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域北

作者:李凝LiN | 分类:科幻 | 字数:1.2万字

1.6第一次两界大会

书名:域北 作者:李凝LiN 字数:2.7千字 更新时间:12-11 14:16

“回宿舍勒!”学生刘某摆头示意正在打球的程原。是的,学校留出时间,鼓励学生参与直播,于是,学生们难免会抽空抱个团,打打球赛。

十分遗憾地告别校园夜晚的街景,一行人各回各舍,半聊天半等待。恍惚间,程原感觉,同时与全球那么多人一起等一件事情的发生,还是相当奇妙的。

不失所望,大会开始了。又或者说,表演开始了。

2028年3月2日北京时间21:00,直播页面开启,画面似乎是静止的,程原看到,纯黑背景中央,出现了白色宋体的一行句子——“你们好,我们想回答你们十个问题,关于我们。”

然后,对面就没有了动静。

程原思考着:这句话有一定的信息量,比如,它们跟我们打招呼,语气较为和缓;这十个问题是它们想回答的,是它们在请求我们提问,说明我们对它们有一定的价值;十个问题要关于它们,首先说明它们相信我们知道它们的些许特征,其次,从这个句子表述具有的口语化开放性来看,它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不会过大……

在这时,平台已经概括出了人们的回应,忽然显示在屏幕上——“你们是什么身份?”

在屏幕旁边还可以翻看统计概率次之的句子,可以发现,差不多也是围绕身份展开的。

几乎不留给人反应的余地,又出现了一行白字——“我们曾经是森林古猿,现在是生活在木卫三的人类”。

就这样,地球人完成了第一次与“外星人”的对话。

所谓的外星人,竟是也人类。

那一刻,有许多妄想家成为了预言家。更多的,是来自地球上几十亿人的深深震撼。

同时,如此快速的反应,意味着对方离自己很近,也很危险。

震颤之余,问题还是得提的。

程原的想法是,森林古猿并不一定指的就是浑身披毛的原始灵长,它们,不,是他们,很有可能指的是自己曾在地球上生存过,后来去到了木卫三。于是,程原想输入的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转移到了木卫三?

未及发送,程原已经看到了平台统计出的回复——“你们联系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这次稍微慢了些,大约半分钟,一行白字出现——“也许是,你们值得”

这下不得不说,他们也懂一些语言艺术,这显然是不想告诉我们目的,想让我们换一个话题,程原想着。同时,宿舍里有人绷不住了,失声笑了起来。

平台统计的回复依旧十分正派——“我们认为木卫三是荒凉的,你们如何生活?”

其实这个问题,也算是上一个问题的局部变种,十分巧妙。

这次,他们很快回答——“依靠祖先留下的资源,以及足够的科技水平”。

这个回答,其实也算避开了他们从何而来以及为何而来的话题。同时,这种自信的语气,足以证明他们对于我们并不会有太大的诉求,至少科技方面没有。

问题四——“请简单叙述你们的文化与历史”。

这个问题,是之后许多人觉得问得最不妥的一个,有点唐突与冒犯。当然了,谁也没经历过这种两个世界对话的场合。

他们的回答却价值不菲——“我们历史单一,我们没有文化”。

虽然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谦虚,但如果它是真实的,我们便可推测出:他们来到木卫三后,在已有科技的基础上专心科研,社会稳定,很少关注人文建设,个体的发展较为封闭,因此没有催生广博的文化。如此以来,人们不免猜想,除了资源,他们或许是冲着文化来的,仍不排除侵略的可能。

程原觉得,这事儿越来越有趣儿了。

问题五——“请简单叙述你们的社会结构”。

他们回答——“我们没有家庭,我们各司其职,劳者多得”。

这又是一次颇值得回味的问答,他们不折不扣的应付了地球人的贪婪询问,又呈现出一种十分圣洁的生活状态。都没有家庭,要么是父母分居,要么是无性生殖;都各司其职,是在突出他们的权力集中程度小,个体自觉性高,勾勒出一种产业链般的生存轮廓,也是对“科技水平足够”的合理解释;这最后四个字,更是表明他们完成了人类自古以来的一大梦想。

问题六——“你们认为我们与你们应如何相处?”

看来这是退了一步,问该怎么做了。

迎来的是一个很抽象的回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句子寓意美好,但用在这里多少有些怪异。

“应该不是翻译问题,听说原文是英汉双语的”,一旁的刘氏舍友补充道。“他们自己找我们,又不说要干什么”,程原目光移开屏幕,有些不耐烦的向右撇头,说,“知道自己没文化,还……”说不下去了,程原就啧嘴加叹一口气来表意。

至少,纵距千秋,横隔万里,他们明面上是善意的。这很关键。

问题七——“你们是在帮助我们吗?”

这是一般疑问句,看上去跳度有点大,多半是平台归纳形成的。又是问目的的变种,也是问题六的复盘。

回答非常直接——“是的”。

不过,这次问答倒像是求个心安了。地球的人们应当熟悉,许多侵略者都一直喊着“保护”、“援助”的口号,带来的却是“沉没的石头和烟中的旗帜”。难道“历史单一”的他们也是如此?

问题八——“你们是否会帮助我们提升科技水平,或者其他水平?”

“哇哦!”程原不禁笑道,“这脸皮厚的。”刘氏舍友接话:“很合理呀,帮助就是帮助,跟个外星人拐弯抹角干什么。”又一位舍友接话:“化抽象为具象,最喜欢的一句了。”

他们很快回答——“这需要你们的同意。待问完十个问题后讨论”。

是的,我们成功预判了他们的早有准备。

到这里,人们似乎逐渐认为目的已经问的差不多了。程原觉得应该问,为什么选这个时间。这次间隙比较长,程原终于成功发送了一次,但没选上,或许是因为问的还是目的吧。

问题九——“你们如何看待我们的现状?”

“好问题啊!”程原自愧不如。

几乎等了足足一分钟,才看到他们的回答——“我们了解不够多,但知道比我们好”

这句话,不免引发许多人的恻隐之心。一瞬间,似乎在遥远星空外的,是一群饱受磨难却依然纯粹天真的求生者,他们不堪生存重负,前来向地球上的同胞们学习、求助。

程原觉得,这似乎是被当今青年的自嘲式文学影响到了,开始微妙地渡劫。

问题十——“我们应如何处理那些特种细菌?”

这个问题,程原一开始在屏幕一旁的次大概率评论中就看到过,现在才拿出来,也算个有始有终。事实上,这也是大家最想问的,如果会议由地球人开始的话。

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不再需要了”。

“木层(即没有)想到,跟外星人交流,居然可以这么不失趣”,一位舍友说。程原也感叹:“缺食(即确实),每句话都意味深长,这外星人,不愧是来自地球的灵长。”

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那个待讨论的话题,原话是——“三个月后,我们希望派遣少量机器人进入你们的土地,向你们传授科技知识。若同意,请修建站点并标出;若不同意,请自行拦截。会议结束。”

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那十对问答,经得起人们在茶间饭余,反复推敲。那么,这一个希望,便值得,并且注定需要,全球的人民拿着身家性命,反复决择。

不必多说,“胜利之雨”时期的团结精神,不得不再访人间。不过这次可不简单,因为不知道,它们,或他们,是好是坏。

也是自这一天起,一些吃饱穿暖的人们,从高谈阔论国际问题,升格为,高谈阔论星际问题。

然后地球上的人们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目的,以及虚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