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小福宝遭人嫌?全京城都拿命宠我

作者:二谦 | 分类:女生 | 字数:3.4万字

第2章

书名:小福宝遭人嫌?全京城都拿命宠我 作者:二谦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5:21

穿插于淘金的冒险,随着女人的出现总会因而奇诡而粗犷而简单甚至粗暴,但我们的作家依旧用他的笔调饱满这些血肉,在沙砾与风雪中倾述柔肠——因爱而存,因财而亡,就像唐古特大峡的雪崩,发生于一霎却镌刻一生。没有矫情的腻歪,这个爱情故事非同一般。

一部作品,一部有着宏大的架构和饱满的内容加之凝练的文风的作品,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这是就文学本身而存在的价值,是故事的狂欢也是文字的盛宴。杨志军从未让读者失望,总是带来惊喜与喟叹,除以上种种,杨志军在新作《无人区》中,更直接的阐述了人与自然这个原始而时尚的话题:“人类总是凭借自身的意志来改造世界,改造自然,人在这种拼搏中的确显示了他们超群意志和顽强生命力,但有一天自然界在毁灭的同时,人类也将尝到来自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关于《无人区》的问题】

1、从《环湖崩溃》到《无人区》,我发现您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预言性,甚至在三十年前,您就预见到环境破坏将对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虽然您一直以“荒原作家”著称,但您锲而不舍地在作品中展现环保概念,您的这种敏感从几十年前到现在有什么变化么?我还想问一下《无人区》里淘金者遭遇雪崩这样的事情说的究竟是神论的“报应”还是大自然的报复呢?

杨志军: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文明越进步,与自然的冲突也越激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之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给人类以长远的理想生活,也给自然恒久的栖息空间,是难题,也是迫切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很多年前,我就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荒原就是我的自然观的集中呈现,也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象思考。这么多年,我不是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弱了这个意识,相反,思考的方向越来越鲜明,信念越来越坚定,心情越来越沉重,期待越来越急切。荒原是我最初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开始写作的源头。人与自然惊心动的断裂和修复以及人和自然共有的悲伤,便是我在《无人区》表达的主旨。在写作《无人区》的那个年代,我看到的是,自然是坚毅而有忍耐力的,自然也是敏感而有灵性的,淘金者在荒原遭遇雪崩是大自然的愤怒爆发,当它忍耐到极限时,也会用它的能量给予人类致命的一击。就为了黄金,无数人在它的躯体上凿出了无数个洞,它必然爆发,这一点,人也应该知道。神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神。

2、因为偏远,且环境恶劣,于是无人区便失去了法律与道德的约束,您觉得在这种“失重”状态下的人是何以为人?小说里无论是淘金者还是狩猎者,几乎全是借人性的凶残来表现,您是否也觉得人在那样的状态下会倾向于恶?

杨:这是由人的贪欲和自大决定的,什么时候,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谨守的法律与道德底线,意识到所有生命都是应该被尊重与被善待的,人才成其为人。一定的环境下,人的本性是会变的,或是变恶,或是变善。我写了变恶的条件,也写了变善的因素。人在很多种状态下都会面对善恶的抉择,只要人心中有太多的贪欲,有太膨胀的自以为人类高于一切生命的意念,就会走向随心所欲的恶。希望在于人类毕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正在努力改正,作家把自然与善恶的关系写出来,警醒世人,就是一种改正的努力。

3、我知道您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年,那我想问下《无人区》里面的故事是源于传说、纯粹杜撰还是取材于真实事件?如果比照真实历史事件,您觉得小说缺了什么或者多了些什么?

杨:《无人区》有真实事件为依据。最初的材料是零散的,我的虚构就是把它完整起来。小说是真实与虚构的产物。在现实荒原中,我看到人与自然的交恶,也看到人与动物的相依为命,看到所有生命在荒原彼此间是朴素深厚的伦理关系。但更的时候,是自然在为人类倾尽所有,而人类是在最大可能地利用自然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小说里我想写出自然与人的血脉渊源,当人类能够倾听自然的声音时,就会听到启示:荒原和人一样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荒原和人懂得彼此的意思,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生命的愿望,也表达着彼此尊重的结果。自然与人类签订了和平共处的契约,也始终保持了它的诚信,只要人类不对自然过分攫掠,它都能信守承诺。当人类不遵守规则时就必然要面对自然的灾难付出沉重的代价。比照真实历史,我强化了这样一种思考:人加诸自然的灾难必然以毁灭性的力量加诸人自身。

4、青藏高原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圣地,是80后眼里一生必去的地方之一。能说说您笔下的青藏高原吗?您是想借此表达或者说传递什么呢?

杨:青藏高原至今仍然是我心中的净土,这是我的信念,一生都不会改变。我在文章里曾经说过:哪儿都有天,但至少在中国,青藏高原的天是最蓝的;哪儿都有山,但只有在青藏高原,面对群山的时候,才知道人类的渺小和没有穷尽的未知区域的辽阔。因此我描述的既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青藏高原,也是一个人文意义上的精神高地。人必须遵守对高原的信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我想表达的是,在荒原,任何对自然的敬畏都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是一种理所应当,不是人对自然的施舍,更不是人对自然的居高临下,自然与人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生长起来的。这种敬畏是无穷无尽的敬畏,是以宗教的虔诚面对长风疾雪、白山黑水、旱沙干野、荒林大泽的敬畏。人类在浩阔的荒原面前只是一粒浮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谨守生。

5、我了解到,您刚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大部头的新作《伏藏》,请问您是佛教徒么。如果是,我想知道,佛教思想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杨:在我眼里,佛教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我始终认为信仰并非源于宗教,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一定要有信仰。我在创作中一直寻求人性与佛性的融合。《伏藏》就是我理解信仰和完成信仰皈依的重要记录,伏藏与掘藏的过程即是隐喻,在过程中每经历一次事件,我都仿佛在翻开人性的大山,向着神性的高地攀缘。当人类面对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无所适从,精神是空虚的,道德是低下的,信仰是缺乏的。我在创作中用我的方式去说,就是在表达我的信仰。从藏传佛教来讲,最早的伏藏鼻祖是莲花生大师,他当时感觉到,他的很多传承不易于传播下去,便伏藏起来,等待后代去发掘。这给了我一种启示,我们既然面对着人类的精神空虚和信仰缺失,为什么不可以挖掘一种伏藏,进而转变为我们自己的精神资源呢?我的创作就是我“伏藏”与“掘藏”的办法。

6、无独有偶,凭借《疯狂的石头》一夜成名的青年导演宁浩拍摄了一部新片也叫《无人区》,号称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虽然是中影集团“青年导演计划”作品之一,被万众期待,但审片委员会的一再卡壳和枪毙,使得上映时间从从去年底拖到今年5月20日,然后再次枪毙,据闻最新消息称修改之后有望通过,但档期最快也得排到2011年。我们这本书和他们的电影有什么联系么?两个《无人区》是一个概念么?我们看这部作品能否找到纸上电影的感觉?

杨:我不知道你说的电影《无人区》的那些事情,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内容。我的这本书和你说的那部电影没有任何关系。既然毫无瓜葛,自然就不会有纸上电影的感觉。小说有小说的魅力,作家的工作就是把这种魅力发掘、创造、展示给读者,并带去心灵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我相信我的小说有自身的魅力,能带给读者一定的阅读满足。活的激情,保有对自然的尊崇,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道德的铁律,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须。

引子

听到了许多,看到了许多,就想把它们写出来。最初的材料是零散的。

初冬,唐古特古金场出现大雪灾,数万淘金汉仓皇奔逃。就在他们穿越唐古特大峡时,雪崩发生了。老天爷将最后的也是最隆重的恩典——死亡,赐给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谁也说不上到底死了多少。

也是初冬,但没有下雪,人们在习惯上还把日子当作秋天打发。某县存放狐狸皮的仓库燃起大火,殃及四周,烧毁了一座百货大楼和一个汽车站。

大火不久,围子村的张不三包庇坏人并害死了亲生儿子,法律的面孔对他刚刚露出一丝快意的冷笑,他却逃之夭夭。这个地球上谁也拿他没办法。

还是在围子村,有个要饭的残废老人被人们扔到沟里摔死了。过了很长时间,老人的尸体已经腐烂,有人意外地发现死者的棉袄夹层里装的全是黄金。一般人谁也想不通,一个腰缠万贯的人,为什么还要过一种拖着残体四处乞讨的生活。他身上的黄金可以盖一座大饭店。

与此同时,在远方的城市,一个额头上有一块伤疤的青年被公正无私的执法机关判处了死刑。他的罪状是在担任金场管理所所长期间,利用职权,执法犯法,多次侵吞黄金,价值达四十五万元。并先后敲诈钱财、收受贿赂三万二千五百六十元。

夏天,美国NWS白鲸跨国公司准备进口大量的唐古特狐狸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