的时候自然是怎么好听怎么说了。说真话怕惹皇上不高兴,夸大其词才是保命的招数啊!】她对官员的虚伪行为感到不满和鄙视。

太宗似乎能听见李清歌的心声,暗暗佩服他虽然不直接参与朝政,但看问题却一针见血,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心中暗自赞叹,对李清歌的洞察力感到惊讶和赞赏。

【太宗这眼神咋回事?咋这么暧昧呢!】李清歌心中暗自嘀咕,对太宗的眼神感到疑惑和不安。她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试图掩饰自己的不自在。

【可怕,以后还是离他远点好!】她心中暗自决定,对太宗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

太宗也知道这个误会不好解开,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他心中暗自叹息,对李清歌的误解感到无奈和遗憾。

“程爱卿啊,对于这种官员欺上瞒下的行为,你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啊?”太宗问起了李清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信任。

李清歌微微一愣,随即想了想,说道:“陛下英明神武,自然能想出好办法来。微臣才疏学浅,不敢随便乱说。”她的声音温婉而谦逊,充满了对太宗的尊重和敬仰。然而,她的心中却在继续吐槽。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啊!】她心中暗自嘀咕,对问题的复杂性感到无奈。

【前两天孟令声那家伙也虚报粮食产量,说有五百万旦,其实才两百多万旦,虚报了一倍多呢!】她心中暗自愤怒,对孟令声的虚伪行为感到不满和鄙视。

【上面的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学坏。这饥荒的严重程度,恐怕远超陛下的想象啊!】她心中暗自忧虑,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和不安。

太宗听到孟令声的事情后,大吃一惊,随即怒不可遏。孟令声一直以清廉著称,没想到也会干出欺君罔上的事情来,真是难以置信。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失望,对孟令声的背叛感到痛心疾首。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让它蔓延下去!一定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太宗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整顿朝纲,还天下一个清明世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太宗心里明白这事情不容易办,但还是顺着话题,试着将心中的疑虑缓缓道出。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却又藏着难以言说的忧虑。说完后,他又转头看向李清歌,那目光中似乎在寻求一种共鸣,或是在等待她能说点什么,为他解开这心中的谜团。

李清歌,一位温婉而聪慧的女臣,她身着淡雅的官服,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她深知太宗的疑虑,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轻声问道:“陛下,臣听说孟令达一直以清廉著称,没什么私心杂念。陛下突然提起他,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她的声音柔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敏锐。

她心里暗暗琢磨:【我本来以为这事儿能瞒过太宗,没想到他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看来,我得更加小心了。】她的眼神闪烁,心中五味杂陈。

【再看太宗的表情,好像有点不对劲,情绪波动挺大的。真是伴君如伴虎啊,帝王的心思,真是深不可测。】她心中暗自感叹,对太宗的复杂心情感到一丝无奈。

太宗听到“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心里虽然觉得有点夸张,但脸上没表现出来,他继续刚才的话题,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孟令达上奏说国库有五百万旦粮食,实际上只有二百万旦,亏空了三百万旦,这可是大半的数目啊!”

说到这,太宗的脸色沉了下来,明显很生气。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被背叛的愤怒,仿佛那三百万旦粮食的亏空,就是对他帝王威严的挑衅。

“他居然用假话来骗我,凭空多出三百万旦粮食,要不是我亲自去查,还真以为有这么多的粮食来制定国策呢,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我一定要严惩他!”太宗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李清歌在旁边听着,嘴上劝慰着太宗,心里却在吐槽个不停。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担忧。

【太宗这么做,未免太冲动了。孟令达在民间声望不错,突然杀了他,恐怕会引起朝局动荡。更何况,杀人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啊!】她心中暗自叹息,对太宗的决定感到一丝不满。

【他现在这么生气,可能是因为粮食数目不实,心里着急。但杀人可不是好办法啊!太宗这孩子,以前挺聪明的,怎么现在又犯糊涂了。】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太宗的忧虑和不解。

……

太宗看着李清歌,没说话。他贵为皇帝,居然被一个臣子在心里暗暗讽刺,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他静下心来想了想,才觉得刚才的决定确实有点冲动。孟令达虽然有过错,但也不至于死罪。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疲惫和无奈。他看向李清歌,仿佛是在寻求一种安慰或是理解。

“也许,他本意是好的,只是因为粮食数目太惊人,让我措手不及。我本来以为国库里的粮食足够灾民吃一年,没想到只能撑半年。要是再遇到旱灾水灾,那可怎么办啊?”太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和迷茫。

李清歌看着太宗这样,也认真起来。她深知太宗的忧虑,也明白这个国家的未来都压在他的肩上。她轻轻地回答道:“陛下,臣愚钝,没有什么好计策。但现在也只能一步步来。陛下不要担心,饥荒不是一天形成的,浮夸之风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除掉的。陛下您是天命所归,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庇佑。福祸总是相依的,好运一定会来的。”

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仿佛是在给太宗注入一股力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信任和敬仰,让太宗感到一丝温暖和安慰。

李清歌说完,心里还在想:【浮夸之风,早就有了,太上皇那时候就有了。太宗才即位两年就发现这个问题,也算是件好事。但不知道他整治的效果会怎么样。】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

【看太宗现在的态度,好像已经不想杀孟令达了。孟令达虽然欺君,但杀了他也没用,反而会让大家更害怕说真话。】她的心中对太宗的改变感到一丝欣慰。

“是我急躁了,这件事得慢慢处理。我岂会怕那些蝗虫和旱灾!”太宗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仿佛是在向自己宣誓一般。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和勇气。

然后他又看向李清歌说:“程卿,对于孟令达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期待和信任,仿佛是在寻求李清歌的智慧和帮助。

李清歌看着太宗那期待的眼神,心中暗自感叹:【怎么什么事都问我?太宗现在这么依赖我吗?我说的都是些没什么实质性的话啊。】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太宗的无奈和自嘲。

【难道,太宗就喜欢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他的兴趣还真特别。】她的心中对太宗的喜好感到一丝好奇和不解。

尽管心中吐槽个不停,但既然太宗问了,李清歌还是得回答。她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种温婉和智慧:“陛下圣明,这件事如何处理,全凭陛下圣裁。臣深信陛下英明,定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仿佛是在给太宗注入一股信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