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 分类:都市 | 字数:2.6万字

第六章 战争,战争

书名:文豪1983 作者:小时光恋曲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12-08 16:42

“同志,你好!青阳区人民西路xx号怎么走?”

余切到蓉城之后,头一个做的事情不是报道,而是去川省图书馆借书。

川省图书馆鼎鼎大名,成立于1912年,八十年代经过多次扩建和发展,已经成为整个西南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据余切所知,借书是不要钱的。

文学讨论的主办方一般会提供相关书籍和资料的阅览,但它们主要表现在深度上,论书籍的全面和广度,大型图书馆实在是某一研讨会主办方远远所不能及。

余切没想到的是,尽管借书不要钱,但借书首先要借书证。

办一张借书证,需要工本费,多少钱呢?三块钱!

接近十斤鸡蛋。

更麻烦的是,借书还需要交押金,根据书籍的贵重程度,交的押金也分不同等级,即便是以上条件,怀揣一百来块的余切都能满足,他还面临一个问题:

他没单位,来路不明,不给借。

川省图书馆在一些地方古志和古籍收藏方面十分突出,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拿出来的,需要相关单位作保,眼下还有什么单位能给余切作保?

只能剩川省作协举办的研讨会了。

余切直奔红星路二段,这是研讨会的主办地址,只有先拿到了研讨会受邀作家的证明,他才能执行程序正义,借到自己想要借的书。

牙刷、牙膏、毛巾、被子、茶杯、洗脸盆……以及一张挂在胸口的参会证件。余切报道后,领了这些东西,到招待所住下,是二人间。

已经有人在房间里了,这人眉心到眼皮处有俩肉痣,但不显得难看,倒是慈眉善目,他身材格外的瘦小,挂着热情的笑。

“我叫阿莱,是个写诗的。”他对余切伸出手。

两人互通籍贯,互报家门。阿莱是AB州人,藏族,比余切大四岁,中专师范毕业,目前在做中学教师。

阿莱的创作方向是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诗歌,但是,阿莱已经想创作小说。

写小说好啊,余切正是写小说的。

阿莱这个人余切有印象,他真正赖以成名的,恰恰是长篇小说,而且有点大器晚成,50后,创作巅峰却出现在九十年代后期和新世纪,凭借《尘埃落定》拿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登上过作家富豪榜(当时网文作家霸榜),后来成为川省作协主席,全国作协委员……是后来川省文学的牌面人物之一。

这老哥最有意思的事,可能是96年到98年担任蓉城《科幻世界》的编辑和主编,因此和写科幻的大刘有不错的交往,银河奖(中国科幻的最高奖)以及一些小说影视化的座谈会上常常有他。

听说余切的遭遇后,阿莱告诉他,凭借胸口的“参会证”试试去图书馆,也许能借到书,因为前些年一些作家在川省图书馆开过研讨会。

人家认这个“参会证”。

这次研讨会为期两星期,研讨会结束后,还会发放一种“出席证明”或者是“会议条子”,这是一种标志性的纪念品或凭证,证明某人曾参加过活动。

该证明在作家中也被视为荣誉,展示了他们的参与情况,尤其是研讨会过程中,诞生了某某后世知名的大作家,或是某某雄文,也能成为一种资历。

阿莱说,“希望十数年后,我们这里能出一个大作家。”

余切表示,“借你吉言。”

从阿莱那里,余切知道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战争”,不一定要特指南方与邻国存在的边境冲突。只是,主办方希望产出有关于战争主题的文章。

在此之前,作为一个作者,首先要了解战争方面的经典文学,有关于边境冲突的资料和纪实文学当然也要阅览,余切得先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是诗歌,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还是小说创作,亦或是yy爽文?

中国特种超人大战越南会说话的树?

最后一滴血?

他还没形成主意。

其实,这对他也是有益的,脱颖而出的作品可以直接登上《红岩》和其他相关杂志,有才华的作者可以在这种平台迅速打开名声。

《红岩》杂志的编辑对他《天若有情》的结局不满,也许因为他不够了解现在文学这一时期的流行方向和尺度把握,要了解这些,没有比战争文学更为合适的了。

没有和阿莱多聊,余切当天下午直接去川省图书馆,这次成功进去了,得知是要查阅有关于战争方面的资料,工作人员为他开了绿灯,尽情挑选。

余切在这里呆到晚上闭馆。

文学上,常常有一种“厚古薄今”的趋势,即旧人的,比新人的要好。

然而,余切不这么觉得。

单论讲故事,后人并不比前人差。

如30年代开始写作的《战争和人》,该文获得茅盾文学奖:

“大地在炮火中颤抖,空中的浓烟遮住了太阳。敌人的飞机盘旋在头顶,像是索命的恶魔……每一次爆炸,都像是在灵魂深处撕裂了一道伤口,鲜血混合着泥土,染红了身旁的每一寸土地。”

又如九十年代成书的《白鹿原》,同样是茅盾文学奖作品。

“白嘉轩亲眼目睹了村里青壮年被抓去当兵,山沟里传来的枪声和惨叫声不绝于耳。村里的女人们抱着孩子哭得声嘶力竭,但男人们已经走远,再也没有回来的消息。白鹿原上的黄土和血水混合在一起,像是一块巨大的伤口,无法愈合。”

而他记忆里的一些片段,大多出自三十年后的论坛、网文以及帖子。

比如《甲申前夜·大晦》的一段:

“我是辽人,你大明朝几时又把辽人当人?我生来是兵,我儿生来也是兵,可当兵的把衣、甲都卖了,税监还说未饱,一袭单衣,鞋履都无,却叫我与奴贼拼命,被他铁骑冲突,人都踩成碎烂!石米八两银子,父母都饿死,棺材也无。我等上阵杀贼,却将客兵都留我屋中,妻女俱叫他污辱了。我十年前便不是人了,我是奴贼,专杀你大明人的奴贼!”

这篇还勉强算是传统文学,再找个层次低的。

网文《临高启明》:

“前方草堆中,几具尸体,横七竖八的卧着,可能死去了多时,各具尸体上,都散发着浓郁的腐臭味,白花花的蛆虫,在这些尸体上爬满了……婴孩不时欢快的抓住,从母亲的尸身上冒出的肥大蛆虫,然后他的小手,提住还在蠕动的蛆虫,送入自己的小嘴中……”

说实在的,似乎并没有古胜于今,而且考虑到代表“古”的是茅盾文学奖作品,代表“今”的是下沉市场的网文。

它们本不该相提并论。

这种思索和比对,让余切意识到,与其往前看,不如往后看,参考那些后来者的作品。

余切应该把当今的史料,和后世的创意,以及他本来就具有的写作技巧相结合,这足以诞生他满意的作品。

到离开图书馆时,余切列出一个需要阅读的清单,请工作人员帮他搜罗。他实在是不能全拿走,只能放在这,带上最需要看的。

这些资料涉及到各个时期和地方:

对越作战的、抗美援朝的,乃至于更往前的太平天国和当地县志。

阿莱得知余切的“宏伟”目标,吃了一惊,只觉得写一篇小说实在是困难。

“你要写出什么样的小说,要走在我们前面吗?”他问。

“肯定是之前你没看过的。”余切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