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清道夫(法医秦明系列4)

作者:秦明 | 分类:奇幻 | 字数:6.4万字

第11章

书名:清道夫(法医秦明系列4) 作者:秦明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9:43

接触射击是枪口和目标之间距离表述的一种。

对军事器材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枪支主要分为两种:膛线枪和滑膛枪。

膛线枪是指枪膛里有螺旋的膛线,这样子弹在发射出去的时候,会发生旋转,从而加强子弹的抛射距离、精度和杀伤力。这样的枪支如果接触射击,会在皮肤上留下枪口印痕;如果在小于一米的距离内射击(近距离射击),由于弹头高速旋转进入皮肤,会在皮肤上留下挫伤轮、擦拭轮、烟晕和火药颗粒灼伤;如果在大于一米的距离内射击(远距离射击),会在皮肤上留下带有擦伤圈和污垢环的弹孔,看不到烟晕和火药颗粒灼伤。

但是,膛线枪有着较高的制作工艺要求,所以,在民间的自制枪种类中,还是以滑膛枪为主流。滑膛枪又叫作霰弹枪,枪支配用一定规格口径的子弹,子弹内填满火药和弹丸,在触动扳机后,弹丸呈锥形发射。所以,判断滑膛枪的射击距离,主要是看子弹在体表分布的面积。如果只是一个大的射入口,说明距离较近;如果是一片小孔状的射入口,则说明距离较远。滑膛枪的射程有限,通常是在近距离射击时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当然,和膛线枪一样,滑膛枪接触射击,也会在皮肤上留下枪口印痕。

“枪口印痕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林涛来拍个照。”大宝白了我一眼,“接触射击比较多见的是走火或者自杀,这就印证了所长的话。”

林涛在现场的一旁拿着民警从死者家里提取的材料,和现场提取的已经用塑料薄膜保护起来的枪支进行了比对,认为是同一种材料。也就是说,这支枪应该是死者自己制作的。

林涛走过来和我们说了一下他的比对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是从工具材料上推断出来的。如果要进一步确证整体分离的话,还需要相关实验室的检验。

林涛拍完照,从痕迹检验专业的角度观察了一会儿枪口印痕以及现场枪支的枪口,微微一笑,说:“不过,从枪口印痕看,致伤的枪支,就是现场的这一支枪。”

第三章

确实,这不需要专业人员也可以判断出来。枪口因为制作粗糙,压成了椭圆形,而死者裤子上的枪口印痕也呈现出椭圆形,直径和枪口完全一致。

看完枪口印痕,我和大宝合力把尸体的裤子小心翼翼地脱了下来,放进物证袋里保存。裤子一脱下来,就看见死者膝盖上方有一个椭圆形的、黑洞洞的创口。创口周围发黑,是火药的灼伤。尸体体位发生一点儿变化,就有鲜血从这个黑洞洞的创口里流淌出来。

“打中腿了。”我说。说完,皱起眉头开始思考。

“哟,我知道你们法医学上有一种说法叫什么弹后空腔效应。”陈诗羽说,“但没想到弹后空腔效应这么厉害啊,打中腿都能打死人。”

大宝炫耀一般地发问:“你知道弹后空腔效应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吗?弹后空腔效应是因为子弹旋转而产生的,那只有膛线枪才能形成,这自制枪可是滑膛枪,滑膛枪怎么转?怎么空腔?”

大宝说得没错,弹后空腔效应是子弹致伤的主要机制,但是这种效应只有在膛线枪发射子弹后才会产生,这也是膛线枪比滑膛枪杀伤力大的原因。采用X射线胶片高速摄影技术,可以观察到模拟体被弹头击中后,在弹头通过的组织中会形成一个弹后空腔。这一空腔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因此弹头在机体中穿行时,不仅会使软组织撕裂,更重要的是会将弹头上的旋转动能释放给周围组织,使软组织以弹道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移位,从而形成比弹头体积大数倍的空腔。弹后瞬时空腔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可以造成创道周围的软组织向外伸展、撕裂以及血管撕裂。组织常会因为移位超出了弹性极限而发生破裂,呈现爆炸样改变,在机体上留下严重、复杂的复合性损伤。空腔经过扩展、收缩、再扩展、再收缩等反复多次的改变后,逐渐消失,最后留下一个容积比空腔小得多的创腔,就是我们法医最后可以发现的枪弹创创道。

滑膛枪形成损伤的主要机制就是弹头的损伤。弹头打破血管就会导致失血死亡;弹头打破器官,就会导致器官失血、衰竭死亡。接触射击的滑膛枪,因为弹丸还处于密集阶段,所以形成的创道只有一条,这条创道是所有弹丸共同作用形成的。

“我告诉你吧。”大宝对陈诗羽说,“其实这一枪并没有多大杀伤力,看死者的下肢没有畸形,就知道他的腿骨都没折。之所以会流出这么多血,是因为人的大腿内侧有一条非常重要、非常粗大的动脉——股动脉。如果弹丸打进腿里,打断了股动脉,那可不得了。这么粗的动脉是无法自凝住的,如果没有及时按压住,让血这样哗哗地流,很快就会出现休克症状,造成昏迷,再不立即抢救,就会死亡了。死者应该就是这样死的。”

“酒精过量,血管扩张,加速了血液循环,也会加速死者的死亡。”杨法医在一旁补充道。

他们说话间,我已经从勘查箱里拿出了一根钝头探针。

探针的主要作用,是探测创道的长度和走向的。死者的致命伤是一条创道,很显然,这条创道打断了股动脉,但是创道的走向,我们却不得而知,只有靠这根细细的探针了。

我小心地把探针的一端插进创口,然后向着各个方面探寻,很快,我就找到了创道。创道是从膝盖上的创口往上,最终到达会阴部下方约五厘米处的大腿内部。我沿着创道把探针插进了死者的大腿里,留了个探针柄在外,招呼陈诗羽前来照相。

这样,从照片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创道的走行方向了。

“你们看出什么问题了吗?”我看着大宝和林涛。

两人一脸茫然。

我对派出所所长说:“麻烦联络殡仪馆的同志,去解剖室进行尸体解剖。”

如果通过调查、尸检,可以确定死者是走火导致死亡,属于意外,属于非正常死亡事件,尸体解剖是要经过家属同意的。但如果有命案的可能,公安机关就可以强行解剖。

“家属不同意解剖啊。”所长为难道。

“开具解剖通知书,强行解剖。”我说,“因为这是一起命案。”

“命案?”这出乎所长的意料,他的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我微微一笑,说:“你们看,创道是从下往上的。你们再看看这支枪,有一米二长。加之这是接触射击,现在我们来还原一下现场。”

说完,我拿过透明物证袋里的枪,把枪口顶在死者膝盖上方的创口处,说:“子弹往上,那么枪托就应该在膝盖下面。你说,这样怎么走火?”

如果是走火,这么长的枪,应该打中死者的腰部以上,或者弹道是往下的。如果是打中膝盖,而且创道往上,这样摆放枪支不合理,而且死者是够不着扳机的。即便是死者坐在地上,用枪顶住膝盖,扳机的位置也在他的脚尖以外,柔韧性再好,也够不到扳机。

“有道理!”在场几人异口同声地说。

“所以,只有可能是别人拿着枪,对着他的膝盖开了一枪。”我说,“现在我们需要对尸体进行解剖。”

程城市公安局法医学尸体解剖室里,陈诗羽仍然默默地站在一边。这是她在两天内看到的第三个现场、第七具尸体解剖,真可谓是填鸭式教育。她现在不仅完全适应了尸检工作,而且已经可以清楚地说出尸体的解剖位置,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她适应能力、接受能力的强大。我也尽自己所能进行规范化操作,好让这个白纸一样的女大学生,对法医的工作有个规范性的认识。

我们对尸体进行了全面的尸表检验,死者除了左侧膝盖上的一处枪创以外,我们还在他的后枕部摸到了一块不小的血肿。血肿的表面还有一些浅淡的擦伤。头皮没有创口,只有血肿和擦伤,用法医的眼光看,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平面、一定质量、表面粗糙的钝性物体形成的损伤。可能是摔跌倒在地面,也可能是工具形成的。

“你看,果真还有其他外伤吧。”我兴高采烈地说。

大宝拿出手术刀,准备剃除死者的头发。我说:“等等。”

我们把尸体翻了个身,暴露出枕部,然后细细地拨动死者的头发,很快,找到了几个黄色的小颗粒。

我用镊子把小颗粒钳出来放进物证袋,说:“致伤工具已经清楚了,是砖头。”

大宝赞许地点点头,说:“开颅看看,防止是他中枪后摔跌,跌倒在砖头上形成的损伤。”

摔跌导致的损伤,会在颅脑内形成对冲伤,而直接打击所致的损伤不会有对冲伤。

打开死者的颅骨,他的枕部果真有一小块脑挫伤,而对侧的额部则没有发现。

“没有对冲伤,可以肯定是有人用砖头袭击了他。这一处损伤有生活反应,说明他是在中枪前被打击的。”我说,“这么小的一块脑挫伤,不足以致死也不足以致晕,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寻找可能存在的物证的方向。”

开完颅,大宝和杨法医按常规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解剖检验。大宝动刀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疲劳,一不小心用手术刀戳破了死者的胸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