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怎惹了风华

作者:骨惑 | 分类:女生 | 字数:3.9万字

9 09

书名:怎惹了风华 作者:骨惑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5:48

郝泰带了三个年龄不一的男人来。最老的看着像五十岁,另外两个看着四十上下。按照郝泰的说法,这三个都是丐帮的兄弟,拳脚工夫了得,可惜被对头废了功夫,如今退出江湖,想过平凡人的日子。但是丐帮么,都是一群乞丐,君不见副帮主马大元都只住农家小院,何况这些排不上号的成员。

行走江湖是个风险超高的活,按照郝泰的说法,这三位都算幸运的,好歹保住了性命。现在唯一的麻烦就在于丐帮一时间找不到安置三位退隐成员的地方。

丐帮弟子的生活来源主要为三种:第一,乞讨。百分之七十的中下层成员都以此为生。第二,工作收入,包括保镖看家护院助拳等等,由于丐帮弟子的形象,所以该项上的收益总体来说比如别的门派。第三,集体经济。主要的净衣派,负责经营一些丐帮的产业。是的,丐帮也有自己的产业,就像少寺山的农田几乎都归少林寺所有,丐帮的团头也是历史悠久,免不了置办些产业,不过丐帮弟子不善经营,勉强能养活鳏寡孤独。第四,来自江湖同道的资助,比如两个人不打不相识,觉得脾气性格投契,经济条件好的见了经济窘迫的便拿出金银之物送给他,还会顾忌别人的面皮做出“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的模样。这等好事比较少。

“虽然洪老哥、盖老哥和王老哥没了内力,但他们的拳脚工夫没丢下,等闲无赖绝不是他们的对手。你们父女独居,洪老哥他们还可以照看你们的安全。”大约怕康敏拒绝,所以郝泰极力推销三人的优点。

郝泰带来这三位,最老的那个叫洪泰山,年轻点的一个叫盖大熊,一个叫王猛,听着没丁点主角气息,感觉就是那种出场就被主角拍一掌“啊”声就死的炮灰。

三人资历、年龄、武功各不相同,唯有两点,一是三人祖籍皆是信阳,二便是三人都不愿意做那每月领粮米不干事的“废物”。无奈信阳丐帮弟子众多,一个萝卜一个坑都填好了的,他们初来,又失去了武功,一时半会儿没地儿安置他们。上面一层层推下来,推到了郝泰身上,郝泰苦思了许久,想到了康家妹子。

“我这三位兄弟虽然没了工夫,但一把子力气比普通庄稼汉强多了,干活绝不会比别人差。”郝泰信誓旦旦的对康召说。

康召拱手对三人见礼,请三人坐下,又提起茶壶给他们倒茶,被郝泰一把抢过:“康伯你坐,我们年轻人在,哪能让你倒茶。”自个儿摆好茶碗,挨个倒了五碗茶,放下茶壶冲康召笑。

康召轻咳两声,有些抹不开面。“那个……三位好汉之前种过地吗?”

郝泰满怀希望的看着自己三个同门。

洪泰山摸了摸胡子,摇头。盖熊默默无语。王大猛想了想:“仿佛记得小时候种过,阿爹犁田,我帮忙扶犁。”

还好还好,不至于全一窍不通。

眼下快入冬了,地里活不多,正好可以慢慢教。

康召笑眯眯的说:“好好好,有力气就好,地里的活不难,不会可以慢慢学。”自从买了地,尽管有四十里的路程,他隔三差五的仍然要去看,康敏让他买了头骡子代步,等开春再买头牛犁地。康召在外面打交道多了,话里渐渐有了地主老爷的影子。

所幸连同郝泰在内的四个人都是直肠子,并没有听出来。郝泰为给三个劳苦功高的兄弟安排好了岗位终于安下心。洪泰山三人见康召生就一副老实巴交的模样,话里也没甚嫌弃之意,又见了康家整洁的小院,齐整的家具,都觉得这个养老的地方不错。

唉,想到养老二字,心中又浮起英雄末路的辛酸,忍不住在心中默默的叹气。

郝泰有言在先,洪泰山三人算是康家的雇工,并不需要康家准备住处,也不需要康家包吃食,自有丐帮信阳分舵照理,只需每月给雇银,一人一月三钱银子,冬季减一钱,康敏觉着太少了,又添了四季衣裳和中秋的月饼瓜果、过年的肉食等。

康敏按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此时,殊不知自己的大方让郝泰等震惊了一把。原来古时即便青史留名的盛世时期,依然少不了种目繁多的赋税。康家那几十亩地在现代人康敏眼里多得不行,在此时不过一般,连地主都称不上。皆因古代工具原始,靠的是畜力和人力,生产力和现代比起来当然低下,而且现代连农业税都取消了,又有政府补贴,不像此时,康家几十亩地种出来的粮食教了赋税之后剩下的,父女俩吃绰绰有余,但想凭这点地致富,那是想都别想。

康敏只以为自家成了地主,还不知道到交税那时节该多郁闷呢!

没几天,康召便带着洪泰山三人去地里。胡家的人早就把庄稼都收了,剩下的秸秆之类却没收走,留给了康家。康召有了帮手,便去把秸秆归拢、捆扎,那些都是好东西,引火也好,肥田也好,都有用。

康敏还以为古人冬天什么也不干,就在家里猫冬呢。穿越过来,到了冬天才知道,原来冬天的活计也不少呢。

收拾了秸秆之后,康召天天往集市上去,买了牛、铁犁、锄头等农具,然后带着洪泰山他们把地翻了一遍。

康敏不懂,康召告诉她地里有秋收后留下的麦茬,不管的话会生虫,来年影响收成。总之等他们翻完了田,时间已经到了初冬,天气渐渐变冷。

康敏身上的单衣换成了夹衣,襦裙外加了褙子,出了房门还要加上外袍。

还是秀姑提醒她应该多买些柴和炭,按惯例,这两样一入冬价钱就往上涨。

除了柴炭,还有许多入冬的东西需要置备。康敏父女来到信阳,随身除了细软,其余的什么都没有,康敏过惯了现代缺什么再去超市买什么的日子,哪里能像个古代主妇一般提前把一切办好。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临到用时发现没有,才磕磕绊绊的做了来。好在经过了秋天的磨练,不至于手忙脚乱。

找裁缝做冬衣,康敏没发现棉花,听商人说倒是有类似的东西,但种的少,是稀罕东西,有富贵人家拿来做观赏的花,用来做衣服被褥倒少见。如今冬衣里面纳的是丝绵,要不就是皮毛衣裳,反正都不是便宜东西。铺盖也同理。

炭买了足足五百斤,专门腾出了半个杂物房堆放。柴买得少些,因为收了胡家留下的麦秆。这些东西可不止康敏父女用。秀姑家老的老,小的小,根本砍不了柴,往常也就去城外捡些掉落的枯枝,如今天冷了,秀姑可不准他们随便出城。因此柴炭匀出了各五十斤给秀姑家。还有洪泰山三人,如今已经是康家的员工了,自然和秀姑一个待遇,这一下光炭就去了一小半。

还有些零碎东西就不必细说了。

此时康敏的肚子越发大了,好处是孕吐现象渐渐消失,坏处是肚子压迫了膀胱,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器官,总之不但隔几刻钟就想往厕所跑,而且双腿常常痉挛,浮肿得绣花鞋都得穿大一码了。

索性冬天窜门得少,秀姑已经算不得外人了,康敏请秀姑帮忙做鞋底,自己做鞋面,做了双拖鞋出来,在家里穿着拖鞋。

秀姑见了康敏的拖鞋,倒觉得晚上穿挺方便,给自己也做了一双。“冬天不爱出门,穿着这个确实挺方便的,我想再给公公婆婆做一双。”

康敏心中一动。“我突然有个主意……你觉得咱们做些拖鞋拿出去卖怎么样?”

秀姑想了想:“恐怕没人会买吧……鞋子做起来又不难。”

没错,女红是古代女人的必备技能。

不过……“两种家庭的人不会买,富裕的和窘迫的。前者看不上,后者不会花钱在非必要的东西上,但是中间的,比如类似咱们平安巷的人家。手里宽松,不必什么事都自己做,花两个钱买点带来方便的东西不会吝啬吧?”

女人嘛,乱花钱是天性。康敏觉得拖鞋确实在晚上挺方便的,应该能卖出去。

“我又有了个主意。”康敏道。

秀姑看着她。

“既然说到那些经济窘迫的人,也许我们可以让她们帮忙做……不不,不是让她们做全部的,只做其中一部分,这样她们就不会知道我们做的是什么,至少不会很快学会全部,而且我们也能尽快生产出一批产品。”康敏说。

她做一双拖鞋花了七天,秀姑花了三天。其中最花时间的是鞋底,一层层纳起来太费劲,当然也有她们都不是整天什么也不干光做鞋了。康敏打算把做拖鞋的工序分开,制定标准,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

比如鞋底就可以分为刷浆糊、裁形状、缝线。熟练度刷上去后速度会快得连做的人都吃惊。当然具体怎么拆分还要看情况。

秀姑对此仍然报以怀疑,拖鞋是挺方便的,但是对没见过的人来说也有点古怪,会有人买吗?

原身的情人给原身的财产不少,几年之内都可以让康敏父女衣食无忧。但是买了宅子和田地花去了一部分,剩下的大头康敏想留给孩子,而管理过自己财产的人都知道日常生活开销才是最可怕的,零零碎碎的花费如流水一般,而且是不能建大坝拦起来的流水。

节流不如开源。

想做活计度过冬天的妇女不少。康敏托郝泰找了些女人来,分派活计下去,计件付钱。这种可以领材料在家做的活就算现代也很受主妇们的欢迎,何况古代。而且以古代妇女的水平来说,康敏的要求太简单了。

第一批五十双拖鞋半个月就完工了。康敏也有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这五十双拖鞋就是实验到底有没有销路或者销路好不好的试验品。如果真的赚不到钱的话,损失也不大。

康敏也没有费劲费钱的租店铺,而是打听过后将拖鞋交给牙婆裁缝们推销,同样按提成算。如果鞋子能卖出去的话,扣除材料、手工和推销提成,每一双能赚十文钱。五十双就是五百文,五钱银子、半两银子。

很微薄,但以一个肉包子才两文钱的物价,足够了。

剩下的就是等到销售反馈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