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剑荡燕云

作者:洋洋哥哥 | 分类:仙侠 | 字数:4.6万字

第十三章 张齐贤

书名:剑荡燕云 作者:洋洋哥哥 字数:2.5千字 更新时间:12-11 17:38

一旁的佘太君听到杨业绝食而死后,心里又是一痛,虽然早已听说了杨业的死因,但从自己儿子嘴里再次听到,心里不由得也是一阵悲痛欲绝,她仿佛能感觉到夫君临死时的痛苦与解脱。

她叹了口气对杨云帆说道:“是啊,你爷爷生前曾数次跟我提到过耶律飞鸿,说此人文韬武略,又熟读兵书,通晓诗书,是辽国难得的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关键此人治军严谨,他带的兵从不欺侮百姓,他是一个儒将;

如果不是两国对立,你爷爷还真想和他结交呢,所以当年王诜用激将法说你爷爷想通敌谋反时,更是以此事为题,频频发难。你爷爷知道无法自辩,只能以死明志。”

一时间,房间里的气氛变的压抑起来,忽然杨云帆突然想起了什么,有些激动的对杨延昭说道:“四叔,你知道我娘亲吗?可以和我说说我娘亲的事情吗?奶奶给我讲了许多关于爹爹的事情,但是奶奶也不是很清楚关于我娘亲的事情。”

“你娘亲是代州府上临县刘家庄人,当时上临县北面被辽军打草谷时攻破,附近的几个村子几乎被洗劫一空,村民都被驱赶着前往辽国,你娘亲当时也在里面;”

“你父亲当时正率领着一支小队士兵巡边,得知情况后,在半路设伏,救回来很多村民,包括你娘亲;

你父亲当时身受重伤,被迫在附近村子修养,由你娘亲照顾着,两人时间久了,便互生情愫,最终在你爷爷的同意下,两人便在一起了,由于当时正处于战时,并没有举行迎娶,但当时在那里的人们都已知道此事;”杨延昭思绪回到了十八年前,缓缓地说道。

“再后来就是陈家谷之事了,你父亲战死沙场,当时你娘亲刚刚生下你,得知噩耗后,一病不起,溘然长逝,就葬在刘家庄。

她临死前托人把你送到军中找到你爷爷,最后你爷爷又托周掌门把你带回了宋境。”

“当然,后面这些信息,我也是后来在辽地零零碎碎拼凑到的信息,当时听说天阴教派出了高手截杀你们,我当时以为你们已经凶多吉少,没想到你们居然能够安全回国。”杨延昭回忆起陈年往事,感慨的说到。

佘太君听完二人的对话后,叹了口气,说道:“帆儿,此次北上也要把你娘亲的骨灰取回来,你要把你娘亲和你父亲的骨灰合葬在一起,虽然我没见过这个儿媳,但我很欣慰她给我生下了这么好的一个孙子。”

“奶奶放心,不管此去北上多么艰难,孙儿一定会带爷爷和叔父、娘亲与各门派侠士的骨灰归国。”杨云帆神情郑重的说道,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

“帆儿也不必急于一时,你师傅的意思也是先让你下山历练一番,等年底召开“武林大会”后,再做定夺。最快也得明年了。”佘太君缓缓地说道。

大宋皇宫万岁殿内,年近六旬的大宋皇帝赵光义端坐在龙榻上,头发和胡须已经半白,精神看上去倒是十分矍铄,他左手在翻看奏折,右手持着毛笔,批阅着奏折。

他脸上的表情时而眉头微皱,时而微笑颔首;身边的大宦官王继恩微微的弯着腰上前一步躬身对赵光义说:“官家,您从早朝散朝后就一直批阅奏折,这都快过巳时了,是否要御厨传膳?”

赵光义没有抬头,手里的毛笔也在继续批阅着奏折,不答反问道:“张齐贤来了吗?”。

他这两天为北边和西北的边防之事头疼不已;刚接到军情急报,北边的辽国准备南下犯边;

而西北的党项人李继迁,也在辽国的资助下不断在大宋的西北边境屡屡骚扰,党项骑兵来去如风,宋军虽派出军队去镇压,但是因无法追击,多次无功而返,使大宋不胜其烦。

“启禀官家,老奴已遣人……”

“启禀官家,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张齐贤奉旨前来,已在殿外等候。”还没等王继恩说完,忽然殿门口传来了小黄门的声音。

赵光义闻声后,放下手中的毛笔,左手捏着右手,转动了下有些发酸的手腕说道:“快请张相公进来。”

“微臣张齐贤,参见陛下”

“张爱卿请起,这不是朝会,爱卿不必拘谨。继恩,赐座。”赵光义微笑着对张齐贤说道。

大宋对待文官仕人,一向是礼待有加,赵光义又是以“温恭谦礼”的形象示人,自是让臣子们对皇帝的礼遇感恩戴德。

“张爱卿啊,朕此次昭你前来是为了北边和西北的边事,此次辽人犯边,你怎么看,枢密院那边可曾想好了应对之策?”。

在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俗称“西府”主掌军事调度与征战;

而东府就是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为宰相机构,掌大政,主要是民政,

当然军政乃国家大事,也不能完全绕开东府政事堂。事实上,枢密院的建立,是大宋官家以枢密院的长官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

张齐贤闻听皇帝的问询后,离座躬身说道:“回禀官家,今日下早朝后,臣与枢密院众同僚商议过此事,

臣等认为,西北面党项人的骚扰,乃是疥癣之患,不必耗费太大精力,遣派一将领镇守即可,李继迁断不会与我大宋军队正面对撞,他只会趁机谋利。

真正的心腹之患还是北面的辽人,但我们已经提前得到辽人即将南侵的情报,我边军有了提防,辽人也就失了先手,所以官家不必过分担心。”

赵光义听后微微颔首,说道:“枢密院既然已经有了应对之策,朕也就安心了。杨业之子杨延昭此次从北地归国,又给我大宋带来了关键的情报,依张爱卿看来,该如何赏赐啊?还有,据说杨业的孙子也回到杨家了,杨家父子数人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活下来的人都是忠烈之后啊,朝廷不能亏待了他们。”

张齐贤躬身回道:“官家仁义,杨家满门忠烈,朝廷自当厚待其家人,杨延昭久居辽地,熟悉辽人军备与风俗,可授其官爵,安置于宋辽边境戍边;

杨业之孙朝廷可授其爵位,安置于太学,也让杨家有个文人子孙,毕竟杨家世代为将,也该出个文人了。”

“如此甚好,此事就交由张爱卿操办吧,顺便也考察下他叔侄二人的能力,看能否委以重任。”赵光义想了想说道。

张齐贤退下后,赵光义缓缓的从龙榻上起身,从腿部伤口处传来的阵阵疼痛,使他的面容十分扭曲,口里咝咝的吸着凉气,

一旁的宦官王继恩见状,赶紧上前扶住赵光义,缓声说道:“官家,您旧疾复发不宜走动,若是官家乏了,老奴唤几个人来表演一番,给您解解闷儿,”

“唉,算了,朕只是想出去走走,这身体也是不行了,陈年伤口最近又复开裂,太医院这帮庸医,朕养他们何用?他们只会说让朕多休养、不动怒,哼……”赵光义叹了口气说道。

二十多年前的宋辽“高粱河”之战,宋军兵败,赵光义只身匹马逃跑,途中被耶律休哥射中两箭,

虽只是腿部中箭不致命,但是一来赵光义当时急于逃命,来不及治伤,等回城时,伤口已经感染化脓,也就是俗称的“风邪入体”;

二来赵光义平时锦衣玉食,平素只好文学,不喜锻炼,身体也不是很健壮,所以箭伤一直陪伴了赵光义二十多年,时不时的折磨着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