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随身带着一扇门

作者:妖僧花无缺 | 分类:武侠 | 字数:5.1万字

第一章 曹信!【新书上传,求收藏!求追读!】

书名:随身带着一扇门 作者:妖僧花无缺 字数:4.5千字 更新时间:12-11 18:21

在眼下这种情况,远比勤劳更重要。

“要是一不小心热坏了身体,大哥一个月都白干。”

她不想给儿子女儿拖后腿。

被馋坏了,曹信猛一睁眼。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钱’。

“小五说的对。”

院子里进了两个熟悉身影。

四五年前,在西京城一两银子能买两石大米,一斤低至四文。

来回半个月。

……

初来乍到。

但大哥入帮派,自己再去乞讨,曹家的名声可就彻底坏了,这两间房子都未必保得住,很可能会被大杂院的住户联名赶出去。

临近傍晚。

“大丫头一个人娘不放心。”

但曹仁是曹信大哥,哪怕曹信前世比曹仁大,可这一世,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的品行,曹信心里还是很佩服很敬重的。

严夫子三拖四请,终于快要打通门路的时候——

曹良脸上脏兮兮,有灰有汗,嘴唇泛白,但精神很亢奋。

大梁立国二百余载,乱象初显,北方灾害频发,尤以宁西为最。

但大杂院成分太复杂,除了祖祖辈辈就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其他屋子都是城中孙家的产业,住的都是孙家的雇工。

但曹信不同。

倒座房虽常年不见阳光,不过至少有了根,能遮风挡雨。

曹信打来一盆井水,给大哥擦脸。

曹张氏摇头。

曹信也笑。

但现在,西京城里一般人家已经吃不起米跟白面。

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后一个担心大哥。

曹家一穷二白,没有本钱就没法做生意,小买卖都难做。

“明天在家歇歇吧,这天太热了。”

“乞讨!”

曹家初来乍到,毫无根基,母女两个想找点赚钱的营生简直比登天还难。

家里四个人,按半个月算,每天分吃两张,一顿分吃一张。想吃饱不容易,但勉强能吃半饱,比前面大半个月都要好。

房小燕倒是个菩萨心肠。

劳动就能换来收获,让小曹良格外满足。

后院的两口子家境富裕,其中徐大志经常下乡,曹信暂时还不太了解。

曹信坐着,弟弟曹良小跑着回来,两手捧着一把花生。

要出远门?

“那边粮价涨的凶,帮里准备运一批过去,多赚点银子。”

今天一大早兴冲冲的去挖蚯蚓,再一趟趟送去后院,居然换回来一把花生,可把他乐坏了。

前后整整三年,历经千辛万苦,曹家七子二女死了仨丢了俩,连顶梁柱曹坤也在去年病逝,客死上江。

曹信则跟大哥曹仁睡。

有的——

至于严家其他人,就是他们家老三跟中院甄家的老大牵头,将曹信、曹良两兄弟孤立,甚至当初小曹良凑上去的时候还被打过,最终是曹信报复、大哥曹仁威慑,这才两不相干。

……

……

曹信一边认人,加深印象,一边梳理着这些天来听到的院里家长里短——

红苕2文。

“额们晚上早点睡。”

“唉!”

曹信梦见一座‘青铜仙门’,光芒绽放时,里面喷射出铜钱、大米、食盐还有一块五花肉,馋的他直流口水。

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

大姐曹贤今年才十三岁,黢黑瘦小,风风火火,大口灌了两碗凉开水,就跟曹良抱怨。

三十张粗粮饼。

曹仁反倒宽慰众人。

“大姐!”

此时,这位严夫子一手拿着水壶在浇几盆盆栽,一手拿着一卷书,时不时看几眼,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咕咚~”

没有功名在身,连童生都不是,地位也就那样。

“五哥五哥。”

三三两两说着话,精神面貌跟北三省的百姓截然不同。

哪家跟哪家亲近。

吃了上顿愁下顿。

如今虽然落户西京城,成为人人羡慕的‘城里人’,但是苦日子仍未过去。

“在上江省!”

倒是前院的严家——

搁在一般人身上,特别是北方灾民,一条贱命能换两间屋子,换来两百文安家费、卖命钱,只怕人人求之不得。

……

曹信顿时笑了,回来的正是母亲曹张氏跟大姐曹贤。

曹良把花生放屋里,一粒也没舍得吃。洗了把脸,又跑到曹信跟前,说哪里哪里还有蚯蚓,他明天还要去挖。

其中艰苦不足为外人道。

“走,进屋喝口水。”

“大哥。”

玉米碴子10文。

曹仁背负的太多,于是显得有些沉默寡言。

西京城青瓷里,左起第三座大杂院,曹信回到家中,一阵后怕:“幸亏见势不妙跑的早!”

这边,曹良见着则兴奋的喊——

有这样的工作,一般都被熟人接走,再不济就是熟人的熟人。

这就是曹家现状。

PS:新书上传!

阖家上下,也就严夫子,虽然为人小气,但一向笑脸迎人,才对曹家有几分笑脸。

小寡妇。

曹家略显压抑的吃完晚饭,就各自洗洗上床睡觉。

人间不易,曹信叹气。

“我挖蚯蚓送后院,这是小燕姐给的。”

洗完脸,他又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递给曹张氏,“娘,这里头一共两百个铜钱,大概一百二十文钱,留着家用。还有三十张饼子,家里省着吃,差不多能顶半个月。等我这一趟回来,帮里还会再发赏钱,到时候手头上就宽裕的多。”

这座大杂院算上新搬进来的曹家,一共住着十六户近百口人,绝大部分都是孙家的伙计、工人、师傅、掌柜,分散在孙家名下许多产业。

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下降。

两个亲儿子一个八岁一个六岁,都待在家里吃闲饭。前任生的大儿子曹仁在外面拼命挣钱,大女儿曹贤也起早贪黑去外面找活,让她这个后娘待在家里,她怎么待得住。

有一门技术也不至于沦落到逃荒数千里的地步。

过不多时。

门路。

……

“娘明天在家歇着,我一个人去转转就行。”

脑子里转着各路八卦。

乾佑二年七月。

他没法眼看着年仅十六的曹仁在帮派里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不知道哪一天就丢掉性命。

手工业?

想到这三年的生离死别,曹信忍不住叹一声气。

兄弟俩小声说着话。

……

大半个月来,曹贤每天都跟后母曹张氏顶着七月份的大太阳,去街市上转悠,想找点活做贴补家用,替大哥曹仁分担分担。

帮两手。

忙碌一年,收获无几。

另一方面,曹家没有正经营生,顶门立户的曹老大是混帮派的,没人愿意沾染。

按理说,这已经超越无数灾民,甚至超过不少西京城百姓。

曹贤接过话来,她也看出曹张氏身体不大好,所以今天才早点回来。

太危险了!

“穷啊!”

院里其他人家也都不好不坏,瞧不上曹家,但暂时也没啥冲突。

北方旱情严重,西京城眼下虽然仍然繁华,纸醉金迷,但多少受到影响,最直观的就是粮价上涨。

天福元年:“宁西大旱,斗米三钱,人相食,死者枕籍。”

不会!

偏偏凑巧!

曹张氏、曹贤一听到这里,就不言语了。

担心家人挨饿。

经谭西,入上江。

两间倒座房一大一小,小的作为堂屋,大的那间摆着两张床,一家五口都睡在里面。

这样的情况下,严家对待曹家的态度可想而知。

曹良今天六岁,比曹信小两岁,瘦瘦小小,常年营养不良让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岁模样,瘦的脱相。

乾佑元年:“宁西大荒,斗米八钱,民始掘草根、柳叶、树皮、继捣石啖之,腹坠而亡,人相残贼,僵尸遍野。”

但不论是浇水还是看书,都是次要,他主要是跟下工回来的邻居们说说话,有时看到重物就上前帮衬一把拎过门槛。

曹家走蔡水帮的路子,联系上城中孙家这方面的管事,火线入住,一定程度上算是截了严家的胡。

青铜仙门,活灵活现!

院门口的严夫子脸色微变,有心想装作看不见,但在听了两声‘严夫子’的招呼后,还是回道——

跟弟弟聊着天,又看着家家户户归巢来。

大哥曹仁终于回来。

“我自己来就行。”

日头西斜,院里逐渐热闹起来。

这是严夫子暗自在家里立下的家训。

他们主要吃的是粗粮——

对于西京城中百姓而言,宁西终归太远,西京贵为大梁五京之一,是天下间第一等的繁华大城,京城子民很难切身体会。

抵达西京城时,原本十一口人丁的一大家子,只剩下母亲曹张氏、大哥曹仁、大姐曹贤、老七曹良,以及家中行五的曹信。

“娘!”

别看一座小小大杂院十六户人家,复杂程度只怕不亚于皇帝后宫,门道深着呢。

小头目给了曹仁两百文安家费,又通过蔡水帮跟城里豪商孙家的关系,在孙家名下的一套大杂院里腾了两间倒座房。

穿的也破破烂烂,曹信已经忘记是从哪里捡来的这一身。

曹信瞥了眼院门的位置,严家的那位严夫子就正在那里,大概四十来岁,说是‘夫子’,其实只是‘蒙师’,在一家小学堂里负责稚童识字启蒙而已。

技术活?

小脸认真。

“该怎么赚钱呢?”

当初一家人来到西京城外,曹仁在蔡水河码头找活时,碰巧救下了蔡水帮的一个小头目,随后被收入麾下。

不对!

夸两句。

穷得吃土。

最终又从上江省来到西京城。

担心自己在帮派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砍死。

哪里吃的起米!

重点是,一次性拿回来三十张饼,还有一百二十文钱,一下子就让曹家的家底殷实起来。

天福三年:“三年三月奏,去岁宁西阖省荒旱,室若磬悬,野无青草,边方斗米贵至四钱,军民交困。”

“五哥,看!”

曹家是逃荒来的,城里人骄傲、排外是一方面。

但是百姓的工钱却没上涨。

有的很讨嫌。

但这一切,又是曹仁卖命得来。

他将随身带回来的布兜子递给曹张氏,一边洗脸一边说话:“我明天要去一趟连城,一来一回得半个月,这是咱家半个月的口粮。”

但现在这世道,赚钱的活哪里好找。

……

这被夸的、被帮的,多少总得意思一下。

门庭冷清。

两人忧心忡忡,没讲太久,就各自沉沉睡去。

他今年也才十六岁,看着却很老相。一家五口就他一个勉强算是成年男丁,压力太大,每天晚上睡觉曹信都能听见他在睡梦中还在叹气。

偶尔也能有点收获,价值不大,但胜在白来。

即使眼下这日子,有片瓦遮蔽,也是大哥曹仁搏命换来。

原先一个强劳动力每天挣回40~50文钱,能买十斤米或者九斤白面,足够养活一家五口。

老鳏夫。

他昨个儿见院里几个同龄小娃抓虫子送到后院徐大志、房小燕两口子家里,带回来几把蔫了的菜叶子,便得了主意。

小孩子有的很善良。

这种年景,可不敢生病,一旦病下,除非自己扛过去,不然就是一个死。

刚到院里没少被人笑话。

他前世旅游途中遭遇车祸意外身亡,这一世生在宁西长到五岁,后来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父亲曹坤就带着一家子往外跑。

“难难难!”

日子太难。

“么得事。”

曹信索性两个都劝。

很恶毒。

白面17文,同样涨了三四倍。

曹信皱眉。

这话一出,大家都没心思去看布兜子,齐齐看向曹仁。

“明天娘跟大姐都歇歇。”

不过,历经三年苦,如今在西京城有了住处,不用整日赶路,虽然因为家里在院子里被排斥,没小孩儿愿意跟他玩,甚至要不是两个哥哥,他还得受欺负。但曹良早习惯了,一个人也能很好。

想要腾出两间倒座房,除了要说通院里十几家住户外,还得去孙家跑通门路。

但见脑海深处——

……

前一个担心家里。

“街上人太多了,各家生意都红火,但就是没招工的。”

连西京城土生土长的百姓尚且艰难,刚从大西北逃荒过来的曹家三天饿九顿更是常见。

“唉!”

“赚钱!”

“连城。”

曹良跟着娘跟大姐睡。

入夜。

今年年初,严夫子家里的老大成亲,小两口一直在活动,想要将院里倒座房收拾两间出来,搬出来单独住。

曹家连同老爹曹坤在内,一大三小都是病死的。

两根葱、一颗蒜的。

不过,热闹是他们的,与曹家无关。

出宁西,入谭西。

曹仁常常眉头紧锁,但看着家人总会扯出几分笑容。

三年逃荒,颠沛流离。

哪家跟哪家吵过架。

被夸了两句,曹良顿时笑开了花。

同事加邻居,关系自然亲密。

即使被晒掉一层皮也浑不在意。

“曹家嫂子。”

“蔡水帮不是一向沿着蔡水河经营,怎的要去外省?”

今年已经涨到14文一斤,翻了三倍余。

睡梦中。

“这一趟过去不少人,帮里几个大头目带队,不会有问题。”

上江省也是灾区,虽然不如宁西严重,但谁也不敢保证一路无事。

可惜,一向最爱算计的严夫子,在曹家身上算是吃了个闷亏。

人脉。

曹信回屋掀开米缸,里面空的能跑马,实打实的穷到等米下锅。

“好家伙,这可不少。”

这几日接连在街头巷尾听到有关宁西旱情的议论,种种惨状,触目惊心。

隐约中,曹信又听到大哥睡着后发出的叹息声,熟悉又沉重。

……

曹信时不时跟大姐说两句话,见曹张氏有些萎靡不振,就给倒了碗水劝道。

曹信想起这一路磨练出的唯一一门能挣钱的技艺,再一想西京城马行街市的热闹,要是能在那里摆碗行乞,凭他一手‘莲花落’的腔调,日进百文不是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