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今萍嵋

作者:暮兰舟 | 分类:奇幻 | 字数:9.8万字

17 豪门水深胆小勿入,人心叵测自求多福

书名:今萍嵋 作者:暮兰舟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7:29

每到夏天,瞻园都会在院子里搭起竹木、苇席制作的凉棚,上面开着天窗和亮窗透气透风,四周垂下轻纱幔帐以防蚊虫,整日待在搁着冰桶的房间未免有些憋闷,这凉棚变成了避暑的绝佳之地,魏国公太夫人每日晨起在小佛堂做完早课,上午基本都在凉棚里,或待客,或抄写佛经,或小睡片刻。子女晚辈们每到初一,还有逢五逢十之日,便一起来这里晨昏定省,问候完太夫人,才回去做自己的事,或上学,或忙家务琐事,或去衙门当差。

今日初十,恰是晨昏定省之日,不过此时日头渐渐上升,已经过了时辰,远远的见凉棚里莺莺燕燕或站、或坐着近十个女孩,沈佩兰有些意外,“楚嬷嬷,今日女孩子们都不用上学么?”

楚嬷嬷说道:“前几日尹先生不是中暑病了么?老太太担心女孩子们每天日里头去上课,身子也禁不住暑气,干脆放了大半月的消暑假,到月底凉快的时候再上学去。”

沈今竹心里乐开花:太好了!大半月都不用上学呢!

沈佩兰最近大多在娘家乌衣巷住,对这些毫不知情。跟在后面的徐柏苦着脸说道:“唉,今日若不是去接今竹表妹,我又得去族学上学去——楚嬷嬷,您和祖母吹吹风,把我们这个男孩也放个消暑假呗。”

“啧啧,有本事你自己和太夫人说去。”楚嬷嬷像是和徐柏说惯了玩笑,她左手牵着沈今竹,右手一把扯着徐柏的袖子,快步向凉棚走去,一红一绿两个丫鬟打起纱帘,笑着通报道:“四夫人,七少爷还有表小姐到了。”

哗啦啦一群姑娘们站起来行礼,莺声燕语的叫“四婶婶”、“四叔祖母”、“七哥”、“七叔”。凉棚正中的描金雕花穿藤凉床上盘坐的就是魏国公太夫人,初见太夫人,沈今竹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这个南京城最尊贵的女人浑身上下唯一能称得上是首饰的,就是盘成髻的银丝上插着的乌木簪子。太夫人穿着一件松江布玄色道袍,右腕间戴着菩提佛珠,衰老的容颜依稀可见年轻时的美丽,就像放蔫的苹果,模子还在,也依稀闻得到水果特有的芳香,就是没了水分,芳香里带着腐败的酸气。

如此简单的居士打扮,却有一股“我很高贵,高贵到懒得解释”的气质扑面而来,沈今竹断定:哪怕是太夫人穿着草衣呢,也比方才打扮到头发丝的楚嬷嬷显贵,那股气韵延伸到骨子里,她这等阅历浅薄的孩子都能瞧的出来。

楚嬷嬷将徐柏和沈今竹往太夫人面前一带,笑道:“瞧瞧您的好孙子,方才说要学着姑娘们放一回消暑假呢,脸皮也忒厚了。”

太夫人呵呵笑道:“姑娘们的假我放得,族学我可做不了主,你向族学的夫子说去吧。”

徐柏佯装受了惊吓,“这可不成,话没说完,手心就要挨戒尺了。”

“打得好。”沈佩兰说道:“一点日头都受不了,将来如何顶门立户?妻子儿女指望谁去。”

楚嬷嬷逗趣道:“哟,四夫人不提,我倒还觉得柏哥儿是个孩子呢,算算今年十三了,也该留意着挑一个媳妇,这人要是成了家呀,立马就懂事了。”

沈佩兰笑道:“这要拜托嬷嬷帮忙留意了,我这个天魔星,是个没笼头的野马,没得祸害人家好姑娘。您寻个夜叉婆来,说不定就能把他笼住了,您放心,少不得您的谢媒钱。”

说的凉棚里的小姐们都笑的花枝乱颤,沈今竹见表哥吃瘪,也捂嘴笑——从记事起,这个表哥就时常捉弄她,待她准备报复,他却早跑回瞻园了,鞭长莫及。

徐柏红了脸,跳脚道:“好容易休一天,你们就取笑我,我——我回去温书。”

言罢,一溜烟儿跑了,太夫人嘱咐沈佩兰道:“天热,叫人多送些消暑汤给他。”

沈佩兰笑道:“逮着机会不用上学,说温书只是幌子,此刻定去湖里玩水去了。”

又是一阵笑,这次沈今竹倒是找不到笑点了:玩水有什么好笑?难道你们都夏天都不玩水?正思忖着,太夫人朝着招手道:“这就是今竹吧,名字起的好,又好标志的模样儿,难怪亲家总是藏着不让见呢。方才咱们只管说话儿,冷落了小客人,她静静站着,定是个稳重大方的好性儿。”

沈今竹第一次被人夸稳重,简直有些无地自容了,面上却不显,按照沈佩兰教的上前行礼问安。她新剃的光头泛着青,像一枚咸鸭蛋,顶上两撮头发打成辫子,用大红织金缎带束起。穿着葱绿色织金对襟半臂、大红遍地金裙子,裙子饰有两寸阔的金边裙襕,还披着一条垂及脚踝的靛蓝织金云肩,全身上下的布料鲜亮,而且都是织金,好一个富贵喜庆(明朝确实有这种很像披帛的云肩,作者有话说里有原图)。

沈今竹听沈佩兰说过,太夫人信佛,饮食起居大多力行简朴,但最喜欢看别人穿衣打扮,越是精致,看着心情越好。这一点从楚嬷嬷、南山院服侍的下人还有这群小姐们的饰品着装便可以看出。

太夫人将沈今竹揽在怀里仔细看着,果然很满意,“瞧瞧,额头宽厚,耳垂肉肥厚,多有福气的长相,穿的又喜庆,画上的送财童子也不过如此了,怎能让人不喜欢。”

言罢,命人备了四样见面礼,沈今竹谢了,太夫人摸着她身上长及脚踝的靛蓝织金云肩,朝着沈佩兰问道:“这又是你寻的新样式?长度像是披帛,堆在颈脖处却是云肩的样式,怪好看的。”

飘然的披帛在盛唐时最为流行,那时候云肩只是穿在菩萨身上。明朝女子很少穿襦裙,这披帛就慢慢淡出了,随着佛教渐渐世俗化,这云肩便从菩萨转移到了女人的衣饰中,诰命夫人的朝服便有这云肩。

沈佩兰颔首道:“据说杭州正兴这个,我也觉得好看,先给小侄女试穿着,还命人赶制了几条适合您穿的,想着您若是喜欢,就马上送来。”

“你有心了,不过这长云肩适合小姑娘们穿着,衣带当风,有盛唐余韵。我老啦,穿着到底不像。”太夫人吩咐楚嬷嬷:“去库房找些轻薄的织金料子,叫针线房照着样子赶制一些,给姑娘们分出去,到八月十五家赏月时穿着,那时清风徐徐,长月当空,再有这些姑娘们云肩飘飘,一群小仙女似的,单是想想就欢喜呢。”

楚嬷嬷应下,这时一个已经留头的少女端着半盏药来凉棚,“祖姑母,药煎好了,冷热正好,您快喝了吧。”

沈佩兰关切问道:“母亲这些天身体不适?”

一听说喝药,太夫人眉头直皱,“好端端的,是吴太医开的太平方子,闲事吃几剂。”

“表小姐真是有孝心。”楚嬷嬷说道:“煎药这事下人做就行了,大热天的,莫要累着。”

“吴太医说这药要以莲花花露作为药引更佳,煮药时加半碗花露进去,用文火慢熬,我只是盯着火候,莫太过了,小丫鬟扇风煎药,累不着我的,横竖这些日子都不用上学。”少女将药盏双手奉给太夫人,“一气喝了,便不觉得苦,漱了口,再含些新酿的槐花蜜,甜丝丝的。”

沈佩兰乘机夸赞道:“贤君长大懂事了,记得她刚来的那会子身子不好,每次喝药,母亲都会这样劝上一劝,这才几年呢,她就把您当初劝药的话囫囵个还回来了。”

太夫人微微一怔,抚掌大笑道:“我说怎么听着耳熟,原来如此!你记性倒好。”

沈佩兰给少女使了个眼色,少女立刻将药盏搁在太夫人唇边,太夫人就势喝了进去,楚嬷嬷递上漱口的茶水,一时漱口吃了两勺槐花蜜,太夫人拿起帕子按了按唇,一手一个牵着少女和沈今竹,先介绍了沈今竹,而后说:“这是我侄孙女,叫做李贤君,痴长你四岁,以后一道上学玩耍,贤君记得多照应今竹妹妹。今日恰好放消暑假,姑娘们都在,我偷个懒,贤君给今竹妹妹引见一下诸位姐妹。”

沈今竹忙道:“谢谢贤君姐姐。”其实在乌衣巷时,福嬷嬷就将瞻园的人口翻来覆去讲过好多遍,有的沈今竹见过,不多大多没什么印象,福嬷嬷可不管这些,硬是强逼着沈今竹将瞻园一共四房的人口和大致情况全部背下,包括里头寄居的亲眷也是如此。

这李贤君是重中之重,因为自从她来到瞻园,太夫人最喜欢、最重视的就是她了,亲孙女、亲重孙女反而退了一射之地。李贤君是太夫人的侄孙女、曹国公府正牌嫡女。曹国公和魏国公的爵位一样,都是世袭罔替的国公,祠堂里供有太【祖爷朱元璋赐给的丹书铁卷和免死金牌。

第一代曹国公是李文忠,这李文忠是曹国长公主的儿子、朱元璋的亲外甥,靠军功为家族挣得世袭罔替的曹国公爵位,死后追封祁阳王,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第三位。当然了,还是没有魏国公府老祖宗徐达厉害,人家肖像挂在第一,开国第一功臣,两人均赐葬钟山,连家族的墓地都是邻居。

只是曹国公府从第二代国公爷李景隆开始就荣耀不再,说来也怪,李景隆是建文帝舅公,长的又神似其父李文忠,据说才华武功也了得,但是无论别人如何举荐,或者李景隆厚着脸皮自荐,建文帝就是不给李景隆任何带兵的机会(本文建文帝是个穿,知道李景隆最大的优点就是——战场上逃跑速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终李景隆在酒色中郁郁而终,随后两代曹国公都无建树,空有爵位而已。李家到了第五代曹国公——也就是太夫人父亲发誓要重现祖辈的辉煌,放着安生日子不过,带着家族数十个热血青年去了西北边塞,几十年塞外风雪,第五代曹国公展现了祖宗李文忠的风采,登上了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宝座,可惜天妒英才,第五代曹国公积劳成疾,死在任上,和他老祖宗一样追封为“西宁王”,成为第二个配享太庙的李家人。

太夫人是西宁王的独女,定亲时西宁王正值壮年,位高权重,本来想的是魏国公府世镇南直隶,两家结亲未免惹的君王猜疑,于是将女儿许给根本没有承爵可能的幺儿。

岂料那一代魏国公死后,祸起萧墙,七兄弟上演精彩纷呈的夺嫡大戏,先是庶长子上京告御状,说准备承袭的世子在孝期作恶,荒【淫无耻,逼【奸了自己的亲表妹,震惊朝野,锦衣卫查证属实,世子不仅丢了爵位,还被家族驱逐出去,在族谱上消了姓名,踪影全无;然后庶长子尸体飘在秦淮河上,至今找不到凶手;几兄弟互相指认对方是凶手,争夺继承权,家族也分了好几派,各自为阵,摇旗呐喊。

只有年纪最小的幺儿和当时还是新妇的太夫人宣布退出竞争,在家族墓地附近结庐而居,为父亲和后来被气死的母亲守墓。夺嫡之争闹的越来越大,皇上大怒:宵小之辈如何能镇守南直隶如此重要之地,将兄弟几个还有闹的最凶的几个族人全部投进诏狱拷问,南京北京两地的锦衣卫倾巢出动彻查此案,结果是嫡出老二和庶出的几个都不干净,嫡出老三无辜,论理爵位该戴在老三头上,可老三在诏狱身子搞垮了,得了痨病,分分秒秒要把肺咳出来的节奏,老三的长子又只是刚留头的小小少年,根本无法服众、弹压族人,更谈不上镇守南直隶了。

于是大家的目光转移到早就搬离瞻园、在墓地周围结庐而居的幺儿,幺儿此举博得不少文臣们的赞许,说他纯孝之人必定是忠心之辈,堪当大任。

也不知其中有没有岳父的暗中帮衬,反正三年孝期过后,幺儿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太夫人夫贵妻荣,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公夫人。两口子夫妻同心,力挽狂澜,恢复族学,重振家业,严肃家风,将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吃的干干净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