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下台的前总统阿卡耶夫说:“有些国际组织支持并资助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这次事件的前一周,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封信,是美国大使签名寄往吉尔吉斯斯坦的,包含详细的革命计划。”
巴基耶夫总统上任后,吸取了前次“颜色革命”的教训,对媒体进行严格管制。但是,对网络媒体的管制往往是滞后的,2010年4月骚乱发生不久后,某新闻网站张贴了一系列猛烈抨击巴基耶夫家族的文章,称总统家族贪污公共财产。等巴基耶夫反应过来封锁网站时,不满之声已经四起。
其实,在“郁金香革命”五周年纪念之际,自3月10日起,多家媒体网站就遭到了政府*。3月15日,警方收缴了7000多份反对派报纸,逮捕了一家报社主编及五名记者。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会)致函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长,要求重新允许民众自由登录互联网、允许独立广播电台恢复播音。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吉尔吉斯斯坦地方反对派媒体也加强了有关巴基耶夫政府涉嫌犯罪的宣传。巴基耶夫政府封锁了相关网站。俄罗斯驻吉使馆马上发表声明,“关注”网络审查制的问题。4月1日,俄罗斯突然提高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的石油产品的关税,导致吉尔吉斯斯坦汽油价格暴涨,引发通货膨胀,这进一步煽动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吉尔吉斯斯坦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居中亚国家首位,政府根本无法完全*网络媒体。由于反对派精心组织,以及来自国外的多种势力插手,从大规模骚乱出现开始,短短几天就发生了政治“大逆转”,爆发了第二次“郁金香革命”。
伊朗绿色革命网上驳火交战
2009年6月12日,伊朗举行总统大选。6月13日,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总统内贾德获胜;当天起,其竞争对手——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德黑兰街头,抗议内贾德当局在选举中舞弊,引发自1979年*革命以来的最大规模骚乱。
在这场大规模抗议和骚乱中,互联网成为示威者传递信息、发泄不满和积聚外界同情的重要渠道。个人博客、Twitter、Facebook等成为示威者交流的重要方式;Youtube、Flickr等成为向国际媒体反映德黑兰街头实景的首选载体;黑客技术被堂而皇之用来攻击政敌的网站。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罗伯费里斯称,“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在伊朗这样的国家,这么多网络工具聚合起来成为反对者彼此协调、举行抗议活动的载体”。
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多为城市中产阶级、大学生和商人等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互联网使用普及率相对较高。为吸引年轻选民支持,穆萨维效仿奥巴马的竞选策略,通过个人网站、博客空间、《绿色话语》网站、噶拉姆新闻网()以及Youtube、Facebook、Myspace和Twitter等美国网站,宣传竞选纲领。截至6月23日,穆萨维在Facebook的支持者已超过9万,远多于内贾德的8900人。Facebook上支持改革派的“我爱伊朗”群组多达万人,Twitter上“阻止艾哈迈迪”的支持者超过万人。
内贾德在大选前就展开针锋相对的网络战,通过个人网站、博客和社交网站宣传政治主张。除了总统官方网站,拉贾新闻网()也是主要阵地。竞选期间,拉贾新闻网还针对其他候选人,特别是穆萨维作了一些负面报道。但与穆萨维相比,内贾德在网上的声音偏弱,原因是其支持者多在乡村和社会中下层,更注重利用传统媒体展开宣传战。
有美国学者称,伊朗选举抗议活动是“一场由精通技术的一代年轻人领导的运动”。反对派组织了一系列网络攻击,成功瘫痪了亲内贾德的许多伊朗网站、总统网站和其他政府网站的运行。Twitter、Facebook被认为是攻击主要策动地,用户能从此下载加入黑客行列的软件。英国软件设计师瑞恩凯利吃惊地发现,自己为看体育比赛而设计的软件被抗议者们用来攻击伊朗总统内贾德的个人网站。原来,为即时获得比赛最新比分,瑞恩凯利曾和朋友设计了一款不断刷新页面的软件,还把它上传到网上免费下载。现在,这个软件被黑客当成了“武器”,通过短时间内密集发出刷新指令,造成网站无法显示内容。6月15日起,伊朗大批官方网站无法打开,包括总统和重要政府部门的网站,还有几个主要的官方媒体网站。瑞恩凯利发现,自己那个原本每天点击率只有700多的个人网站在15日的访问量突然激增到万,原来,有大量反对党支持者登录他的网站下载软件用于攻击,这些人有些在伊朗国内,有些在国外,他们大部分人根本不懂黑客技术,只是利用简单软件发起攻击。
反对派还通过使用社会性网站将集体影响力转化为政治武器。大选结束后,有关选举舞弊的消息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迅速传播。一个名为“谁动了我的选票”(Where is my vote)的组织建立网站,并在Facebook建立空间,发布示威活动的时间、地点,张贴示威的照片及视频。截至6月22日,超过1万名用户加入该组织。
美国在伊朗没有大使馆,西方势力在伊朗也没有太多的据点,互联网便成为他们插手伊朗内政的重要通道。美国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向民众散布耸人听闻的消息,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在伊朗选举当晚,有短信散布消息,声称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已经通知穆萨维他获胜了。几小时后,当内贾德获胜的官方消息正式公布之后,看上去就像一个大骗局。随后,Youtube、Facebook、Twitter大量登载伊朗抗议*的预告信息,伊朗一些社交网站和微型博客的用户也接收到一些关于政治危机和街头抗议行动的似真似假的短信。
此外,美国频频向反对派提供“技术支持”,Facebook、翻墙软件“自由门”不约而同地增加了波斯语服务,一些人还游说美国政府向技术研发组织拨款。西方的伊朗裔移民,通过国内的联系人传递了大量图片和新闻,为反对派造势。一些美国网民把Twitter注册信息改为德黑兰,以掩护真正的德黑兰用户,还有一些人帮助伊朗人突破伊朗政府的网络封堵。
一边是西方势力千方百计地“渗透”,另一边是伊朗政府强力地“封堵”,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网络战争,在伊朗动荡政局背后悄然展开。伊朗境外的反伊势力通过波斯语新闻主题网站、Youtube、Twitter,向伊朗境内有系统、有针对性地传播不利于伊朗政府和伊朗*共和国形象的信息,而在其背后,美、英等西方媒体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成为这些网络攻击的最有力的炮弹。
“Twitter革命”推翻摩尔多瓦共产党人
2009年6月18日,美国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直言,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络是美国“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因为“这些新科技让*政府难以控制信息”。他的话让人想到一个词:“Twitter革命”。在此两个月之前,摩尔多瓦大选后发生的“颜色革命”就被称为“Twitter革命”。
2009年4月6日晚,摩尔多瓦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最新计票结果显示,执政的共产党人党在5日议会选举中以近50%的得票率遥遥领先。这是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自2001年首次上台以来赢得的第3次选举。
4月7日,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发生暴力示威活动,示威者不满议会选举结果,连续冲击议会大厦和总统府,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而Twitter网站为此次暴力示威活动提供了一个“小而强大”的平台。摩尔多瓦青年组织Hydepark、Think Moldova等几个非政府组织策划了此次革命,号召年轻人发起抗议。
在4月7日和8日的Twitter热门话题里,带有“#pman”标签的格外受关注(pman代指抗议地点、摩尔多瓦首都最大的广场“大国民议会广场”)。经过手机和互联网的酝酿和发酵,摩尔多瓦首都最终出现万人围堵总统府和议会大厦的场面,抗议活动最终升级为暴力骚乱。
为了控制局势,摩尔多瓦关闭电视台,但有Twitter用户写道:“虽然摩尔多瓦的电视台已经关闭,但我们有万能的互联网,让我们用它来和平传达自由吧!”有一些公司职员抱怨公司不准他们参加抗议活动,他们只能发一些简单信息来要求自由、呼吁政府更迭。抗议组织者通过Twitter策划活动,政府官员也追着看Twitter,以求掌握事态最新发展。Think Moldova领导人之一纳塔利娅莫拉里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描述:“6个人,只用了10分钟的快速思考便作出决定,然后用数小时通过网络、博客、短信和电子信箱将消息传播出去……结果万名年轻人走上街头。”25岁的米哈伊莫斯科维奇在事发当天一直通过Twitter网站对示威活动进行图文报道。第二天,他和同伴们通过Twitter网站向外传播消息时,还特地为消息制作了“#pman”的标签。当网络被切断后,莫斯科维奇就用群发短信的方式散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