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作者:南柯一凉 | 分类:都市 | 字数:2.8万字

第7章 提前打预防针(二合一)

书名: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作者:南柯一凉 字数:4.2千字 更新时间:12-08 18:50

“哥!”

“岩子!”

听到门口的动静,正在吃饭的杨霞、方红、方燕一抬头,方言的面孔出现在她们眼前,一下子喊出了声。

尖叫声,立刻回荡在屋子里。

“我回来了。”

方言脸上写满了激动。

尤其是听到“岩子”这个小名,倍感亲切。

本来方援军给他取的名字叫“方岩”,跟“方红”的名字都取自《红岩》,但后来这本书成了禁书,为了避免横生枝节,不得不把“岩”改成了“言”,不过“岩子”这个叫顺口的小名,倒是保留了下来。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杨霞如遭雷击,愣在当场,一眼不眨地盯着突然出现的儿子,余光里闪过个黑影。

就见方燕第一個按耐不住,一个箭步,整个人飞扑到方言的怀里,带着哭腔道:

“哥!”

“呦,小燕子都长这么高了,我走的时候,你才刚到我这儿呢。”

方言打量着越来越有京妞样的小妹,笑着在她的头顶和自己的腰间比划了几下。

“哥~”

方燕撅起嘴:“我现在不小了,已经初一了,不是小燕子,是燕子!”

“嘿呦,是吗?可我带的东西,是专门给小燕子的。”方言举起了手,微微摇晃。

“呀,麦乳精!!”

方燕眼前一亮,“妈,姐,麦乳精!”

“所以你到底是小燕子,还是燕子呢?”

方言玩味地逗弄着小丫头。

“好啦,刚回来就不要拿小妹开涮了。”

看着方燕左右为难,憋红了脸,方红走了过来,笑容和泪水交织,“这么多东西,提着多累啊,赶快放下吧。”

“嘿嘿。”

方言把手上的礼物摆在餐桌上,接着从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姐,这是给你的,里面有不少陕北的风景插画。”

“回来就回来,还带什么东西。”

方红先是一喜,随后幽怨。

“对,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杨霞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里里外外地看着方言,不禁数落道:“都到家了,干嘛还乱花钱,这么多东西,得花多少钱啊?”

“妈,花不了几个钱,我下乡这些年攒了不少。”方言看到她们吃着白菜小米粥,又稀又薄又寡淡,忙把袋子解开,“您瞧,这是10斤白面,这是15斤玉米面。”

“你攒这个钱干嘛,没钱就跟家里说,你瞧瞧你,都瘦成什么样子了。”

杨霞哽咽地说出口,眼眶微红。

“怎么会瘦呢,我还胖了,在大队特滋润,前些天刚抓到一只蛇,做了蛇羹吃。”

方言看到杨霞和方红抹眼泪,鼻子微酸。

“咕,咕,哥,蛇羹是不是很好吃?”

方燕不争气地吞了吞口水。

“噗嗤。”

她的憨态让杨霞、方红破涕而笑。

“那怎么能说‘很好吃’呢,那是相当好吃!”方言哈哈大笑,“最后蛇骨都被我们拿来熬汤,那个滋味,绝对馋死伱个小馋猫。”

“咕噜。”

方燕流出哈喇子,赶紧伸出舌头舔了舔。

“哈哈哈!”

顷刻间,哄堂大笑,笑声遍及屋子的每个角落,本来伤感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欢快起来。

“吃了没有啊?”

杨霞关心道:“你坐会儿,妈去给你做饭,丫丫,你去妈的房间把肉票拿出来,既然岩子带了白面,干脆今天我们包饺子。”

“妈,供销社现在已经关门了,要买也得等到明天。”方红提醒了一句。

“别,别,千万别买,我吃过了。”

方言在路上啃着窝窝头,垫吧肚子,“肉票还是留着吧,现在用了,过年怎么办呢?”

“那就挂面,家里还剩点挂面。”

方红侧目而视,“妈,您说呢?”

“不用,真不用,”

方言堵在门口,连连摆手。

这年头,挂面跟猪肉饺子一样宝贵。

市面上供应的,都得掏粮本买,但做工比较粗糙,品相又黑又丑,而好一点的龙须挂面,基本上都是人们去燕京出差的时候,顺带给捎回来,根根光滑细白。

平常根本舍不得吃,只有病了,或者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煮上一碗。

“这挂面本来就是给你回来准备的。”

杨霞笑道:“放心吃吧,吃完了我们还有,你姐是挂面厂的劳模和先进,逢年过节都会分到挂面,年底之前,至少能再分一次。”

“那也等你们先吃了,粥都凉了。”

方言随着众人一齐坐下,看着她们吃。

闲聊了一会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这些年知下乡的事,用幽默的口吻说着乐子。

“你坐着,妈现在给你煮面。”

杨霞顾不上收碗,翻箱倒柜,从柜子里拿出挂面,径直地走向搭在外头的小厨房。

“岩子,你返城怎么都不提前给家里捎封信啊,我们好去车站接你。”方红皱眉道。

“就是,就是!”方燕接腔说。

“姐,其实我这次不是返城,只是有事要来趟燕京,过段时间,就得再回陕北。”

方言打开水壶,喝了口水。

“什么,你还要回去?”

方红一喊,惊动了屋外的杨霞。

面对着一双双担忧不解的目光,方言解释说:“我这趟是来改稿的,改完就得回去。”

“改稿?!”方红诧异道。

“《燕京文艺》要发表我的两篇小说,其中一篇有点小问题,编辑就让我过来修改。”

方言笑道:“这不才有机会回家看看。”

“《燕京文艺》是什么?”

杨霞看了看儿子,又望了望女儿们。

方红说道:“就是咱们燕京最好的文学刊物,不比《收获》、《当代》、《人民文学》差,首任主编还是老舍、赵树理呢。”

“哎呀,那是不是说我们家岩子要当作家啦!”杨霞站在门外,惊喜交加。

“现在还不是。”

方言拍了下胸脯,“不过将来没准就成了大作家,不管挂面厂厂长,还是天王老子请我去厂里开讲座呢,也得看看我有没有时间,除非是姐让我去,那我无论如何,都必须去!”

“德行!”

方红抿了抿嘴,“才写两篇小说,尾巴就翘天上去,连我们的厂长都请不动你啦?”

“嘿嘿,以后的事,谁又说的准呢。”

方言也是在打预防针,省的红娘来给姐姐牵线的时候,杨霞和方红耳根子软,就这么答应下来,当然,后续的思想工作还得继续做。

“面好了!”

就在此时,杨霞端着一锅面,走回屋。

清汤挂面,既有香油和葱花,又有白菜叶和荷包蛋,已经是这年头最顶级的美味了。

方燕喉咙蠕动,舔舔嘴唇。

“妈,这也忒多了,我一个可吃不下。”

方言撇了眼,“你们也分一点。”

“我就算了,分给丫丫、燕子吧。”

杨霞满眼欣慰地看着懂事的儿子。

“这怎么行呢,要分就大家都分。”

方红这么想,方言也是这么想,接下话茬:“是啊,您要不吃,我哪好意思吃啊。”

在儿女的坚持下,一锅的挂面分成了四份,唯一的荷包蛋,还是落入了方言的碗里。

“哧溜,哧溜。”

看着全家团圆,吃着自己煮的面,杨霞不禁瞄了眼挂在墙壁的方援军的遗像,“你的房间,妈一直有收拾,丫丫,呆会儿你把枕头、被子给岩子拿出来,铺了床就趁早睡吧。”

“诶。”

方红答应了一声,一吃完面,就和方言来到他的房间,从大衣柜里取出床单、被褥等。

方言望着熟悉的房间,书桌、椅子、柜子、土炕,视线一一扫过,感慨万千。

“这被子够不够?”

“够,够,姐,我自己来吧。”

“行。”

方红搭了把手,边干边说:“这些年你在陕北吃了不少苦吧。”抬头盯着弟弟看,“之前你来信说自己高考又没考上,回不了城,妈跟我一直在给你想办法,可怎么也没有想到你能这么出息,小说都上《燕京文艺》了。”

方言嘿然一笑,“姐,你跟妈不用替我操心,我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回京了。”

方红一愣,“真哒?”

“当然,《燕京文艺》的编辑跟我说的,现在知青返城是大趋势,要么想留下,要么离不开,剩下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方言不惜扯虎皮,也要劝说姐姐打消“招工指标”的念头,避免她像上辈子一样牺牲自己,给他换来挂面厂的指标。

“那真是太好了。”

方红激动不已,“你这趟能在燕京呆多久?有没有规定你什么时候回去?”

“没有,《燕京文艺》的人好着呢,让我在燕京多玩几天,我想呆个十天半个月,也没有问题。”方言抚平床单上的褶皱,“我是这么想的,至少等到最新一期发行了,我再回去。”

“好。到时候,我一定要多买几本。”

方红语气里透着一丝期待。

“不用,姐,《燕京文艺》会送样书过来,不用你自己掏钱。”

方言深知但凡跟文化沾边的东西,姐姐非常地热衷,毕竟她当初的梦想就是考大学。

“那敢情好。”

方红拍了拍枕头。

“姐,那个吕大成还老缠着你吗?”

方言冷不丁地提了一嘴。

“你怎么突然说到这个?”

方红看到弟弟无比严肃的眼神,红着脸说:“也不叫‘缠’吧,毕竟我和他是高中同学,现在又是一个厂子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那你跟他现在的关系……”

方言不免心急,害怕自己晚了一步。

“什么什么关系,我跟他就是普通的工友关系,你不要给我胡思乱想。”

方红警告道。

“就没有人替他找过你,拉拉媒?”

“你怎么会知道?”

“那就是有咯。”

“工会的同志来过一次而已。”

方红咳嗽几声,掩饰尴尬。

果然!

跟上辈子一样,吕大成已经托人说媒!

方言急道:“妈跟你什么态度?”

“我还没答应呢。”方红摇了摇头。

“妈呢!”方言追问。

“妈也没说什么,只是看了看他的照片,问了问我对他的印象,又跟她们聊了聊。”

方红怪异地看着弟弟。

“呼。”

方言吐出一口长长的气,赶上了!

“你怎么突然关心起我这事了?”

方红皱了皱眉。

“我能不关心吗?你是我姐,不管是谈朋友,还是要结婚,我不关心一下,那还是你弟弟嘛,再说,我好歹也是家里唯一的男人。”

方言坐在了铺好的土炕上。

“话是这样,但别忘了,妇女也能顶半边天。”方红反驳道:“你不在家的时候,这个家是我跟咱妈撑住了。”

“那可不,辛苦您嘞。”

“你啊你,算了,赶紧洗脸洗脚睡觉吧,脸盆毛巾都在这儿了,热水壶还在老地方。”

“得嘞!马上!”

方言嬉皮笑脸地拿起脸盆,走出房间的时候,内心松了口气,来得及!一切都来得及!

吕大成这个人,就是个肚子里没多少货的绣花枕头,仗着会拽文,会抄诗,把自己包装成“文艺青年”的人设,还自诩诗人。

其实,啥也不是!

就是个全力以父的妈宝男,对他架子十足的心机父亲和挑刺骂人的刻薄母亲,千依百顺,毫无主见,完全就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的巨婴。

上辈子,方红之所以和他结婚,一半是为了弟弟的招工指标,一半是她和杨霞被吕大成的伪装给欺骗了,靠着“借鉴”朦胧诗,把喜欢文化和诗歌的姐姐,连骗带哄给蒙了。

刚嫁过去,就要面对恶婆婆的刁难。

生了女儿之后,就更过分了,已经不是隔三差五,也不是只有恶婆婆,还有恶公公。

吕大成这个时候在干嘛?

非但不帮媳妇,竟然全力支持父母,甚至替他们冲锋陷阵,冲方红发火,就差动手。

之后赶上吕父退休、挂面厂倒闭,又遭遇下岗潮,吕家失势,全家断了经济来源,还是在自己的帮扶下,姐姐租了个店卖女装。

慢慢地,做大做强,还开了服装档口。

结果,吕家逮着姐姐吸血,不仅花她的钱,还谋她的店,甚至吕大成还特么出轨。

就为了能生个儿子,传宗接代。

那个在学校是“班花”、在厂里是“厂花”的姐姐,离婚的时候,衰老异常,几乎枯萎。

直到遇到了第二任丈夫,韩跃民,也是姐姐以前的追求者,才苦尽甘来,宛若新生。

但那个时候,方红已经46岁了。

吃了24年的苦。

无论如何,我非给搅黄了不可!

而眼下就有一招,《燕京文艺》的合同工。

只要能把这个指标弄到手,那个挂面厂的指标还算个屁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