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天子门生

作者:悟道娑婆 | 分类:奇幻 | 字数:3.0万字

第八章 纸上文章笔上花

书名:大宋天子门生 作者:悟道娑婆 字数:3.0千字 更新时间:12-14 14:44

沈耘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

只听得村里一声鸡鸣,随后就招来无数鸡叫与犬吠。

待看窗外时,却发现天色与睡眼两朦胧。估摸着时间,差不多卯时三刻的样子。

沈耘是没有这个习惯起这么早的,只是听得那边沈山夫妇俩已经起来准备出门。

一个要将后院的羊赶出去伙了群,让羊倌赶到山上长秋膘。另一个则是张罗着为一家人做些早饭——在沈耘的记忆里,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须知往常没有农忙的时候,家中多是巳时初才会生火做饭。

沈耘想了想,到底还是没有想到沈母这么早起来的用意,只能穿了衣裳起来,点了油灯,研好浓墨,取一本被虫蛀了几个小洞的书籍,缓缓抄录起来。

这是一册颇为罕见的《三教珠英》,乃初唐宫廷诗人集会时的著作集。乃是则天皇帝时期颇为出名的一部著作,相传书成之日,主持编修的张昌宗被赐爵邺国公。

不想居然被一个秦州豪富之家收藏。

大凡诗作,当以唐代为最盛。往前则太过脂粉酒气,往后则低潮涌起曾经沧海,有宋以后,出名诗句也不过寥寥。

哪怕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为世人所传者不过数人,但如今读来,依旧唇齿留香。

做一件事情,往往兴趣就是最好的催化剂。沈耘与国学最是喜欢,而这《三教珠英》中又是他从来未见过的诗句,正是兴趣浓厚之时。

笔走龙蛇,不想一字一句读来,心中流过便再也无法抹去。

银瓶儿一个小丫头,沈山夫妇起来时并未刻意叫醒她。方才穿了衣裳,便听到姥姥叫喊着要吃早饭。

小丫头自然是开心的。

只是吃饭前必然要叫上舅舅,于是乎就这么直接地走了进来。不想一进来就看到沈耘魔怔一般,压根无视自己的叫喊,只是口中念叨着什么,手底下却不停写着字。

那字儿是真的好看。

昨日看过那老管家夸赞,银瓶儿心里就似吃了蜜一般。

可是字再好,也比不过一个脑子正常的阿舅。

小丫头急了,朝正堂里的沈母便叫喊道:“姥姥你快来看,阿舅又魔怔了。我叫他好几回,他都不理我,硬是自顾自写字。”

魔怔,这可不是个什么好词汇。

一向稳妥的沈母登时也慌了,径直走到沈耘这屋里,看油灯下沈耘的目光只是在那故旧的书本和笔下的纸张上来回,心里也不由得一惊。

她家可这一个儿子,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那这一家子还怎么活?

匆匆走到沈耘身前,两手仅仅握住沈耘的胳膊,使劲地推搡几下:“儿啊,你快醒醒啊。沈家的祖宗们,你快让这个孩子醒过来吧。”

一声哭腔,瞬间将入迷的沈耘惊醒过来。

看着那张已经被涂的乌漆嘛黑的纸张,沈耘只能轻轻叹一口气。

沈母见沈耘不再先前怪异的举动,登时大喜过望:“孩子,你总算是醒过来了。”

听着老人家喋喋不休的话语,沈耘只能哭丧着脸解释:“阿娘,那根本就不是魔怔。只是我读书入迷,精神没有注意你们说话罢了。”

“啊?”

沈母与银瓶儿面面相觑。

良久,才有些不好意思地指着那张被涂抹的纸问道:“那,是不是娘搅扰了你抄书的事情了?”

面色上的愧疚,依旧那略带踟躇的语气,沈耘听在耳中,一阵无奈:“还好给的纸张足够,不然这十本书抄下来,大抵还是要进城买纸的。”

既然兴致已经被打断,而且听银瓶儿嘟囔着要吃早饭,沈耘也就不再继续下去,在那粗瓷碗中洗了笔,搁在笔架上,这才随着沈母往正堂走去。

沈山此时已经回来,看沈母这么早就做了饭,也不惊奇,只是坐在上首,缓缓开口喝那一碗掺了野菜的米汤。

之所以称为汤而非粥,大抵是因为沈耘吃一碗下来,只是在碗底看到了一两层米粒。野菜倒是多,都是晒干了重新泡发的,风味是有,但以苦涩居多。

看着银瓶儿很是满足地喝了两碗,摸摸自己干瘪的肚子,沈耘再也没有了嫌弃的心思。

谁能知道下顿饭是不是在晌午,这会儿吃不饱,万一呆会儿还有活干,岂不白白饿了自己。

更何况这般清汤寡水的东西,沈母也熬了一大锅,看那个份量,必然是每人三碗算的。就算是沈耘不积极,沈母也会不顾他一切反对硬填几碗给他。

人都说饭不够,汤来凑。

这三碗米汤下肚,还真是将沈耘给吃撑了。

放下碗筷的沈母这才笑眯眯地摸了摸银瓶儿的头,就像是摸着小猫儿一样:“眼看着就要秋收了,银瓶儿过些时候也要回家帮忙了。这几日正好多吃一点,养好了回去好受罪。”

小丫头原本还很享受,听了沈母这话,瞬间垮了脸。

那急转直下的表情让沈耘大笑起来,却得了小丫头一个白眼。

沈山依旧是闲不住,哪怕昨夜知道沈耘在城里赚了钱来,依旧不顾一家人的阻拦,拎了柴刀和藤条,往山上走去。似乎只要不做点什么,他就压根不知道该如何。

沈耘自是有抄书的任务在身,只能在目送沈山的身影消失在那远处的农舍后,转身回来房中。

再也没人搅扰,沈耘越发感觉自己能够很快进入方才那种状态。

不知不觉这半日过去,当沈耘再度要翻过这《三教珠英》的书页时,赫然发现自己翻了个空。

一本一指厚的书册,居然仅仅花了半天时间,便全部誊抄完毕。将桌上那厚厚一沓写满字的纸张一一按照顺序叠放整齐,这个过程沈耘居然没有参照原书一次。

取来书面和细线,很是娴熟地将一整册书装帧完毕,缓缓翻看着自己的作品,沈耘内心是说不出的自豪。

将一新一旧两本书叠放整齐,沈耘再度抽出一本书来,越发引起了他的兴趣。

《仁宗历代进士科考解》。

沈耘没想到自己居然会被分到这样一本书。

很厚,这是他的第一感觉,整整一寸厚的书本,在沈耘的记忆中,古籍中都难得一见。尤其是内中还是以轻薄的竹纸印制,这种书籍,没有一定的关系和财力,绝对难以入手。

更让沈耘欣喜的是,他可以通过这本书,初步了解那些个作者的性格志向等等。

须知眼下这些人,少说都是五品以上的高官,自己将来入仕,少不得与这些人打交道。

更兼可以借此了解当朝科举的制度,内容,以及行文方式。对准备科考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神书。

沈耘不禁想起那老管家将书本交给自己时意味难明的笑容,难道,他是真的看好自己,甚至于胜过吕芳?

到底还是没有想明白,沈耘也不愿再多想什么。反正能够得人家看重,就是天大的好事了。自己又不像那些个小说中的穿越客,可以遇到个贵人就能上去结交一番。

翻开书籍的第一页,天圣二年甲子科,首榜首名便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

宋庠,沈耘是知道这个人的,因为他还有个做尚书的弟弟,与欧阳修合编过《新唐史》,还因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传千古。

宋庠在文学史上虽然没有他弟弟那么出名,但在为官一道上,却颇有建树。先后在仁宗、英宗年间出任宰相,更是被英宗称道。

这样一位人物,沈耘对于他的文章,也是相当期待的。

以当年的科考顺序,诗赋墨义是放在最前头的。看过了初唐进士们的诗作,看宋庠的诗文,倒是觉得平平。但翻过这一篇,当那四六骈文摆在沈耘面前时,他只觉得自己真的浅薄了。

作为一个国学爱好者,事实上沈耘前世读的最多的就是儒家十二经。

哪怕到了这一世,两人的记忆相比较,沈耘于经典这一块,都是相当有自信的。倒背如流或许做不到,但是正面回答,每一处不论是背诵,还是释义,又或者论述,他都能做的非常出色。

但诗赋文章,就差了很多。

也唯有接收了前身的记忆,才不至于彻底形成短板。

而宋庠的文章如今读来,虽然比他记忆深刻的《滕王阁序》又或者《两都赋》这些名传千古的骈文媲美,可也有其称道之处。

至于策论,更是在民生兵制政体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对于目光仅仅局限在秦州的沈耘来说,不可谓不珍贵。

一口气将天圣甲子科进士及第的十人文章全都读完,沈耘有种冲动,提笔便开始在纸张上作起文来。

说文人相轻,倒不如说文人更不愿服输。虽然纸张都是先辈文章,如今读完,沈耘也有一较高下的念头。任思绪不停地回转,那一支早已秃头的笔,在洁白的纸张上落下一个又一个遒劲有力的文字。

不少时,一片诗作完成,而后又是一篇短小的赋,沈耘虽自觉不如上边这些人,却也不遗憾,只是继续写起策论来。

一时间,那光影的变幻,有如一朵怒放的花朵,迎风摇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