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过河卒之风起凤鳞

作者:皮蛋瘦肉蛋花粥 | 分类:武侠 | 字数:4.7万字

第一卷 定风波 第三章 马前卒

书名:过河卒之风起凤鳞 作者:皮蛋瘦肉蛋花粥 字数:4.0千字 更新时间:02-08 04:13

四代大掌教说过一句很富有哲理、很有政治智慧的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当然,冉鹤归肯定是没有引经据典的那个学问,他也并不是从哪本古文经典上学来的这句话。

他是看话本学来的。

虽然他看的那本话本被青萍书局的主事批判得体无完肤,说什么这个作者没什么深度,偏偏又爱在故事里掺杂些杂七杂八的说教、动辄道门如何,又或是高品道士如何,乃至于大道、天道、天下如何,含沙射影,其心可诛。

但也有其他作者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如果把那些无聊的说教去掉,再把大篇幅的介绍和重复内容删掉,那还是值得看一看的,最起码文笔功力深厚,可以用打发时间。

冉鹤归倒没有青萍书局的主事那么挑剔的眼光,他觉得这话本十分不错,所以把它放到床头,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两眼,有时候倒觉得还真能从里面学到一些实用东西。

比如现在海东郡这个情况,他觉得就很适合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句话来概括。

前任摄政关白出自丰臣本家,“御三家”则各自控制着远江、尾张和近江三国,虽然丰臣四家因为摄政关白的继承权问题相互之间争斗的你死我活,但其手下的家臣却不会将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正如当年三国争雄时,蜀国丞相的家族对那些君主们共同投资一样,不管在哪国里都有其家族中人出仕,这样不管日后谁家一统天下,这个家族都能在新建立的政权中保留部分力量、延续香火,这才是真正的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

太阳底下无新事,谁也不是傻子,你蜀国丞相家能这样做,我们这些丰臣家的家臣就做不得了?

所以在丰臣本家和“御三家”的家臣中,有许多人其实都出身于同一个家族,他们当然会尽心竭力地辅佐自己的家主,甚至会为了家主的利益而攻讦同族之人,但他们的首要任务绝对是保证家族的延续,这样不管日后摄政关白落到了谁手上,那些多方下注的家臣们的家族都能够继续发展壮大,存续血脉。

家长们当然知道手下人的心思,但这些家臣们的家族确实具备相当的实力,其中一些甚至是当初帮助丰臣家初代关白平定天下的“从龙之臣”,所以自然是不敢动手对其整治的,逼迫得急了,说不定人家还会举全族之力前去帮助敌手,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时间久了,丰臣本家和“御三家”中的家臣、谋士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复杂,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就像道门双鱼阴阳交错一般,当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这样的情况,则是给冉鹤归他们的行动带来了便利——海东郡领主片桐信景就是这样的家臣。

片桐信景出仕于尾张丰臣家,但他的哥哥则是丰臣本家的家臣,在兄长的劝说与恳求下,片桐信景同意暗中为道门的侦查提供帮助。

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如果没有他这个内应从中协助,冉鹤归他们恐怕连尾张国的海边沙滩都爬不上去,更别说去刺探热田神宫的情报了。

从海东郡向东行,经过押切郡,顺着郡中那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小道一路向东南方向前行,就能到达热田神宫所在的热田郡。

郑译一行十一人正走在这条小道上。

走在队伍中间的冉鹤归仔细观察着路面的情况,这条道路虽被称作“小道”,但道路宽敞、路面情况相当良好,完全可以用来运输小股兵力。

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热田神宫真的向宫内或宫外运过兵卒,对他们的行动也有影响。

还好,这小道上并没有发现运兵痕迹。

冉鹤归从地面上收回视线,继续观察着小道两旁的情况,只见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他们这群人混杂在一众农民、町人中并不如何显眼。

因为热田神宫的存在,热田郡的发展十分迅速,不光郡内的各个农村、商市都得到了充足的建设,郡内各用地也得到了合理的开发。百姓生活富足,甚至在热田神宫建筑群附近还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小型城镇的商人町,其中生活的商人和工匠的数量之多、建筑设施之丰富,并不比那古野城的城下町逊色多少。

“城下町”是凤鳞州的特有聚落,是在城堡四周形成的以“町”为单位的街区。同时也指居住生活在町内的居民,他们主要是为城堡内的武士们服务的工商业者,是谓“町人”。

凤鳞州统一后,各地区封建领主的所在地也都发展为大小不同的城市,另外在各港口、大寺院的周围也都出现了一些城镇,商业、手工业也相继发展了起来,町人阶级随之兴起。

冉鹤归仔细观察着这些农民、町人的状态,发现许多人都面有菜色,想来还是受到了内乱的波及。但其精神并不如何颓废,看来内心还是相信自家藩主会取得胜利,早日结束战乱。

但说白了,谁夺得摄政关白一职又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饭照吃、日子照过,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能否存有余钱多喝几杯清酒罢了。

感受到冉鹤归的眼光,那些农民、町人甚至不敢和他对视,纷纷低头,加快脚步,希望快些远离这个目光“不善”的武士。

这并不是因为冉鹤归身上怀揣着王霸之气,这些人怕的是他身上的武士装扮和挂在腰间的太刀、打刀和肋差。

他们怕的是武士。

丰臣家初代关白当政期间,为了延续信长公的“兵农分离”政策,实行“检地令” 和“刀狩令”这两项政策——“检地令”废除了凤鳞州朝廷自古以来的重重剥削关系,确立“中央—大名—农民”三层剥削制度,明确区分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刀狩令”则是通过把农民的兵器收缴,确保只有武士可以保留武器,进一步实现农兵分离。

后来他又颁布法令,人为地禁止各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武士家庭只能世代为武士、农民家庭只能世代为农民、工商业者家族只能世代为工商业者。

初代关白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上位,继承并逐渐把这种政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利用封建道德与宗法观念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建立了“四民制”社会。

在这种身份等级制下,武士阶级处于金字塔顶端,成为了纯粹的寄生阶级,属于统治集团,是封建军事贵族并享有特权。农民阶级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处于完全无权的状态。商人和手工业者更是处于“四民制”最低的两级,受到藩主及武士的种种压迫和剥削。

这种地位差异下,如果武士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剑术、刀剑的锋利程度,甚至可以毫无理由地用刀将路上的农民、町人斩杀而不受任何处罚,这种行为被他们称作“试刀”。

这些农民和町人就是怕自己被用来试刀了。

冉鹤归突然感觉有些惆怅。

他不想打这场仗,但决定权也不在他手上。

如果将这场战争比作棋局,那道门和凤鳞州朝廷、天门和地方藩主们就是双方棋手;凤鳞州道府和道门远征大军中的高品道士、凤鳞州相府和藩主手中的高阶武士算是棋盘上稍有实力的车马炮;像他们这样在前线卖命的低品道士、低阶武士勉强算是小卒;凤鳞州的百姓们则是连棋子都算不上,他们只是纯粹的牺牲品。

如今道门大军这个“马”即将在掌军真人的带领下,越过东海这个“楚河”,狠狠落在敌手的棋盘上,对混乱的棋局给予有力一击。

如今棋盘上,“马”这个棋子已经抬起,但能落在一个什么位置,就全看他们这些“小卒”的表现了。

“我们到了。”郑译的声音打断了冉鹤归的思路,他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郑驿站定在小道上,其目光落向远处。

冉鹤归顺着他的目光向西北方看去,一个被众多树木包围其中的小规模建筑群出现在他的视线中,俨然是一块森林中的“绿洲”。

那建筑群落周边树木繁茂,群落内也是古木参天,整体呈现出宁静庄严的气氛,绿意盎然中透出清新感的同时又有种与世隔绝的庄严感。巨大的鸟居穿插其中,形成道道不规则的分界线,将整个建筑群分隔为三块差异并不鲜明的区域。宽阔的地面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狭窄的溪流在其中缓缓流过,隐约可见大大小小的神社错落有致地坐落其间,特色的神明建筑风格让那些神社在一片树木中显得异常醒目。

那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热田神宫。

冉鹤归犹豫一二,凑到了郑译身边,轻声说道:“主事,我有件事要跟你汇报一下……”

……

热田神宫本宫内的一间茶室中。

千秋备彦跪坐在榻榻米上,腰背直挺,神情严肃认真,跪坐在他对面的那名气度不凡、穿着华贵的年轻人则目光慵懒地看着他手上的动作。

只见千秋备彦轻轻地用茶勺在茶罐里舀出一勺茶粉,将其稳稳放入茶碗中,放入三勺茶粉后方才停手,又拿起勺柄从茶釜中舀出热水倒入茶碗中,接着左手扶着茶碗,右手拿住茶筅,沿着碗壁缓缓地搅拌着茶粉和热水。

待到茶汤呈现出漂亮的翠绿色时,千秋备彦停下手中动作,将茶筅倒立着放好,微笑着用双手举起茶碗,示意那位客人进行品尝。

整个过程既富有节奏感和飘逸感,又是那样的准确到位,完全想象不到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还能有如此精妙的茶道手法。

那位年轻人同样用双手接过茶碗后,将茶碗整体转动一圈——其意在于观赏,表示对主人品味的认可——随后啜饮了一小口茶汤,满意地眯了眯眼睛。

“茶汤十分的美味,劳烦千秋官司每次都为我表演如此精彩的茶道,在下心中真是过意不去。”说罢,年轻人又啜饮了一口茶汤。

千秋备彦面容和蔼道:“竹中城主可知道何为‘一期一会’?”

那位被叫做“竹中”的年轻人将茶碗放下,目光不再那样慵懒,同样微笑回答道:“在茶道里,表演茶道的人会在心里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说:‘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不知道千秋官司是指这个意思吗?”

千秋备彦赞许道:“竹中城主对茶道真是深有见解,在茶道中,主客之间也许还会多次相会,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之间皆应以诚相待——此为‘一期一会’是也。”

年轻人双手捧起茶碗,又开始小口啜饮起那翠绿色的茶汤,露出了一个古怪的笑容:“在这种时候特意跟我说这种话,千秋官司是什么意思?诅咒我上了战场以后就再也不能活着回来喝茶了吗?”

千秋备彦脸上的笑容依旧和蔼:“只是想提醒一下城主,万事都得小心为上,阴沟里翻船的事老夫我见得多了。别玩了一辈子鹰,最后却被鹰啄瞎了眼,那丢的是你家族的脸。”

尾张国最年轻的城代——年仅二十四岁的那古野城城代——竹中光俊终于喝完了那茶碗里的抹茶,轻轻将其放到榻榻米上,伸出舌尖舔了舔嘴角,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

“‘客人’都找上门来了,不招待一下不是显得我这个主人很失礼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