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

作者:于丹 | 分类:奇幻 | 字数:6.2万字

第15章

书名:于丹论语心得 作者:于丹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5:08

所以老师说难道他那不是治国吗。接着又说第三个人,愿意学礼仪的这个人,公西华,这件事情他应该说得很谦虚了吧,但老师说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合,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礼仪的事情还算小啊,他做的要是小事,那还有谁做的叫大事,那么礼仪应该是最重要的,不仅是贯穿在每个人生活从始至终的,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从孔子对他三个学生隐约的否定和对于曾点的支持中能看出什么呢,其实他给了我们一个,人生脚下的起点。也就是说,让我们手中每一天的生活方式跟你最终治国祭祀的理想终于有了一个勾连的桥梁。

画外音:论语告诉我们,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常常会忽略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每个人就在这样一个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真正看见自己心底的愿望呢,往往我们被遮蔽的是心里真正隐秘的心灵的声音。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到有一个人他自己觉得有抑郁症的前兆,每天很不开心,然后去看心理医生。他跟医生讲,他说我们每天就是害怕下班,我在工作的时候没关系,但是我只要回到家里我就会感到惶惑,我不知道我心里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我无所是从,我不知道我在生活里面该选择什么不该选择什么,然后越到晚上心里面越会恐惧越会压抑,所以夜里头会整夜失眠,长此以往我就很害怕,怕我会有抑郁症,我这样的症状只有经过一夜的煎熬,到了第二天早上上班,进入我的工作状态就好了,他说这怎么办呢。这个医生一直听他倾诉,然后想先给他一个建议,说你看我们这个城市里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有表演,他的喜剧演的好极了,所有去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他说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演出,你看上一段时间回来我们再聊一聊,看一看你这种抑郁前兆的状态是不是有所调整,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医生说完以后,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望着医生的时候,医生看见他已经是满面泪水。很久他对医生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就是那个演员。其实这好像是一个寓言,但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每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欢欣的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这是成功的职业,在这个时候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离开职业角色之后反而觉得仓惶。

【于丹心语】成功的职业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说在隆冬来临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只小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就拼命地去找粮食,把各种谷穗、稻穗一趟一趟地搬进田鼠洞;第二只田鼠就拼命地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的稻草棉絮都拖到他的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悠悠荡荡,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一会儿抬头看看地,一会儿躺一会,弄得它的那两个伙伴一边在忙活,一边在指责它,说你看你这么懒惰,你也不为我们的御寒过冬做准备,那真到了冬天怎么办呢,你看看你这么游手好闲。这只田鼠也不辩解。后来冬天真的来了,三只小田鼠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小耗子洞里面在过冬的时候,发现吃的东西不愁了,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然后每天在这里无所事事,终于大家就百无聊赖了。当大家开始难受的要命的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给那两只田鼠讲故事,他说就在那样一个秋天的下午,我在田埂上遇到了一个孩子,他在做什么;又在那样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在水池边看到一个老人,他在做什么;我曾经听到人们的对话,我曾经听到鸟儿在唱什么样的一种歌谣,所有的这些我当时都记录下来了。其实到这个时候,那两个伙伴才知道这只田鼠在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也就是说,这种表面看起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于丹心语】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所有外在的仪式不过是为了一个内心的安顿,那么这种安顿是需要我们去敏锐地感知世界节序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这一点可能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特别的奢侈了,因为今天这种现代化,反季节的事情太多了,到了盛夏的时候屋子里有空调,凉风习习;到了寒冬的时候屋子里有暖气,温暖如春;到了春节的时候有夏天那种大棚里的蔬菜,摆在桌子上五颜六色。也就是说,当生活一切变得如此简约的时候我们还有遗憾吗,这种遗憾就是四季走过,在我们的心上已经变得模糊,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由于四季分明带来节序如流在我们心中还能激起什么样的反响,也就是说在自然生活中,在认知内心中,你越淡定越从容,越舍弃那样一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也许你就会有了更多的依据,这一切是为了让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可以有担当,能够胜任,能够做到最好。

画外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但是淡定的理念就能够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吗?

其实看到《侍坐》这样一篇小短文,在论语中会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他违背了我们传统对于论语那种立志的判读,他不同于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宏义,任重而道远这样的话。但是想一想,它是所有那种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内在的一个根本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职业角色中我们只能是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一种内心认同以后对这个职业的提升。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学生子贡去问老师:

动画:老师,你说什么样的人才叫知识分子呢?是不是读了大学就算知识分子了。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一个知识分子一定是知道礼仪廉耻行为有所约束的人。

我们知道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应该是一个很崇高的名誉,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天下己任的一个阶层。所以子贡说老师你告诉我,怎么样才叫做一个士呢,老师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篇)。他说的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行为有所制约,有内心坚决的做人不妥协的标准;而这个人要有用,就是你要为社会做事,孔子讲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修养就可以每天光陶醉在自我世界,一定要出去,不管你拿到的是什么样的使命,做到不辱君命,这可不容易,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拿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令箭,什么样的金牌,让你去做说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吗?所以孔子说最高的标准就是你出去可以做到不辱君命,这就叫做士了。学生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就又问他:敢问其次。您给我说再低一级的标准,比这差一等的,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就是孝悌之义。在宗族里面大家认为你士一个孝子;而在乡党邻里之间大家以你为兄弟,你能够对所有人都是亲和的,你能够把你那种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一种爱的力量去整合周边,不辱祖先。其实论语就是一个以人伦为基本出发点这样的一个道德文章,所以呢它把次一等定为这样的人。子贡又接着问:敢问其次。第三等,咱们再下一等说还有什么人勉强够着边,能够叫做士呢?结果孔子说出这个话,说了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大家听了以后会瞠目结舌说这么高的标准才是第三等啊。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说那种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一定把这事给你做到,这种他说叫硁硁然小人哉,什么叫硁硁然,就是表现出来剑拔弩张,言语很急切,这样的一种样子,说我不计后果,不计方法,我把事给你做成,他说这种人勉强算第三等,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其实大家今天想想说,这第三等也挺高啊,这个标准,言必信行必果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啊,他学生也是这么想的,子贡也觉得这仨标准太高了,所以又追问一句说:今之从政者何如?老师你觉得现在从政的人能够上这三等吗?结果老师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也就是说,老师把当时诸侯各国的从政者都没有放在眼里,认为他们离这样一个士的标准还太远太远。其实在这里所提出来的详细的不同的标准,这是孔子对一个成熟的在社会职业岗位上有所担承的人他的质量描述。我们来说说这个最高的标准,不辱君命四个字,我们再想一想那个最低的标准,硁硁然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要做到不辱君命是在变通中没有条件的把一件事情完成好,这需要调动我们多少人生的积累,这需要一个人有多大的勇气,智慧和仁义之心,其实这样一种不辱君命往往容易让我们想起来战国时候赵国的一个人,就是蔺相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