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王纲好有型啊,海盗让他当大佬,他居然不肯,故意激怒海盗杀了他……朝廷得报,非常重视这件事,就在王纲被杀的地方,替王纲立了庙,再查询烈士遗孤,终于发现了正在禾山读书种田的王彦达。
圣上有旨,烈士遗孤王彦达,根正苗红,快点儿来朝廷做官。
王彦达这时候也已经是三十六岁的中年人了,接到这道命令,老泪纵横,说:用自己父亲的性命,给自己换取个官位,那我还是个人吗?
遂上书,曰:痛父以忠死,躬耕养母,麄衣恶食,终身不仕。
从此号秘湖渔隐,流连于山水烟霞之际。
隐士的生活原本蛮有味道,可是临到了王纲的孙子那一辈,也就是王彦达的儿子王与准时,又出事了。
这个师妹很给力
如前所述,王纲七十岁的时候,儿子王彦达才十六岁。也就是说,王纲是在五十四岁那年,才有的儿子。这固然证明了王纲学道有成,别人都抱孙子了,他才刚刚有儿子。但这桩晚育典范,却又同隐居有着莫大的干系。
隐居山林,笑傲烟霞,这日子哪儿都好,唯独没有邻居。
没有邻居,就意味着找不到女生。
正是因为不容易找到女朋友,所以王纲直到五十四岁,才有了儿子。而他的儿子王彦达,同样也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于是如何能够在荒山野岭中找出一个女生来,就成为了王彦达至关紧要的人生课题。
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史载,王彦达于原始森林之中,发愤不辍,矢志不渝,到处张贴征婚小广告,终于找到了一个女生,于是喜结连理,生下了儿子王与准。
王与准这小朋友却是绝顶之聪明,爷爷和父亲两代人辛苦收集来的藏书,他一翻就懂,之后他就扛着行李卷儿,出山寻师,拜在一位赵先生的门下,苦读《易经》——这本书他是不需要读的,因为他爷爷王纲从道人赵缘督那里学到了占筮之术,传给了他父亲王彦达,他父亲又传给了他。
所以王与准学习起来丝毫也不费力,赢得了赵老师的欢心,同样也赢得了赵老师妹妹的芳心暗许。
于是王与准就娶了老师的妹妹,这可是地地道道的师妹。
这个师妹很给力,婚后三年,连生了三个儿子,大宝智商平平,唯二宝王杰,却是承袭了王家的家学渊源,自打吃奶的时候就泡在书堆里,摆明了将来定然会有一番出息。三宝还在吃奶中,不清楚未来会有什么造就。
眼见得学生成了自己的妹夫,赵老师就对王与准说:徒儿啊……不对,是妹夫,妹夫啊,你听为师之言,你满腹才学啊,如果就这么躲在乡下,每天扛着锄头耕田种地,太可惜了。考没考虑过出山做个领导,嗯?
王与准却笑道:老师此言差矣。差在哪里呢?做官这种事,那是说不尽的郁闷啊,即便你不与人争权夺利,却奈何不得你身在官场,挡了别人的财路,每日里患得患失,哪比得上读书种田更快乐?
见王与准这样说,赵老师也就不再提这事了。
但是在乡下种田,一样也少不了麻烦。对王与准来说,他最大的麻烦,就是会占筮的技能,被太多的人知道了。于是乡人络绎不绝,上门求告:小王在家吗?帮我算算我家母鸡,这两天咋就不下蛋了呢?又或者:小王,你过来帮我算算,昨天我掉地上一根针,你帮我算出来在哪里。没过多久,县令也派人来了:小王在家吗?帮县太爷算一算,县太爷什么时候升大官、发大财啊……
王与准受不了了,就当众烧掉了爷爷王纲传下来的占筮书,并当场发誓:
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这书一烧,麻烦更大了,因为他得罪了县太爷。
县太爷闻知王与准烧书拒算,勃然大怒:听没听说过灭门知县?你一个小民百姓,县太爷让你算卦是瞧得起你,你竟然敢跟县太爷摆谱儿。那就别怪县太爷也跟你不客气了,随便找个罪名,打掉王与准犯罪团伙,这事不难吧?
县太爷正要动手,这边王与准却是占无不验,早就算计到了县太爷会打击报复,当即脚底抹油,逃入四明山的石室之中,藏了起来。县太爷派了好多人上山搜捕,也没把他搜出来。
就这样,王与准躲藏在石室里,眨眼间就躲藏了一年。
一年之后,朝廷来了使者,带了更多的人马进山,这一次,哪怕是王与准钻进了老鼠洞里,也要把他掏出来。
强迫你当官
实际上朝廷派出来的使者,也并非专冲着王与准来的,而是前来寻访隐逸人才。县太爷为了报复王与准不算卦之仇,就在使者面前忽悠曰:我们这里还真有一个隐逸人才,叫王与准,此时正躲在四明山的老鼠洞里。你猜他为啥要钻进老鼠洞呢?因为啊,这个王与准,他实际上是个持不同政见者,不承认现今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啊,对我们大明政权充满了刻骨的仇恨,认为咱们大明的政权是暴力取得的,没有经过民众授权,是非法的……
叫县太爷这么一忽悠,使者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这个异见分子王与准,他有没有家人?什么?有三个儿子,好,立即给我把这三个小朋友逮起来。然后调集兵马,大举搜山,不把这个异见人士从老鼠洞里掏出来,绝不收兵!
浩浩荡荡的官兵们,举着灯笼火把进山了,开始地毯式搜索,务须擒获王与准。这下子王与准傻眼了,只好从这个洞再钻进另一个洞,可是钻来钻去,最终被搜山的士兵发现了。
站住,不许跑!逮住这个反政府人士……士兵们蜂拥而至。王与准撒腿飞逃,后面士兵的呐喊声惊天动地,逃过一道山涧时,后面的士兵齐齐地猛吼一声,王与准心里一害怕,脚下打滑,就听嗖,吧唧,哎哟哟妈妈呀,我的脚啊……王与准跌伤在山涧下面。
士兵们兴高采烈地绕路下到涧底,将王与准捉住,用一只大箩筐装了,抬到了使者面前。使者立即开堂刑讯,惊堂木重重一拍,啪!大胆王与准,你因何仇视大明政权,公然反对皇帝的英明领导?
王与准吓了一跳:没有啊,怎么会有这种事?我连皇帝是谁都不知道,又有什么理由反对他呢?
嗯?使者怒容满面:还敢撒谎,你若不是反动分子,为何要钻到四明山的老鼠洞里?
你说这个事啊……王与准放下心来:还不是因为我不愿意给县太爷算卦惹出来的祸,说起来这事也都怪我,你说我好端端地放着地不种,给人算什么卦呢……遂一五一十地把他和县太爷结怨的经过说了一遍。
使者听了,再悄悄派人一打听,发现事情的经过果如王与准所说,都是知县在恶搞。虽然是恶搞,可这也怪王与准自己,怪他显摆自己的本事,惹来了麻烦。于是使者再次升堂:反动分子王与准,虽然你并不反动,可是我这边已经派出了军队,搞得四乡五里沸沸扬扬,哦,闹半天我让知县给耍了,你说你让我这个使者的脸往哪儿搁?
王与准小心翼翼地看着使者的脸:那么依大人的意思……
使者道:我的意思再也简单不过了,横竖你得给我一个台阶下,至少让我把这次出动军队的账目报了。听明白了没有?
王与准苦着脸道:大人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说让我好歹接受一个官职,也好让大人在皇上那里有个交代。可是大人你看看我的脚……我的脚本来好端端的,可是在这次抓捕中跌下山涧,侥幸没死,却成了残疾人士,如果大人你推荐一个瘸子出山做官,这岂不是更没法跟皇上交代?
说得也是……使者搔搔脑壳,忽然之间眼睛一亮:有了,王与准,你虽然是残疾人士了,可你还有三个儿子啊,尤其是你的二儿子,那小兔崽子我见到了,聪明绝顶啊,读书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长大了肯定比你更有出息。如果你答应让你家二宝王杰,挂名做个邑庠弟子员,长大了科举当官,那我今天就饶过你。
王与准咬咬牙:大人一片好心,我王与准不能不领这个情啊,那就依大人你的意思吧。
由是王家二宝王杰,替老爹出山,这已经是王家的第四代人了。按说以这个孩子的聪明智慧,科举中拿个名次不在话下,可是这孩子最终还是榜上无名,终老山泉,这又是怎么搞的呢?
大家一起玩裸考
因为跌下深涧,摔坏了脚,王与准逃过了做官之劫。于是他说: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遂自号石遁翁。
而他家二宝王杰,也自号槐里子。
这个称号又是个什么名堂?
原来这二宝王杰,家门口有棵大槐树,于是就替自己起了这么个怪名。但因为他是诗书世家,所以被乡人尊称为槐里先生。这小先生还不到十四岁,就已经将四书五经并宋朝的诸位大儒著作,背得滚瓜烂熟,当地的教育口负责官员算准了这小家伙必然会在科举时高中,将他视为重点生栽培。
所谓栽培,就是由当地推荐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大明立国之初的怪规矩,学子是不允许随便报名的,必须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政审合格之后,再行推荐。
单以王杰的才学而论,参加科举拿个名次,应该是不在话下的。但谁料得到,临到考试的时候,还是出事了。
话说自打有人类以来,不择手段的争名逐利就已经成为了常态。如王纲、王彦达、王与准这一连三代人都淡泊名利者,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