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作者:骑着三轮去火星 | 分类:都市 | 字数:2.7万字

第六章 这里有一间民宿

书名: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作者:骑着三轮去火星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12-08 19:51

终究还是把钱收了,“哎,看在你这个俊俏后生面子上,额这回就依了你...以后你们路过绥得,可得再来我这里住啊。”

王硕叹口气,“那大姐,今天晚上你给我们做啥饭吃?”

陕北的炕多半都是这样:做饭烧水的同时,也能烧炕。

一举两得。

大姐咯咯一笑,“放心,我每一碗里面,最少给你们滴3滴猪油,那味道...啧啧啧,可美着了!”

但这种铜币并不值钱,也不罕见,属于很大众的一种铜钱...那么,显示屏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铜钱的图案?

大姐给里屋的几位女知青,各自端进去一搪瓷碗,又给外屋的男知青盛了一碗。

大姐“呲”划着火柴,点亮煤油灯,“女子,后生,赶紧进来,把门闭上...大家说话都悄些,可不敢让人听见动静。”

烫的人,得不停的挪来挪去,要不然真就变烤红薯了。

于是叶小川便拜托大姐辛苦一趟,赶紧去找她那个二姐夫,帮忙预定一下明天的车票。

味道谈不上有多好。

一行人,这才顾得上查看一下现在自己的处境:原来这是两孔,中间有甬道的连体窑洞。

王硕不死心,只好退而求其次,“要不,我听说陕北饸烙哨子面也不错?”

跟着那位大姐七扭八拐。

通过闲聊。

人体需要用的御寒的能量就多,大家伙儿在火车上吃的那点饭,根本就扛不住。

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就算其中一部分需要转车南下,去延岸、安塞县那边下乡插队。

他们才叫个心慌慌、

那位大姐显然经验老到,应付这种问题已经很熟练了,“额这里给你包热洗脚水,给你管擦脚布子,国营旅馆,人家管这些?

外间窑洞的窗户上,还挂着厚厚的粗棉布。

像这位大姐在家里私自开设家庭旅馆、招徕旅客住宿,一旦被抓住了的话...

所以,最好还是得预先定好明天的车票才行。

吓得大姐连连摆手,“就算是单位的公家人,他们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回,咱这种受苦人,哪有资格吃那号好饭食!”

尤其是某处鼓包严重,让人很容易产生联想。

下面滚烫,上面寒风飕飕的...

然后大姐舀一小半瓢水,倒进刚才拌疙瘩的铁锅里,用铁勺刮刮锅沿,然后拉动风箱把水烧开。

绥得这边说“我”,发音就成了“额”。

“吱嘎——”

真真儿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才叫做冰火两重天。

连续多日的舟车劳顿,按理说都很疲惫了,结果大家伙儿躺下去,居然一时半会还睡不着!

等到沙盖拌疙瘩做好。

她这么穿着一身腈纶内衣出来,浑身上下,像气球里面灌了水,一步两抖。

至此。

恰好又打听到这位大姐的两姨的二姐夫,正好是“绥得县汽车运输服务社”的驾驶员,刚好负责跑绥得——脂米这条线。

而头顶,却又有寒风不停的往脑门上钻,用不了几分钟,整个脑门都觉得有点刺痛!

旁边还有两行字:

个个都觉得天旋地转。

从天凤元年,一直流通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大姐回道,“每天三趟,不包括过路车。”

最最具有经商头脑的人,其实就得数,地处南北通衢的绥得县的乡亲们。

等到大家把外套脱了,只穿秋衣秋裤钻上炕。

这下可不得了!

梁少平拍拍自家包裹:“大姐,我们不用你的被子。”

这就是她今天晚上的加餐了。

陕北就是这种习惯:冬天的时候,窑洞里大家伙儿都爱穿着贴身秋衣走来走去。

“咕噜——”

然后就能开启这神秘柜组?!

关上门,放下身上的包袱。

在这漆黑的冬夜,巷子里连盏路灯都没有的情况下。

尤其是挨着烧火那一侧,躺上去,后背跟烙饼子一样的难受!

就算月初,大家去粮站门市上买了细面,也得拿到鸽子市场卖了,换成全麦粉、玉米碴这种粗粮。”

由于在这个时期,不允许私人参与经济活动。

叶小川忽然若有所悟:难道说,自己得去找到这么一枚,一模一样的铜钱?

外间睡叶小川、梁少平,王硕,另外还有一个四九城知青张维。

上面那枚没铜钱,又不是什么很罕见的珍品,不过是王莽时期的“货泉”。

紧接着张维肚皮也跟着咕噜,王硕也逃不了唱响空城计。

“国营招待所的服务员,人家是公家人,她们有额这么好说话?”

陕北人的口音很杂,每个县都有差异。

大姐面露难色。

一方面是为了给大炕加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好给大家烧热水泡脚。

瞪他一眼!

大家总算安顿下来,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叶小川赶紧补一句:“大姐,伱看,我们都是爱好的人。

这次绥得下车的知青,估计最少有200多,到300名。

当即梁少平就不乐意了,“大姐,国营招待所四人间,一晚上才2毛3,加床被子,也就才3毛5,你这咋和国营招待所一个价了呢?”

见大家都放下了包裹。

而我们只是学生,还只会花家里的钱,却挣不来一分呢!”

再加上没睡过火炕的人,误以为睡火炕很舒服....其实不然!

大姐家里的屋子,总共2间。

趁着大家伙儿在喝疙瘩汤的间隙,叶小川问大姐:“绥得县到脂米县那边,每天有多少趟班车?”

沙盖是一种沙漠里的野生植物。

尤其是胆小的张海丽,更是直接用双臂紧紧抱着叶小川的胳膊,寸步不离,像个生怕她娘会去“买橘子”的小丫头...

见叶小川仰面八叉,躺在那里发愣。

而大姐毕竟是个才26、7的小寡妇。

在里面又拐了几个弯,这才到了地头。

外间窑洞,有一张与灶膛相通的大炕。

梁少平肚子里发出一声叫唤。

西北酽寒。

只见大姐很精准地摸到一处院子前,掏出钥匙开了门。

害得炕上的一帮男知青赶紧缩回脑袋,个个仰面朝天和她说话。

听知青要求半夜煮饭吃。

贴着大街墙根儿,钻进一条比较宽一些的巷子里,然后改钻小巷。

历来不会放过挖苦叶小川的王硕,在旁边冷笑:“哟,没想到,你这一双肩膀担颗倭瓜的孙子,居然还知道未雨绸缪?”

叶小川翻身而起,朝着里屋喊“大姐,能不能麻烦你给我们弄点饭吃?”

我挣点辛苦钱也不容易,上上下下还得打点一些,要不然的话,哪天说不定就把额给抓进去了...你说,额容易么?”

叶小川直接递过去一张‘贰角’,一张‘壹角’的钞票,“大姐,您赚钱不容易,可你好歹还在赚钱,对吧?

大家跟随着黑影鱼贯而入。

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以现在这个条件,要想找到这么一个干干净净的落脚之处,可真不容易!

整个陕北。

咦--

没事也得找点事的王硕冷哼一声,“姓叶的,你丫不是喜欢出头吗?现在爷几个都饿了。”

打瓶开水,还得2分钱哩!

那位大姐举着煤油灯,准备开始收钱:“大家准备好钱啊,一個人3毛5住宿费。”

这东西,怎么才能启动呢?

但可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陕北极其缺乏新鲜蔬菜的情况下。

叶小川回道,“7张坐票。”

把钱交了。

这样做一是可以保暖,更主要的是可以防止屋内的光线外泄、还能隔音。

里间睡大姐,张海丽、熊英,还有跟着王硕来的叫冉婷、冉苗的双胞胎女知青。

后生,别和额这种受苦人搞价。

最后大姐这些清汤寡水的疙瘩汤,仔细舀进盆子,又从陶罐里夹了根黑梭梭腌萝卜条。

全程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声,不知道情况的,还以为这些人要去摸鬼子的炮楼。

一行人都不吭声,全程保持静默。

大姐摇头,“不用我家的被子,也是这个价。”

“那可吃不起。”

“3毛。”

轻则被没收所得、罚款,教育,警告。

【早请示】

叶小川和大姐在商量预定车票的事情。

看得人心尖尖跟着颤。

王硕问,“大姐,不是说绥得四十里铺羊肉面很出名嘛!你给我们做羊肉面得了。”

现在外面那些还找不到落脚之处的知青,多半就像流浪的野狗一样的,一群一群的在外面乱窜...

煮在面汤里,有点像梅菜扣肉里面的梅干菜。

接着那位大姐忙着往炉灶里加碳。

“预订几人座?”大姐问。

那最少,还剩下有一半的知青得北上俞林市,去府古、神沐县报到。

只不过,就是油烟有点出不去...好在他们家家户户,谁家也没多少食用油,所以倒也不用去考虑这些。

迎面山墙上,老人家正满脸慈祥的看着大家。

【晚汇报】

王硕顿时大怒:“孙子说谁呢?!”

不敢直视。

大姐一愣:“后生,我记得你们是8个人啊。”

等到大家伙儿进了屋。

既不会把你家弄的乱七八糟,更不会像那些恶心旅客,老是拿旅店里的窗帘来擦鞋...像我们这样的住户,招待起来也舒坦些对不?”

大姐一边烧火,一边摇头,“那是细面,咱穷苦人家可没有。

这是一种,王莽天凤元年第四次货币改革的产物。

要是碰到带队干部不依不饶、非得上岗上线的话,恐怕这位大姐被打发到瓦窑堡挖几年煤,也是有可能的...

既然有钱可赚,那位大姐倒也不推辞。

当即就穿着秋衣秋裤,来到堂屋里开始替大家伙做饭。

瞟一眼裹在被窝里的王硕,叶小川笑,“你订7张票好了,我们其中有一个,那丫不算人。”

“沙盖拌杂面疙瘩。”

不理会王硕的发飙,叶小川溜回炕上,钻进被窝,安安心心研究起自己脑海里那个柜组。

材质为青铜,钱文为悬针篆,铸造精美。

大姐想了想。

另外屋里有张小桌,附带几张小椅子,其它就再也没什么家具了。

感觉整个床板铺,都在转圈圈一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