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飞鸟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神机鬼藏

作者:赤血红云 | 分类:奇幻 | 字数:7.7万字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

书名:神机鬼藏 作者:赤血红云 字数:6.5千字 更新时间:12-13 10:26

《转载》常识,总有那个意思吧。

前言

此篇丹经,原是抄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友。陈撄宁老会长曾经两度校正,并且审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尊师胡海牙授余,并谓此乃海内秘本,日久恐其失传,嘱余整理传世,以供道友依法修持。余观此文,与通行本(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惟多年传写之误,老会长修改之后也未谓满意。余经反复阅读,并与胡师细致推敲。在老会长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通顺可读,庶几乎可以流传无误矣。

一九九二年春季

末学田诚阳敬识于中国道教协会

陈撄宁卷前批语

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借其字句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后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即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阅读之下,仍不免荆棘刺眼。今文作第二次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

民国三十七年冬季撄宁子识

一论三宝三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末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日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1;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侯,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注:

1玄关一窍在内肾与尾闾之间,即鼎炉之所在,其窍开时,方显鼎炉妙用,真一之气(『药』物)产生于此,采『药』炼丹兴功于此。

二论三关三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定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王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日潜溪,又日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舟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2,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不三寸六分,名日士釜,黄庭官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问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日“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3。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4。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真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注:

2此处指明上丹田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即脑中也。不在头顶,亦不在后眉心,有谓囱会『穴』为上丹田者非矣,又谓两眉正中(或两眼正中)为上丹田者亦非矣。

3八万四千里之说,不合于今之天文学。寸数分数,亦不可拘执,因人有长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论。(此条系陈撄宁批注)

4下丹田,又直称丹田。此处指明脐肾之间为气海,其下一寸三分方为丹田所在。不是脐内,亦不是脐下,有云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者误矣,又云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者亦误矣。

三论奇经八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矫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5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矫一脉,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官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键,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注:

5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人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大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各种修炼关窍,总之不离八脉,故可由此得道。

四论坎离水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虑念想,益不与肾永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qing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色』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6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注:

6此处呼吸指内呼吸,即内气之呼吸,非口鼻呼吸。

五论呼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7,吸为天地正气8。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9。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10。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刚来于*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11)。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不知呼之亦在内(12),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而后方谓之“添年『药』”(13)。

注:

7指下生前禀受父母之元气,原藏气海,呼吸之时,随呼气而失于虚空。

8天地正气,指天地交和之生气,本在虚空,万物赖以生长,气存则生,气竭则死。

9指闭息。

10指自然呼吸。

(11)此景乃调息之中,感觉气『穴』之中,忽然一吸,气息倒回元海,登时口鼻呼吸顿断,好象没气一般,而不觉憋气,此时后天呼吸接先天呼吸,变为内呼吸(胎息)。若非亲历此景者,则不易体会,丹书或谓之“琼钟一叩。”

(12)吸之在内,呼之亦在内,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回风混合”之秘义。

(13)撄宁子曰:“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皮空之精神(注者按:即虚空之生气),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药』”之义。

六论玄窍

又曰:汝欲内呼吸,汝当得其一,则万事毕。一之为物,有两窍,两窍又止一窍(14)。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王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合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及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牡,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九幽者也(15)。

注,

(14)两窍眷一指口鼻.一指气『穴』(即丹田),口鼻呼吸变为内呼吸,则两窍归于丹田一窍。

(15)酆都九幽,指人体之大小肠。

七论塞兑垂帘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16),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注:

(16)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须塞兑,以防神气外泄。

八论回光调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堂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了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州,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内息者也),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17)。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注:

(17)《阴符经》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贼,逐于外物,“贼”。(夺也)吾之气失之虚空(即天)。修道者有见于此,乃从五贼下七行逆修返本之功,自虚空“盗”(反夺也)回吾之元气,攒簇一处,聚而成丹。

九论采『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xiu”。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xiu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入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18)。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20)。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来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21),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丹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22)。不采之采,是名为采(23),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不炼,便作怪想*。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水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而化真气也(21)。

注:

(18)若待元气发出,外肾举起,无形之气,化为有形,落入后天,谓之『药』老,不可采取。要知大道无形,有以外肾举起为活子时采取之候者非矣。黄元吉先生亦云:‘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锻炼之神气,突然打坐,忽见外阳勃举,便以为阳生『药』产,岂知此是后天之知觉为之,凡火激之而动者,何可入『药』?”

(19)阳气微有动机,待出未出,虽属先天,尚在微弱,谓之『药』嫩,亦不可采。必要取其不老不嫩,方采『药』之真火候。当其阳气将到外肾之时,起坐用功,其意在此。

(20)此一阳初动之活子时也.亦曰玄关窍开。

(21)所谓以『色』情来之,乃喻神气相抱之情形,如夫『妇』之相恋,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驭气,以气合神,神气合一,方为采取。

(22)『药』己归炉。

(23)神气本为一体,混融不离,不必有为之采,搬弄后天,只须神气相抱,自得采取之功。王重阳祖师亦云:‘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见丘祖与王祖一脉相承。

(24)*与元气不同,炼之得当.只可固肾保本,不可结丹。

十论交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追(25),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下丹田)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注:

(25)此为虚数。

十一论河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间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26)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注:

(26)此处指内息,内息者内气也。

十二论采真阳之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大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27)。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注:

(27)采取之诀见前。

(28)玄关兆象。

十三论合日月真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28)。

合月之气亦然。

注:

(29)此法较前法偏执,且条件『性』太大,可以不用。

十四论接天地之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木(30),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注:

(30)须此天人合一之气可以凝聚成丹,点化全身阴质,返还纯阳之体,脱胎神化。

十五论得丹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相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造,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或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大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心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油印后记

此篇经陈撄宁先生圈点,并批曰:“此篇字句,错误之处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错误,而无法改正,只

得仍旧。道理说得甚好,但嫌其名词复杂。”云云。

『绿『色』』网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绿『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