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驱魔笔记中不许夹带情书

作者:章帕克 | 分类:都市 | 字数:3.2万字

第2章 历史科普 1870烧望海楼事件

书名:驱魔笔记中不许夹带情书 作者:章帕克 字数:4.6千字 更新时间:12-08 16:54

本篇科普取自于百度百科,并非严谨历史考据,如有错漏之处,希望历史学家和考据党自己开书详细描述。

事件起因:

清同治八年(1869年),天津法国传教士在繁华的三岔河口地区建造教堂,拆除了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崇禧观和望海楼及附近一带的民房店铺,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望海楼教堂建成以后,法国传教士网罗了一批地痞恶霸、流氓无赖为教徒,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事件经过: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端午前后,天津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所收养的中国幼孩因病毒流行,突然大批死亡,先后达数十人,葬于河东荒野。

其中有一棺二、三尸者,有尸身无目、胸腹洞开、失去脏器者。因乘夜掩埋,草率行事,尸体暴露,鹰啄狗刨,惨不忍睹。“五月初六日河东丛家有为狗所发者,一棺二尸,天津镇中营游击左宝贵等曾经目睹。

死人皆由内先腐,此独由外先腐,胸腹皆烂,肠肚外露。五月初八日乡民拿获用药迷拐幼童之匪犯三人,其中一人为法国天主堂教徒,被天主堂经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要去。

当时民情汹汹,既疑法国教堂虐杀儿童,复疑迷拐幼童之事与其有关。天津道府官员迫于民众压力,只好将另外二名拐犯张拴、郭拐迅速审结正法,并宣称崇厚要去之人并非拐犯,以解众疑。

自此人心稍安,浮议渐息,而百姓仍疑拐犯系天主堂指使,县官不敢深究,且以河东前葬幼孩多棺,终觉怀疑莫释。

之后天津不断发生迷拐儿童事件,被捕案犯供称系受教堂指使,一时民情激愤,舆论大哗。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天津知县刘杰同拐犯到望海楼教堂对质,教堂门前聚集的民众与教徒发生冲突。

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向刘杰开枪,打伤其随从,激起了天津民众极大愤慨,致使天津全城鼎沸,引发了“火烧望海楼“教案这场大规模的中国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

事情具体经过:

五月二十日,复有乡民抓住了一名叫武兰珍的人,作为拐犯送至官府,到堂后供认:“伊系赵州宁晋人,帮人拉纤来津。有教民王三将伊诱入堂中,付伊药包,令其出外迷男女。前在穆庄子拐得行路一人,曾得洋银五元。”

并供称:“王三系天津口音,脸上有白麻。有天津人开药店教民王三,且面上果有白麻。则迷药之得自王三,似非虚捏。”

此供于被获之时,他已告知乡民,因此刚经送案,而城乡四境早已哄传天主堂真有用药迷人之事。天津知县刘杰审得此供,感到左右为难:事涉教堂,势难穷追到底;而消息走漏,民情汹汹,又势难置之不问。

于是,拿着供单去见知府张光藻,请示办理之法。张光藻以为事关教堂,如何办理应由崇厚决定。崇厚亦以为社会压力太大,势难不为查办,遂令天津道周家勋往见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请其将教民王三送案质对。该领事同意查问有无此人。

不料丰大业中途变卦。次日晨,崇厚令刘杰前往询问时,被丰大业呵斥而回。崇厚只得亲自往见丰大业。丰大业初推不管,继乃令天主堂主持人谢福音查问。

谢福音将王三密匿堂内,诡称堂中并无此人。崇厚等无奈,只好放下王三不管,仅商定于五月二十三日(6月21日)巳时由天津道员周家勋率同府、县官员,带犯赴教堂指认门径。

结果,堂内并无栅栏、天棚,与供情不符。天津地方官感到此案已无法再查下去,遂带犯赴三口通商大臣衙门,与崇厚“议以不了为了,即可完案”,“拟即出示晓谕,并将武兰珍先行正法”。

天津地方官员离开之后,仍有不少人在天主堂门外围观,见教民出入,齐声喝好讥诮。堂内杂役出扭一人发辫殴打。于是,双方发生争斗。

法国天主堂离三口通商衙门甚近。谢福音派人告知崇厚,崇厚当即令两巡捕前去弹压。巡捕到后,众人均已敛手。这时,忽有堂内人出来,呵斥巡捕“因何不将闲人拿去”。

巡捕回称:“彼不闹事,何用拿他?”丰大业闻声而出,持鞭将巡捕乱打,口称“尔宫保教尔领许多兵来此搅我,我定不依”等语。两巡捕跑回告知崇厚,崇厚复令一名军官前往。丰大业带着秘书西蒙,各执利刃洋枪,揪住这名军官的发辫,一同去三口通商大臣衙门,脚踹仪门而入,一见崇厚即放一枪。

崇厚逃向内室,丰大业即将屋内器具砸毁。经众巡捕将丰大业劝住,崇厚复出相见。丰大业又放一枪,大肆咆哮,口称“尔百姓在天主堂门外滋闹,因何不亲往弹压?我定与尔不依”等语。崇厚向其周旋,他竟不理,怒气冲冲,手持刀枪而出。

其时,纷传在三口通商大臣衙门门前与法国人开仗,各水会鸣锣聚众,前往救援。人们满面怒容,手执刀枪,齐集三口通商大臣衙门门外。而各处仍在鸣锣,水会会众塞满街巷,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向这里涌来。

崇厚怕乱中出事,劝丰大业不要此时出去。丰大业更怒,说:“尔怕百姓,我不怕尔中国百姓!”于是走出,崇厚只好派两名军官护送其回天主堂。两旁民众执刀怒视,却不敢动手,且纷纷后移,给丰大业让出通道,令其通行。丰大业行至浮桥,与天津知县刘杰迎面相遇。刘杰劝其暂回三口通商衙门。

丰大业突然向刘杰开枪,打伤跟丁高升。于是,人们的愤怒再也无法忍耐,如潮水决堤般迸发出来,一齐动手将丰大业、西蒙打死,随即奔往天主堂、仁慈堂及法商开办的富昌洋行,拆毁焚烧。

事后查明,纷乱之中遇害者有20名外国人(10名修女、2名神父、丰大业、西蒙、刚从法国来的法国驻BJ公使馆专员多玛三及其新婚妻子、法国商人夏玛桑及其妻子,以及一名叫普罗特波波夫的俄国商人及其妻子)和30多名中国信徒,多数房屋被烧毁。

另从天主堂救出中国人10名,从仁慈堂救出中国人150名,在天主堂内搜获拐匪教民王三,在教堂门前抓获拐犯教民安三。

——以上为百度百科记录,事情起因经过记录较为详细,另提供公众号自媒体版本的描述版本。

望海楼与育婴堂

1858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国和法国签署了《中法天津条约》。这个条约约定了和传教有关的两个条款,一是法国人有权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二是法国人在中国犯罪都由法国领事逮捕和审判。

条约签订后,法国传教士便纷纷进入中国传教,还在位于今天TJ市HB区狮子林街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哥德式的教堂,这栋教堂就叫“望海楼”。

在清末时代的天津,有不少穷人会因为生下孩子后生养不起,便将婴儿丢弃,尤其是女婴被丢弃于闹市或抛掷于荒野都十分常见。而目睹这种现象的法国神父和修女就办了一所育婴堂,专门收养这些弃婴。

在育婴堂办起来的不久,就有一些好心的老百姓就会将捡来的弃婴送到育婴堂,交给神父和修女抢救和抚养。但这个时候,育英堂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候误,他们给这些送弃婴来的好心人给予了金钱奖励。

虽然育婴堂的本意是鼓励这些好心人继续行善,不料送弃婴到教堂有钱收的事很快就传了出去,并传到了一些市井流氓的耳中。

于是,在天津的民间,开始有一些市井流氓到处搜集或四处拐骗小孩,将他们送到育婴堂,并欺骗说是弃婴。而修女们也没多想,更没有鉴别流氓说谎的能力,就按照惯例也给他们一些金钱作为奖励。

可这种事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行为,怎么都有些像拐卖小孩。于是流氓和教堂勾结起来,拐卖婴儿的谣言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

到了六月,由于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一些不知名的瘟疫也开始流行,而育婴堂里的神父和修女虽然做的是收养弃婴的慈善事业,但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条件十分有限。

再加上很多弃婴本身就患有先天性的疾病,所以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一部分婴儿要么死于瘟疫,要么死于先天性疾病。

这些婴儿死亡后,神父和修女原本想花钱聘请丧葬工人将他们好好安葬,但收到钱的丧葬工人为了节省成本,却将掩埋死婴的事情做得十分马虎。他们将几个婴儿塞到一副棺材中,挖一个浅浅的小坑,草草地埋下了事。

这是神父和修女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没有严格监督丧葬工人安葬死婴的工作。由于坑挖的实在太浅,嗅到气味的野狗半夜纷纷跑来,将死婴刨出来吃掉。

到了天亮时分,野狗没吃完的死婴残肢就被天津的老百姓发现。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加上之前听到的谣言,于是他们开始猜想是教堂杀了小孩。

这种说法传开后,就有人偷偷趴到教堂的窗户上查看,结果就有人说看到桌上有一大瓶圆滚滚的眼珠子。这些谣言叠加在一起,就组成了部分老百姓眼中的一项严重的指控,教堂的洋人杀中国小孩采眼挖心用来制药。

这个谣言很快就插上了翅膀,在天津飞快的传播开来,同时也激起了巨大的民愤。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刚好抓获的两名拐卖儿童的疑犯,他们供述是教堂指使的,这本是嫌疑犯的自我脱罪之词,但官府没有对此严加查证,便张贴告示给群众,传达了误导性的信息。

于是天津老百姓经常三五成群的聚在教堂周围,愤怒的发表各种言论,就在这时,民众又拿获了一名叫武兰珍的迷拐犯……

后文因为历史记录比较详细,所以不再复述。

——另附某2021年加拿大教堂原住民学校儿童遗骸新闻事件。

自5月底以来,加拿大在3个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发现了原住民儿童遗骸及无名坟墓,包括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发现的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萨斯喀彻温省发现的751个无名坟墓,以及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克兰布鲁克发现的182个无名坟墓。

由此揭开了加拿大历史上的血腥一幕。

让原住民的孩子上学,是法国、英国殖民者17世纪就开始在北美殖民地实施的策略。看上去让原住民的孩子上学是好事,目的是让他们接受现代教育,逐渐融入殖民者的主流社会。

但实际上,原住民家庭因为担心被感染不知名的传染病,通常不愿意孩子去学校。而让原住民的孩子上学,还有割裂原住民孩子与原家庭关系,同化原住民的作用。

加拿大的寄宿学校是1867年7月1日加拿大各殖民地合并为联邦后的产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加拿大国庆节前后焚烧教堂的事增多了。根据当年通过的《印第安人法》,原住民孩子必须上学。由于原住民孩子的家庭相对偏远,因此通常只能在校寄宿。

现在看来,许多原住民孩子只是掉进了以传播西方文明为名的地狱里。

根据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此前公布的一份报告,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至少有15万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蒂人等原住民儿童,被强制送入儿童寄宿学校。其中至少4000名儿童在学校被虐待致死。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120多年的罪恶史大部分已经堙灭

资料显示,加拿大先后建有寄宿学校约1300所,多由罗马天主教、英国和加拿大圣公会派人管理。

寄宿学校提倡沉浸式学习,目的是为了对学童实施完全控制。学童除了学习,还需要从事农业种植相关活动,目的是改变他们的游牧习性。

多年来陆续挖掘的真相显示,寄宿学校对原住民学童采取的控制手段多种多样。

软的措施有以赋予公民权为名,要求学童更改原住民身份。

强硬措施包括禁止学童说母语和进行原始祭祀活动,与原家庭彻底分离。这么做的目的是断绝原住民的文化传承。

一些调查还发现,寄宿学校不乏殴打、性侵等虐待原住民学童的行为。大量的虐待行为或许是大量学童遗骸和无名坟墓被发现的内因。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加拿大原住民在殖民者到来前,不少部落曾发展出准国家形态。而殖民者通过寄宿学校,不仅实施了文化灭绝,而且实施了种族灭绝。自诩更先进更文明的殖民者在此暴露出了血腥残忍的一面。

加拿大最后一所联邦政府运营的原住民寄宿学校直到1996年才关闭。从1867年到1996年,原住民寄宿学校制度实行了120多年。其间发生过多少文化灭绝和种族灭绝事件现在已无从知晓。加拿大政府销毁了20多万份寄宿学校档案,导致这段历史的大部分都已堙灭,只有学童遗骸和无名公墓还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残篇。

——关于当年火烧望海楼教案的真相,孰是孰非,个人心中自有公论。

前作《叛逆者的告白书》主角徐世杰正是因此次事件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踏长风破万里浪,龙游四海无归期。当年旧事重提,先辈英魂不灭,望与诸君共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