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幸福微笑。
那微笑是怎么回事?它反映出先父怎样的内心呢?尽管研人自己也开始了研究工作,但还是没找到答案。多年的研究生活只让他明白一件事:理科生生存不易。
人流涌出车站闸机口。研人将方才的种种思虑抛诸脑后,在车站大厅上下车的乘客中搜索那张熟悉的面庞。不久,一个人朝他走来,向他举起手。
研人穿过人群,朝菅井走去。
“让您专程跑一趟,真不好意思。”
正值壮年的报纸记者没打领带,毛衣外套着夹克和大衣。他从眼镜背后看着研人,笑道:“你一个人住,很少好好吃一顿吧!肉、鱼、中国菜、东南亚菜,你喜欢哪一种?”
研人在吃方面从不讲究,他选择了最简单的食物。“吃肉吧。”
“好。”菅井望着站前环形交叉路周围的建筑群,“那就吃烤羊肉吧。”说着,他迈出了步子。
研人被领到一家小酒馆风格的餐馆。馆子里有隔间,每个隔间仅容数人围桌而坐。两人相对而坐,点了烤羊肉自助餐。
他们喝着大杯啤酒,吃着羊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会儿研人的先父诚治,最后菅井主动触及了正题。
“上次你提到了《海斯曼报告》……”
“是的。”研人探出身,“我看到父亲的实验笔记里用英文写着《海斯曼报告》,想弄明白那是什么东西。”
“实验笔记?里面只写了这个?”
“还有‘第五节’,《海斯曼报告》第五节。”
“嗯。我也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那个报告有五节。”菅井翻眼思考着,“我之前说过,这是美国智库提交的报告吧?”
“说过。我觉得可能同父亲的专业病毒学有关。”
“也涉及到病毒学方面吧。”菅井的视线落回到研人身上,“简单地说,《海斯曼报告》是关于人类灭绝可能性的研究。”
研人不禁瞪大眼睛看着报纸记者:“人类……灭绝?”
“不错。研人你这代人或许没有切身体会。这份报告是大概三十年前提出的,当时美国和苏联对立,双方拥有大量核武器,战争一触即发。全世界都担心核战争一旦爆发,人类就会灭绝。”
“大家真的这么担心?”
“嗯,那是冷战时代。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推到了核战争爆发的边缘。”
研人惊骇不已,这听上去就像科幻小说。
“开发核武器的物理学家预测到全面核战爆发的危险,设置了‘末日时钟’,也就是人类灭绝的倒计时。氢弹试验成功时,时钟的分针被拨近到午夜零点,也就是人类灭绝时刻的两分钟之前。不过幸运的是,后来苏联解体了,分针也被拨离了。”
服务员来收空盘子,菅井又点了杯啤酒,继续道:“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白宫开始对人类灭绝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智库中的学者约瑟夫·海斯曼罗列了将来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原因,总结在报告中。这就是《海斯曼报告》。”
“为什么父亲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
“刚才经研人君一提,我也想起来了,那份报告也许跟你父亲的专业有关。报告里是不是有病毒感染之类的内容?”
“您是说,致死性病毒导致的人类灭绝?”
“对。”
莫非父亲是要应对人类灭绝的危机?就凭父亲那样籍籍无名、连研究经费都捉襟见肘的大学教授吗?想到父亲那瘦削、憔悴的模样,研人忍不住笑了出来。父亲与人类救世主的形象相差太大了。
见菅井惊讶地看着自己,研人敛住笑容。
“您知道《海斯曼报告》的详细内容吗?”
“接受你父亲的委托后,我反复查阅了新闻剪贴簿,但一无所获。不过报告发布的时候,杂志刊登了特别报道。”
话虽如此,但那是大约三十年前的杂志,很难找。
“不过,”菅井继续说,“我在报社工作,有办法搞到手。你父亲说无论如何都想知道详情,我就找到了华盛顿分社的年轻同事,请他上美国国立档案馆查阅报告原文。”
“我也能看看吗?”
“嗯,应该很快就会有回音了。我拿到报告后就通知你。”
“拜托您了。”
享用完烤羊肉大餐,在锦丝町同菅井道别后,研人返回自己的出租屋。
两人专心于谈话,没怎么喝酒,研人现在依然清醒。打开房间的灯,开启空调,坐到床边的小桌前,从背包里取出父亲留下的两台笔记本电脑。
按下黑色a5大小笔记本的开关,仍旧没有启动的迹象。只好强制关机,转而摆弄更大的笔记本。
这台笔记本顺利启动。“gift”软件界面占满屏幕,细胞膜中的孤儿受体3d画面也一如先前。
研人费力地操作着不熟悉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将输入“gift”的“变种gpr769”的碱基序列拷贝到u盘上,然后把自己平常使用的电脑连上网络。
他打开碱基序列搜索网站。只要输入特定的碱基序列,就能找到拥有类似序列的基因。
将“变种gpr769”的碱基序列粘贴到搜索窗,设定搜索的对象为“人类”,研人进行了blast搜索。尽管这并非研人的专业,但他在本科时代学过,做这种搜索还难不倒他。倘若问题受体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那父亲的研究牵涉到《海斯曼报告》就不奇怪了。
搜索结果出来了,研人紧盯着屏幕。同“变种gpr769”相似性最高的,当然是“gpr769”。九百多个碱基中,只有一个不一样。这就导致构成受体的氨基酸中,有一个被替换为别的东西。
研人顺着网页链接,查询“gpr769”的信息。尽管包含医学术语的英文读起来头痛,但他多少还是领会到了要点。
类型:孤儿受体
功能:未知
配体:未知
发现于肺泡上皮细胞中。
117leu被ser置换,就会诱发肺泡上皮细胞硬化症。
这一病名非常陌生,研人继续搜索了这种病症的情况。
肺泡上皮细胞硬化症
原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的单一基因疾病。
病因基因类型已确定,孤儿受体gpr769的亮氨酸被丝氨酸置换,就会诱发病症。
症状:肺泡上皮细胞硬化,呼吸衰竭。肺性心脏、肝脏肥大,伴随肺泡出血等。有后遗症。
易发病年龄为三岁。患儿多在六岁前死亡。
治疗:只有治标疗法。如注射类固醇,全身麻醉后进行肺清洗等。
流行病学:发病率无地域差异。十万人中约有一点五人患病。
这并不是研人期待看到的信息。这种病与病毒感染无关,跟父母的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本以为能有重大突破,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的判断完全错了,这在实验中屡见不鲜。每当这时,指导教授园田就会重复同一句话: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仔细思考到底出了什么状况。
这句话是希望他们思索为何会出现超出预想的现象。研人离开桌边,开始沉思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父亲的目的显而易见。
你要做的是设计并合成孤儿受体的激动剂。
研人意识到一个重大问题:自己一直忽略了父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牵涉到专业之外的知识,研人斟酌再三,以确保自己的结论无误。
虽然不明白“gpr769”担负何种功能,但它无疑是肺泡上皮细胞细胞膜中的“受体”。倘若其功能不全,则会致人死亡,从这点看,它定然发挥着正常呼吸所不可欠缺的某种作用。而这种“受体”若要发挥机能,就必须有相对应的“配体”。
人体在分泌出“配体”后,会借助血液运往“受体”所在的位置。一旦“配体”与裸露于细胞膜外表面的“受体”相互“识别”进入“受体”的凹槽中,两者就会因分子间的物理及化学反应而相互结合。“受体”上的凹槽会内向收缩,带动整个“受体”开始收缩。因为受体贯穿了细胞膜,所以这一变化也影响到细胞内侧。“受体”末端部分的移动,会对细胞中其他蛋白质产生作用,而这些蛋白质又会激活和启动其他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化学信号就这样在细胞内传递,最终传到细胞核中,使某特定的基因发挥效应。换言之,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就像启动细胞运作的开关。
就“变种gpr769”而论,凹陷部分发生变异,无法与配体结合,这个开关就打不开,肺就不能正常工作,于是发病。要让细胞恢复正常功能,就只能生产药物,也就是人工制造出一种替代原来配体的物质,只与“变种gpr769”结合,发挥开关的作用。这就是研人父亲想制造的激动剂。
激活“变种gpr769”的激动剂。
研人呆立在桌前,大张着嘴,继续思考。
毫无疑问,这种激动剂就是治疗夺取孩子性命的绝症——肺泡上皮细胞硬化症——的特效药。