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作者:有利又有币 | 分类:女生 | 字数:6.5万字

第九章

书名: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作者:有利又有币 字数:1.1万字 更新时间:12-08 14:39

几乎是出于本能,李世民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太子府快步走去。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映照出他坚毅的面容和紧皱的眉头。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急切,仿佛预感到即将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

当他刚推开房门,一股浓烈的茶香和戏腔的婉转之音扑面而来。只见太子李承乾正坐在那里,悠然自得地听着一群伶人唱戏。在他旁边,还坐着一个容貌姣好的伶人,那伶人面带微笑,身姿婀娜,与太子之间的距离极近,显得颇为亲昵。他们的互动充满了暧昧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疑虑。

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变得像铁一样冰冷,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失望和愤怒。他快步走到李承乾身边,冷冷地责问:“李承乾,你在干什么!”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怒火。

“阿爷,我……”李承乾抬起头,看到突然出现的李世民,心中一惊。他慌乱地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而那个伶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花容失色,瑟瑟发抖地站在一旁。

此时的李承乾,身穿一袭华丽的锦袍,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彰显着他的尊贵身份。他的头发整齐地梳起,用一根金簪固定着,脸庞英俊而略显稚气。然而,此刻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迷茫和慌张,完全没有了往日的自信和从容。

那个伶人则身着一袭淡雅的戏服,上面绣着精致的花朵,她的肌肤如雪,面容姣好,一双美目顾盼生辉。她的头发如瀑布般垂落在肩头,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她站在那里,身姿婀娜,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此刻,她的脸上却写满了恐惧和无助,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李世民用手指着李承乾,许久都说不出话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和痛心,仿佛眼前的这个人已经不再是他曾经寄予厚望的儿子。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说道:“乾儿,朕对你太失望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让人心生怜悯。

哎呀,早就料到的事情,现在还在这里纠结。李承乾本来就不适合这个太子之位,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就算他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又怎么样,没有品德就是没有品德啊。看看,你李世民也是一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李清歌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暗自吐槽着。她身穿一袭素雅的长裙,长发如瀑般垂落在肩头,脸上带着几分淡然和冷漠。她的眼神清澈而锐利,仿佛能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

“传朕的旨意,将东宫幽禁起来,没有朕的旨意,不准任何人去探视!”气恼之下,李世民冷冷地下令,但他终究还是没能下定决心废黜太子。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对李承乾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又不忍心彻底放弃他。

哎呀,当朝天子,你李世民怎么这么优柔寡断啊,看看,不到最后关头你都不能废立太子。如此偏爱,也难怪太子被调教得这么没用。算了算了,这本来就不是我能管的事情,我还是安心当我的咸鱼好了!李清歌在心中暗自想着,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

李世民看到他屡次提及这件事,知道大概李承乾这个孩子终究是真的要造反了。但因为喜爱长孙皇后,还是决定再给太子一次机会。颁布完命令之后,李世民就和李清歌一起离开了。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映照出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

“阿爷,我错了阿爷,我错了阿爷!”李承乾半蹲在地上,脸上带着几分悔不当初的神色。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仿佛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而,已经失望至极的李世民,没有回头看一眼,而东宫的大门,也随着李世民离去的背影,慢慢地关闭了。

“阿爷,我错了,我错了阿爷……”李承乾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着,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悔恨。他的脸上挂满了泪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他缓缓站起身来,看着紧闭的大门,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助。

“混账东西!这真是胡闹!”在路上,李世民还严厉地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仿佛要将心中的怒火全部发泄出来。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朕要废了他!”李世民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李清歌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仿佛已经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皇上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刚才不说,在我面前说想干什么呢。难道是等我来说让他废太子吗?这个李世民,真是矫情啊!太子都这样了,不废真的等他造反吗……李清歌看着李世民愤怒的样子,心中暗自思忖着。她的脸上依然带着几分淡然和冷漠,仿佛对这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

“陛下无论做什么,微臣都支持陛下的决定!”李清歌嘴上说着得体但又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废话。她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敷衍和无奈,仿佛对这一切都已经感到厌倦。

……

李世民无奈地摇摇头,这个李清歌,到了这个时候还能这么漠然。看来他对权力确实没有什么兴趣。他抬起头,看着天空中飘浮的云朵,心中充满了感慨。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他坚毅的面容和深邃的眼神。

“罢了,这件事其实和你没有关系!”李世民说道,突然摆摆手,示意旁边的太监过来。“陛下。”太监恭敬地应道,等着皇上开口。

“蛊惑太子的伶人罪孽深重,图谋危害江山社稷,立即赐死!”李世民冷面说道,从这看来,应该是对李承乾的这件事还没有甘心。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决绝,仿佛要将一切罪恶都彻底铲除。

“是!”太监接到命令之后,就去办理这件事了。阳光洒在太监的身上,映照出他匆忙的身影。

哎呀,这也太血腥暴力了!这个伶人也真够倒霉的,终究成了权力的牺牲品。这个李世民,病得不清啊!也不知道这个李世民脑子是怎么想的,对自己的儿子这么偏袒,对一个小小的伶人,说杀就杀!看看,就算是仁政治天下,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血腥基础上的,果然,帝王统治下,人命就像草芥一样,这个李世民,我还是尽量不要招惹为好。李清歌看着太监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思忖着。

李世民非常无奈地听到了他的心里话,在李清歌的眼中,自己现在又成了一个滥杀无辜的君主。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仿佛对这一切都已经感到厌倦。但他知道,作为一个帝王,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如果不这样做,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如果伶人不死,皇室肯定会出现丑闻,和人命相比,自然是皇家的安稳更重要。他也不想大开杀戒,但也没有别的办法。算了,我也能理解你,作为一代君王,肯定有很多事情必须要有所取舍,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选择。这样想想,幸好不是我,没有这么多琐碎的事情让我烦恼。看看还是我的咸鱼生活好,往那一躺,一天就过去了,家里家外的事情都不需要我操心,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就这个李世民,什么时候放我回去,太阳,真的有点晒人啊。

“程爱卿今天陪朕这么久,也确实辛苦了,爱卿先回去吧。”李清歌刚吐槽完,李世民忽然想到了什么,开口让他回去。阳光洒在李世民的身上,映照出他疲惫的面容和深沉的眼神。

哎呀,真神奇啊!刚才还在吐槽这个李世民不放我回去,现在刚一吐槽完,他就放我回去了,真神奇啊。不得不说,李世民有时候还是挺贴心的,我刚想到这一点,他竟然默默地就给我办好了。这样就挺好的,如果能一直保持这样,就更好了!李清歌心中暗自想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她缓缓地转过身,朝着自己的住处走去。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映照出她孤独的身影。她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无奈,仿佛对这一切都已经感到厌倦。但她知道,自己必须要坚强地面对这一切,因为这是她的命运。

到了第二天,朝堂之上,李世民当众宣布废黜太子。当时李世民登基还不到两年,这个决定一出,整个朝堂,顿时沸腾了起来。

“陛下万万不可!”“陛下三思啊!陛下,现在正值陛下登基两年,首要的任务是国家的安定啊!”

…………

这事儿一敲定,朝堂上的大臣们一个个跟被晴天打了个响雷似的,心里头那个震撼啊,简直能把魂儿都给震飞了。他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愕与不解,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梦幻般的变故。

李世民高高地坐在龙椅上,身着明黄龙袍,威严而庄重。他的眼睛往下一扫,那帮大臣们就像被秋风扫过的落叶,个个心里直打鼓,猜不透他老人家心里到底在想啥。李世民心里头那个盘算,深得像口井,谁也摸不到底。他的面容沉静如水,却隐藏着翻云覆雨的手段和深不可测的城府。

以前吧,他还对这事儿犹豫不决,现在可好,说干就干,这皇帝的心思,比那九曲十八弯的河流还难捉摸。不过话说回来,废掉承乾这个软弱无能的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毕竟,承乾的软弱和无能早已在朝堂上传得沸沸扬扬,他真不是当皇帝的料。大臣们心中虽有惋惜,但也明白这是为了大唐的未来着想。

承乾一被废,大伙儿就开始琢磨,这太子之位会落到谁头上?泰王子?李世民可疼他那个胖儿子了,又是长孙皇后生的,宠爱程度可想而知。但世事无常啊,历史书上写着呢,最后坐上那把交椅的是治,这也是命啊。大臣们心中各有盘算,但谁也不敢轻易表露心声。

清歌在一旁默默盘算着这些,她的眼神锐利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她身穿一袭淡雅的衣裙,举止间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突然,李世民开口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程爱卿,你昨天跟我去太子府,所见所闻,给朕详细说说,承乾该不该废?”这一问,把清歌给问懵了,她压根儿没想到皇上会点她的名。

“哎哟喂,李世民这是心里有数了,还故意这么问,是想让我当那黑脸包公啊!”清歌心里头那个苦啊,但面上还得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陛下,微臣以为,废储这等大事,微臣怎敢妄加议论?还是陛下和众位大臣一起商量着来吧。”她的声音清冷而坚定,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气息。

李世民见她这么说,似乎还不打算放过她:“程卿但说无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莫名的光芒,仿佛想看透清歌内心的真实想法。

“陛下,您这是非要把我往火坑里推啊!父子之间的事儿,干嘛扯上我呢?我这可是躺着也中枪啊!”清歌心里头那个无奈啊,但嘴上还是得客气,“陛下,微臣真的没什么可说的,废立之事,全凭陛下圣裁!”她的话语中带着一种淡然与超脱,仿佛对朝堂上的纷争并不在意。

李世民见她还是这么打太极,就摆手让她别说了。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但也明白清歌的难处。群臣一看李世民单独问清歌,都惊讶得不行,私下里议论纷纷:“程将军最近可是圣眷正隆啊!”“可不是嘛,她弄出的高产粮食,可是咱们大唐的福音呢!”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清歌的羡慕和敬佩。

李世民坐在上面,听着下面的议论,心里头已经有了主意。他深知朝堂上的纷争和暗流涌动,但也明白必须做出决断。“朕意已决,从今天起,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了锅。大臣们纷纷站出来劝谏,但李世民心意已决,摆摆手说:“不用再说了,朕意已决。”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小宦官应了一声,就匆匆离去了。他心中明白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李世民这一决定,算是彻底把承乾给踢出局了。他心里头清楚得很,玄武门之变的教训还在那儿摆着呢,哪能再让子孙后代重蹈覆辙?至于储位归谁,他自有打算。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深邃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唐未来的盛世景象。

清歌呢,心里头倒是挺淡定的。她想着:“李世民啊李世民,你就算想让我闲着也不可能了。我这身本事,你肯定是想好好利用一番的。”但她也乐得清闲,毕竟朝堂上的纷争可不是她想要的。她向往的是那种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群臣们见李世民这么决绝,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纷纷散去。他们心中各有盘算,但谁也不敢轻易表露心声。清歌也悠哉游哉地回了府,这事儿对她来说啊,就跟没发生过一样。她坐在花园中的石凳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花园中花香四溢、绿树成荫,仿佛一片人间仙境。她心中暗自庆幸:“李世民今天没留我下来加班,我更是乐得自在。”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仿佛已经忘记了朝堂上的纷争和烦恼。

对清歌而言,这真是一大幸事。她站在朝堂的一角,目光淡然地扫过那些议论纷纷的大臣们,心中却是一片宁静。她深知,这朝堂之上的风起云涌,与她并无太大干系,她所求的只是能在这乱世之中,保住自己的一份安宁。

李世民刚踏入寝宫,长孙皇后便拖着病弱的身子跟了进来。她脸色苍白如纸,但眼神却坚定如铁,仿佛要用这最后的力量,为自己的儿子争取一线生机。

“陛下,您看臣妾这身子,本不该多走动,但实在是放心不下承乾,就过来了。”长孙皇后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李世民一听就知道她是为承乾求情而来,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无奈。

“皇后,你的身体不好,怎么还跑来了?朕记得两天前答应过你什么吗?”李世民温和中带着一丝无奈,他看着皇后神色焦急,心里已经明白了大半。他知道,长孙皇后一直把承乾视为心头肉,如今看到他即将被废,怎能不心急如焚?

“陛下,您难道忘了您说过的话吗?承乾他毕竟是您的嫡长子,臣妾的心头肉啊。就算他犯了错,也请您念在臣妾的份上,让他留在东宫吧。黔州那种苦寒之地,他从小娇生惯养,怎么受得了啊!”长孙皇后说着说着,声音都带上了哭腔。她一想到自己的儿子要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痛苦的样子,心中也是一阵酸楚。他知道承乾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失望,但看到长孙皇后如此痛苦,他也不禁有些心软。

“承乾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成器了。整天只知道和戏子玩乐,说话也没个分寸,把皇家的脸都丢尽了!”李世民一想到承乾的所作所为,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恨铁不成钢地看着长孙皇后,希望她能理解自己的苦心。

长孙皇后愣住了,她没想到事情会严重到这个地步。她的眼里满是不敢相信和痛苦,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他怎么会变成这样!”长孙皇后说完这句话,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手帕上又染上了鲜红的血迹,仿佛是她心中痛苦的象征。

李世民心疼地拍着她的背,安慰道:“皇后啊,你要保重身体啊。别为了这事太操心了。”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心疼,他知道长孙皇后一直把承乾视为生命的全部,如今看到她如此痛苦,他也感到十分难过。

“臣妾怎么能不操心呢?可事已至此,或许让他远离京城才是最好的选择吧。”长孙皇后虽然心有不甘,但也知道李世民的决定不会轻易改变。她侍奉李世民多年,深知他的性格刚强果断,一旦决定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

她喃喃自语着:“儿孙自有儿孙福,臣妾也不能护着他一辈子啊。”说完,她神情恍惚地告退了。她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和无力,仿佛随时都会倒下。

李世民看着她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长孙皇后的心情十分沉重,但他也明白自己作为皇帝的职责和使命。他必须为大唐的未来着想,不能为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而毁掉整个江山。

皇帝的决定一出,民间顿时哗然一片。百姓们纷纷议论着承乾被废的事情,都在猜测新太子的人选。而朝廷上下的官员们也都在关注着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们各怀心思,分成了不同的派系。

第二天的朝会上气氛异常严肃。大臣们都在等着看皇帝如何决定新太子的人选,但谁都不敢轻易开口说话,生怕触怒了龙颜。他们都知道李世民的性格刚强果断,一旦决定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

这时魏征站了出来,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既然已经废除了承乾的太子之位,那么就应该尽快立新储君以稳定朝局。”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仿佛是在为整个朝廷的未来着想。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他顺着魏征的话说道:“魏卿说得对啊,这件事情确实应该尽早解决。”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欣慰和赞赏,他知道魏征一直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大臣。

然后他转头看向群臣问道:“那么你们觉得谁能够胜任这个职位呢?”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期待和询问的光芒,仿佛在等待着大臣们的回答。

【哼!李世民这家伙真是狡猾啊!他明明自己已经决定好了,却故意用魏征来试探我们的口风。】清歌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她虽然是个女子,但在这个男权至上的朝代里,她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李世民的赏识和信任。她深知李世民的心思和计谋,也明白他为什么要用魏征来试探大臣们的口风。

【不过话说回来,立储君确实是件大事,关系到朝廷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清歌又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她知道储君的人选对于整个朝廷来说都至关重要,一旦选错了人,就可能导致整个朝廷的动荡和不安。

【而且皇上刚登基不久,突厥和其他叛党都对我们虎视眈眈。早点立下储君也可以断绝他们的觊觎之心。】清歌在心里默默地分析着形势。她知道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大唐需要一位英明的储君来稳定局势和安抚民心。

清歌在心里默默地想着这些事情,但她并没有说出来。因为储君的人选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个乱世之中保住自己的一份安宁和幸福。而大臣们则不然,他们各怀心思分成了不同的派系,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不休。

李泰想要争夺储君之位,而无忌则更看好治。大臣们也因为各自的利益纷争不断,整个朝廷都充满了暗流涌动和勾心斗角的气息。但治毕竟年幼,所以李泰暂时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不断地拉拢人心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就在这时,李泰突然站了出来。他发誓说道:“父皇,儿臣深知您的忧虑。儿臣虽然无能,但只有一个儿子。我愿意亲手除掉他以传位于治弟!”他的声音坚定而决绝,仿佛是在向整个世界宣告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这句话一出,整个朝野都为之震惊。大臣们纷纷议论着李泰的狠心和决绝,都在猜测他是否真的会为了皇位而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而清歌也在心里暗暗地嘲讽道:“李泰这招可真是够狠的啊!不过二十年后皇位如果真的到了他手里,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做出更过分的事情来呢?他终究还是逃不过世人的指责和唾骂啊!”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冷漠和淡然的光芒,仿佛是在看着一场与自己无关的闹剧。

在那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李泰的话语如同暗流涌动,表面上的和煦与内心的狡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眼神闪烁着,仿佛藏着无尽的算计,那是一种深藏于心的狠劲,让人不寒而栗。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他怎能轻易相信眼前这个人?即便是自己的儿子,那份对权力的渴望,也让他心生戒备。他想起了李清歌,那个总是能洞察人心的女子,她的眼神清澈,仿佛能穿透一切虚伪。

李清歌站在一旁,心中暗自摇头,对李泰的做法充满了不屑。她穿着一袭淡雅的衣裙,发髻高挽,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与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形成了微妙的对比。她的目光在李泰身上停留了片刻,那是一种混合了失望与洞悉的眼神,仿佛能看透他所有的伪装。

“说实在的,我也想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治毕竟是他亲弟弟。但百年之后的事,谁说得准呢?他的话,哪里能轻易相信?”李世民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和沉重。他望向窗外,那里有一片翠绿的竹林,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儿子们为了皇位自相残杀,那样的悲剧,我绝不允许再发生。”他的语气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多亏了李清歌的提醒,李世民才没有被李泰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他回想起李清歌那日的话语,如同冷水一般浇灭了他心中的犹豫之火,让他瞬间清醒。李清歌的话语,总是那么直接而深刻,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胡闹!李治也是我的儿子!你的儿子,也是我的孙子!这种事,我绝不允许!”李世民怒不可遏,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震得众人耳膜生疼。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李泰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他原本以为,凭借着自己在百官中的声望,以及父皇对自己的宠爱,足以让他稳操胜券。然而,此刻面对李世民的愤怒,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父皇,我错了,我是一时情急说错了话,以后再也不敢了。”李泰的声音里带着颤抖,他跪在地上,头低得不能再低,仿佛一只待宰的羔羊。

“你最好记住今天的话。”李世民冷冷地说了一句,他的眼神如同刀锋一般锐利,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直视李泰的内心。经过李清歌的提醒,他仿佛看穿了李泰的内心,感到一阵后怕。毕竟是亲生骨肉,他差点就被李泰的表象所迷惑。

群臣见状,纷纷私下议论起来。他们之中,有人惋惜李泰的失势,有人则庆幸李世民的明智。

“李世民以前那么宠爱李泰,现在居然不立他为太子。”一位大臣低声说道。

“李世民可不是傻子,宠爱和养虎为患是两码事。”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想想杨广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呢,李世民肯定是怕李泰当了太子会变成第二个杨广。”一位老者感叹道。

“李世民能成为千古一帝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看人看得很准。”一位年轻的大臣补充道。

李清歌站在一旁,听着群臣的议论,心中暗暗佩服李世民的睿智。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那是一种对真正智者的敬仰。她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勇气,更因为他那颗能够洞察人心、明辨是非的心。

李世民也心有余悸地想着李清歌的提醒,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铸成大错。他望向李清歌,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他知道,是李清歌的提醒让他看清了李泰的真面目,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朝堂上的事情还是老样子。然而,关于立太子的事情却始终悬而未决。李世民看着群臣议论纷纷的样子,心中也有些犹豫。他知道,立太子是一件大事,必须慎重考虑。

“关于立太子的事情嘛……”李世民见大家议论纷纷的也没有个结果出来呢就开口问道,“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啊?”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着,带着几分期待和询问。

长孙无忌突然站出来说道:“陛下啊我觉得李治是个不错的人选呢!他勤勉又谦逊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他的语气坚定而充满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李治成为一代明君的景象。这其实也是长孙无忌自己的小算盘啦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嘛亲情上自然比李泰要亲近得多了而且他和李泰关系也不好皇子里面也就只有李治能指望得上了。

“可是李治还年幼啊……”李世民有些犹豫地说道。他确实担心李治年幼无法胜任储君之位。

“陛下放心好了!李治虽然年纪小但是已经很懂事了只要好好教导他一定能够胜任储君之位的!”长孙无忌信心满满地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李治的信任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李治未来的辉煌。

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话心中也有些动摇。他望向群臣发现除了李泰和长孙无忌两派的人之外其他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他们似乎并不关心立谁为太子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

“其他皇子虽然年纪大些但是名声都不太好……”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他确实对其他的皇子并不满意他们的名声和品行都让他感到担忧。

“这么看来的话李治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啊!”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知道立李治为太子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和不满但是他也相信只要好好教导李治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而且相比于其他的皇子李治确实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大殿之上,群臣纷纷点头,私下里小声议论着。眼前的情形,虽然有几个像李恪这样的皇子,年纪相仿,但他们一个个都不爱学习,显得平庸无能,越发让人失望。相比之下,李治性格敦厚,又勤奋好学,比起其他太子候选人,似乎更加出色。只可惜,他年纪尚幼,这成了最大的遗憾。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心急如焚。他自幼聪明过人,文治武功皆有所成,怎么儿子们一个个都不成器呢?“唉,我李世民英明一世,怎么儿子们就这么不争气!”他暗自叹息,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想到自己虽有治国之才,但子孙似乎没继承到这份优秀,他不禁担心起大唐的未来。难道真要落入妇人之手?他心中涌起一股不甘和愤怒,“养了这么多儿子,到头来能帮上忙的没几个,真是白费了我一番苦心。”

这时,李清歌站在一旁,她身穿一袭淡雅的宫装,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聪明伶俐的气息。她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偷偷看向李世民,眼神中满是同情与忧虑。李世民心思细腻,立刻察觉到了她的心思,仿佛能听见她心中的声音。“我的儿子们怎么就没有一个能像我的呢?”他心中苦涩,回想起自己这些年南征北战,忙于国事,疏忽了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变得放纵不羁,他不禁感到一阵悲哀。

大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李清歌的目光落在那些光影上,心中却是一片混乱。她想起自己曾经对李世民说过的“大唐将操于妇人之手”的话,不禁有些懊悔。她知道李世民一向重视男尊女卑的观念,对于女子干政更是深恶痛绝。但她也清楚,武媚娘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威胁,她不仅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还巧妙地利用自己的魅力影响着朝政。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男子,女子干政乃是大忌,怎么可能真正主政?她这话太过荒谬了。”李世民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不屑和愤怒。但说到自己晚年昏聩,他却有些动容。他承认自己晚年确有疏忽,但绝未至于拒谏饰非。他沉思片刻,决定以后要多听听李清歌的意见。他觉得李清歌虽然年轻,但见识不凡,说的话也不乏真知灼见。他要把她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警醒自己。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要重用李清歌。他相信她的聪明才智和敏锐洞察力一定能为大唐带来新的希望。而李清歌呢,还沉浸在午后游玩的想象中,完全没察觉到李世民的心思。她只觉得自己应该为大唐的未来尽一份力,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李治这孩子性格敦厚,又好学不倦,我看他可以立为太子。”李世民对群臣宣布道。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已经做出了最终的决定。长孙无忌立刻上前表示支持:“陛下英明,李治定能不负所望。”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李治成为太子的那一天。但李清歌心里清楚,长孙无忌此举更多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她知道长孙无忌一直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支持李治成为太子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李世民大为光火。李清歌无意间提到的“狎后母”三字,触动了他的逆鳞。他怒不可遏地拍打着龙椅的扶手,“后母乃朕之妃嫔,岂容他人轻侮!”他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在大殿中回荡,让所有人都感到了他的愤怒和威严。他觉得自己一生光明磊落,怎会有如此不肖之子!如果李治真的为美色所惑,迷恋他的妃嫔,那简直是荒唐至极!这样的庸才,怎能继承他的大统!

他越想越气,对武媚娘的怨恨也油然而生。他觉得这个妖妇不仅迷惑了他的儿子,还妄图祸乱朝纲。他绝不能让她得逞!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除掉这个祸患,为大唐的未来扫清障碍。

而此时的武媚娘,这位奇女子,正身处感业寺中。她初为才人时便已展现出非凡的魅力,竟能先后迷倒两代帝王。她不仅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还巧妙地利用一封书信让李治急赴感业寺相会。她的心中充满了野心和欲望,她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想要成为大唐的真正主宰。

感业寺的钟声悠扬而深远,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武媚娘站在寺院的窗前,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她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辉煌。她知道自己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但她也清楚自己的智慧和手段足以应对一切。

最终,她不仅俘获了两位帝王的心,还掌握了朝政大权。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子的智慧和能力并不亚于男子。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感叹她的非凡手段与智慧。而李清歌等人,也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见证这位奇女子的崛起和辉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