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国运特许,先斩后奏

作者:抚潮弄浪 | 分类:武侠 | 字数:3.3万字

第九章 投其所好

书名:国运特许,先斩后奏 作者:抚潮弄浪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1-05 15:00

只要是人改卷,就有主观意志,一篇文章好不好,考官的主官印象极为重要。

如果经义的理念得到主考官的认可,中举的事便十拿九稳,如果正好与主考官的理念相左,那文章既是写的花团锦簇,也是落卷、落榜。

孟行先不急落笔。

这次主持乡试的是朝廷派下来的大员,自来南阳郡就深居简出,免了一切人情来往,从不参加任何线下活动。

做出态度,表明为国取士,以此避嫌。

但消息灵通之辈,早就知道其身份,便能根据其过往、文章、喜好,来判断他的理念,以此投其所好。

朝廷既派这个人下来,其实也代表着目前朝廷的风向。

如孟行这般寒门弟子,蝼蚁一般的底层,本来是没有这样消息渠道的,科举考试好似蒙着头撞大运,有实力的部分,运气的成分也很大。

孟行在中元宴以及百家宴上的活跃,终于也是有了回报。

昨日百花宴后便不同了,老郡守已暗中派人告知孟行今科主考官是何人。

要说再多,也是没有的。

老郡守只是提点、投资,又不是帮儿子上岸,能提点已经很不错。

不过仅此一消息,就价值千金。

科举取士,可从来不仅仅是读书写文章这么简单。

还要关心时事,关注朝廷动向。

孟行不急落笔,靠在椅之上闭目沉思,给人一种睡过去的感觉。

他想到早先南阳郡守告知的主考官来历。

此人是陈国中书侍郎吴林,字中易,清河郡人士。

“系统,调阅陈国中书侍郎吴林吴中易所有文章。”

“正在查阅……”

一篇篇文章出现在孟行脑海之中,小到吴林平日随笔,参加聚会的诗作,大到此人当年科举三试的所有卷子。

孟行一目十行,重点关注吴林近三年以来所有落笔文字、朝廷奏章内容来了解此人政见。

没过多久,他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此人是清河党,是主张“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的一派。

陈国新君即位三年,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新老交替,而清河党已在朝廷之中占据不少席位,可见新君也是新人有着新气象。

孟行心中已经有数。

再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每个人看待见解不同,有的认为这是大智若愚,有的认为是明哲保身。

而孟行认为,邦有道则知,这里的有道,极其狭隘,仅仅指自己才能被诸侯国国君重视,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借国君之力被实现,无论是富国还是变法,只是一种士为知己报恩的情结,并未有家国天下的高度和情怀。

在分封制时代,一级只效忠一级,也就是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国君,邦有道的道从何而来呢?

在他前世的春秋末期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魏国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称士,但是这些士中很多都投奔了敌国,并最终反过来攻打培养自己的国家。

比较有名的魏国将军吴起,是和战神白起齐名的将军,离魏赴楚,并反过来重创魏国;商鞅,离魏赴秦,一样反过来攻打魏国。

一個士,被国君重用,思想和理念被诸侯认可,那这个诸侯国就是有道的邦国,这是道吗?

邦无道则愚,在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装疯卖傻,躲避灾难,不能说不对,但绝对不是什么道,这和普通人或者说小人没有什么区别,趋利避害,人的本性而已,不值得夸耀。

格局太小者,不足以称之为道,没有为之献身必要的不足以为之道,只不过是谋取名利的口号而已。

孟行的见解,其实与清河党的政见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不过他认为人治完全不能解决朝廷积弊端,所谓“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不过是一次次的循环罢了。

相比人治,孟行宁愿相信冰冷的、没有感情的系统来进行资源的再分配。

孟行有时候也在想,或许这就是系统选择他的原因,但是这个聊天系统,又是谁创造的呢?

孟行摇摇头,不再多想,此时距离进入考场已过了半天,别的秀才已经草稿都打了好几篇了。

既然知道吴林的偏向和立场,那么所作文章根据这一点来作即可。

孟行整理思路,既是振兴吏治……他也不反对,虽不能根治,但缓解也是好的,故此,应该也能算一种政见相同?

到了这时,孟行仍旧还未动笔,他再次调阅其他清河党成员的文章,以求全面。

这与他以往作这种考试文章追求四平八稳是一个路数。

一直到了傍晚,孟行这才睁开双眼,提笔破题:

“盖处常易,处变难……”

因为腹案早就打好,随后就是洋洋洒洒,大谈振兴吏治、开放言路,大量引用吴林吴中易以及清河党成员观点、论点、论据,这也是前世考公务员考试的应试技巧。

一时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仅仅一个时辰便答卷完毕,效率无双。

卷面整洁,无有错字,也不曾犯忌。

交卷!

考场的外帘官应声而来,也不由多看他两眼。

做到傍晚才交卷的秀才不少,就是做到大晚上的也不少有,但这个人一觉睡到下午,醒来刷刷刷一个时辰做完立刻交卷的,便有些狂生派头。

外帘官自收卷、糊名等一些列操作,这才将考卷送交内院,由内帘官分发到各房考官审阅。

这些各房考官多是主考官的心腹,对交上来的试卷先行审阅,觉得不错的交由主考官最终评定。

这时,主考官房内,主考官吴林吴中易正在闭目养神,他大约四十年纪,已经是中书侍郎,是朝廷的三品大员,称得上年少有为。

吴林深知这是因新君即位才给了他机会,而他们清河党的理念正好符合新君的口味,少年君主意欲励精图治才令他们这些少壮派有上升之机。

但朝廷之内,顽固派、保守党势力仍旧根深蒂固,他们清河党的根基尚浅,还是无法正面对抗。

而三年一次的科考,正是补充新鲜血液的最好时机。

像他这样的三品大员,本来是不会轻易下到下面的郡县来主持乡试的,但南阳郡不同,此地物阜民丰不说,还是运河枢纽,是十分关键的位置,若是能得此地士绅支持,他们清河党就能得到极大的助力。

故此吴林在这里主持考试,也不敢大意。

他看看时间,叫人掌灯,随后询问:

“各房有推荐上来的卷子没有?”

吴林手边已经收了一些卷子,都是留中待评。

其实在中午的时辰,就有不少才思敏捷的考生先交了一批卷子,觉得不错的先留下了。

而下午到傍晚时分,则是有最多的考生交卷,这时候各房考官手中应该有不少卷子。

吴林振奋精神,南阳郡这科的人才,应该多半都在这一批卷子里面,再晚交卷的他就不看好:

要么资质愚钝,要么太不自信、太过保守,这显然与他们清河党理念不合。

听他询问,各房考官便抱着一大堆试卷送来,都是觉得不错的,铺在桌上令吴林观看。

吴林只是一扫,心中已经有数。

像他这样的三品大员,国运大量凝聚,从中抽取力量轻而易举,可以说是有了神通法术,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景象。

比如这一批试卷上散发的光芒与气息,是否何乎本朝气运,这是第一位,若是出现排斥现象,说明是离经叛道,文章再好也是不取,甚至以后这个秀才还是进行监视,是否有异心、异行,是否与境外势力勾结……

而与本朝气运相融的也有不同,有的锐气十足,有的暮气沉沉,有的灵动跳跃,有的顽固不化……不同的理念落在纸上,气息也有差别,一目了然。

与他们清河党相合的,总不是那些暮气深重的。

只不过虽大致能区分,还是要看过才是。

吴林先看一篇,乃是挥斥方遒,大谈忠君爱国,但是把大智若愚的愚说成愚蠢的愚,他们清河党要是取了这样人,就是跟自己做对……

再看另一篇,则是大谈进退之道……嗯?要是君主无道就明哲保身,那你还参加科举做什么?当官做什么?

一连看了好几篇,吴林都不甚满意,把文章抽到一旁不留。

为以示公正,而这些文章还要经过其他几位副考官看过才能定为落卷。

这次吴林虽是主考官,权限很大,但也不能只手遮天,保守党之中,同样有代表来参加南阳郡的阅卷,免得这批南阳郡的举子名额,全被清河党占了!

吴林不满意抽到边上的卷子,有几篇被一人留了下来,此人手边,也存了一些卷子,同样是留中待评!

这人,是朝廷从三品,太仆寺卿刘昊然。

吴林暗暗皱眉,这个养马的!

“咦?”

突然之间,吴林目光一扫,看到刚铺展到桌上的一张考卷,还未看内容便先看到上面的气息浮现,先是厚重沉凝,行成一团不散,可见理论已成一套,便不会显得虚浮而似空中楼阁。

再看则有锐气,却引而不发,并不伤人。

吴林心中一动,这篇文章上的气息竟引起他身边国运之气所呼应,竟是十分契合。

而这时太仆寺卿刘昊然也看了过来,这一位朝廷的从三品官员也深谙望气术,同样看到这篇文章的特异,连忙来看。

其他副考官,同样是围了过来。

众人看到:

“盖处常易,处变难……”

正是孟行的一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